驾驭人工智能者胜 沦为AI奴隶者汰
——律师与人工智能的辩证赋能之道
文/冯鹏
在这个人工智能(AI)浪潮席卷而来的时代,我深刻感受到它对各行各业的深刻影响,尤其是法律行业。AI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律师行业的一次重大机遇。它犹如从马车到蒸汽机的变革,为律师打开了通往未来的效率之门。对于律师而言,如何正确认识AI,驾驭AI这把双刃剑,使其成为赋能律师高效执业的工具,变得至关重要。
AI对律师的赋能价值清晰而强大。它能以惊人的速度辅助律师完成海量的法律案例检索、法律阅卷、尽职调查、文书生成等基础性工作,极大地解放了律师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AI通过识别海量材料中的隐性模式和关联,辅助律师梳理案件基本事实,发现案件新视角,预测诉讼走向,评估策略风险,为律师决策提供更为宽广的认知基础。此外,AI还能优化律师的工作流程,辅助解答法律咨询,进行普法宣传,不仅提高了律师执业的效率,还能降低人为错误,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律师收入。
正如那片宁静的湖泊,湖水清澈,倒映着周围的树木和天空,AI也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律师行业的未来。它让律师能够轻松地聚焦于更具有创造性的高阶工作,成为律师的“第二大脑”。
然而,AI的便捷也可能带来异化风险。若律师迷失于AI的便捷,模糊其“工具”的本质属性,将面临可怕的后果。盲目相信AI结论、过度依赖其生成的内容,如同精神麻醉剂,将侵蚀律师的批判性思维、独立分析能力和决策果敢性。长此以往,律师赖以安身立命的“独立思辨能力”与“专业技能”将丧失殆尽。
AI无法理解案件背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情感纠葛、社会背景和幽微人性。设想律师及公安民警、检察官、法官皆依赖AI办案,AI集各种身份于一身,也许三秒钟就能生成一份判决书,然而对于一份背离法律实践、缺乏法律温度的判决书,其公信力与权威性岂不荡然无存?毕竟,法律的生命不仅在于逻辑,更在于经验与对人性的洞察。
律师在使用AI的同时,应时刻警惕切忌沦为AI的奴隶。过度沉溺于AI的“捷径”,终将让律师失去驾驭工具的主体性,成为被科技反向奴役的牺牲品,难逃被行业与社会淘汰的命运。
因此,律师驾驭AI的核心在于深刻认知并牢牢把握其“工具”这一最本质属性,并给予科学定位。AI是辅助决策的智能工具,绝非替代专业判断的主体。律师应当以清醒的头脑与强大的专业定力,牢牢把握“工具”的缰绳,谨记自己才是法律服务的责任主体。
将AI精准嵌入律师工作中,它能发挥最大价值的环节——如前期信息筛查、文书初稿草拟、风险点提示等,对于其输出的内容必须经过律师基于专业知识、实务经验与职业操守的严格审视、验证与修正后方能使用。律师应当将省下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需要深度法律推理、分析论证、策略制定、法庭论辩、客户沟通以及把握案件“人性温度”等核心领域。
“驾驭AI的能力”将成为律师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驾驭AI,律师应从锻炼提升自身五大技能做起:提升批判性思维、独立分析、果敢决策、洞察人性的能力;提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精准有效地发号指令的能力;提升对AI生成内容的合法性、准确性、关联性、潜在偏见及法律逻辑漏洞保持高度警惕和验证的能力;提升将AI提供的线索、数据与自身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实务智慧进行创造性深度融合应用的能力;提升风险管控的能力,严格遵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保密义务,警惕数据安全风险,并对AI应用中可能产生的伦理困境保持敏感性的能力。
作为新时代的律师,应当勇做AI的驾驭者,成就非凡律途。唯有深谙AI的工具本质,以科学理性精神加以驾驭,律师才能有效规避沦为“AI奴隶”的陷阱,真正将AI技术内化为自身力量的延伸,为律师执业高效赋能。唯有坚持独立思辨、风险把控与专业精进,律师才能在AI时代筑牢不可替代的价值根基,推动整个律师行业的健康发展,最终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宏图征程中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