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翠竹》
文/园艺
小区门口的甬道旁,齐刷刷立着一排翠竹。这些竹子跟小区同岁,满打满算不到十年,却长得那叫一个精神!杆儿笔直挺拔,叶子青翠油亮,看着就跟一群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似的,养眼得很。四五月份,雨后春笋,鼓包包的竹笋一夜之间长了一拃长,一周不见,窜出一人多高。新竹子竹皮细腻油亮,跟老竹子比,青春靓丽,朝气蓬勃。一排竹林像换上了崭新的绿裳,透着一种奋发向上的劲头。
自古文人多爱竹,竹为“四君子”之一。要说古人爱竹,郑板桥绝对是头号“竹粉”!那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好家伙,把对竹子的喜欢都写进骨子里了。郑板桥对竹子的喜爱深入骨髓,这和他的人生经历、精神追求紧密相连。他曾在潍县当县令时,住在县衙旁的竹林边,常常对着竹子观察写生,哪怕是风雪天也会站在竹林里,看竹子在寒风中挺立的样子。
竹子挺拔、有节、空心,这些特点在他眼里就是君子的品格,所以他一生画了很多竹画,还在画上题诗,把竹子当成自己精神的寄托。他的竹画里,竹竿粗细有致,竹叶疏密得当,透着一股劲挺不屈的气质,就像他本人刚正不阿的性格一样。也难怪郑前辈为啥那么苗条,感情是一门心思都扑在竹子上了。
说起我和竹子的缘分,还得从小时候学画画说起。那时候学画,头一桩就是画竹子。画竹的材料简单哩很,一支毛笔、一张纸、一瓶墨汁,齐活!记得画画老师教的口诀:“竹叶像个个(个字),个个要击破……”他边教边画,先画一个“个”,再在“个”旁画个“个”,这个“个”交错压住那个“个”,随意随性,纵横交错,如此循环,竹叶的姿态与层次感就显现出来了。我按着老师说的口诀画,没费多大劲儿,竹节、竹叶就画出来了。虽说画得幼稚,但老师竖端详,横端详后直夸奖:“嗯,像那么回事。加油!”
原本想着考大学就奔着画画这条路走了,谁能想到,入校前体检,查出我是“色弱”。说起来不怕大伙儿笑话,有一次办板报,我愣是把红旗画成了绿旗,闹了个大笑话。
高考填志愿那会儿,我头一个报了柳州铁路学院。哪成想,就因为这色弱,直接被判了“铁路职业死刑”。也是,连红绿灯都分不清,还咋当火车司机?不光是学技术受影响,有人劝我,色弱学文科,将来当作家也够呛。您想啊,描写一朵花,明明是红牡丹,愣给写成“啊!多美的绿牡丹!”这不是闹笑话嘛!
六十多年来,天天瞅着、听着,多少也弥补了眼睛的先天不足。红绿灯、绿竹青麦这些常见物件的颜色,就算死记硬背也给记住了。现在过马路,我保准不会闯“红”灯;写文章,小区门口的绿竹,那指定不会错认成红竹。
要说颜色,红色热烈,绿色安静,各有各的好。春节的时候,我就稀罕红对联、红灯笼、红鞭炮,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看着就喜庆。可平日里,春夏秋冬,我更偏爱绿色。瞧小区门口的翠竹,四季常青,看着就觉得心里头安宁。
这排翠竹,不仅养眼,还特别静心。没事儿在走近竹林,瞅瞅竹子,听听风吹竹叶沙沙的声音,看看竹子随风摇曳的样子,也是一种享受。古人说“君子好竹”,这话一点不假。咱普通人,看着这竹子长得虚实有节,挺拔精神,心里也跟着敞亮愉悦。(园艺 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