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梁祝文化研讨会暨新书首发式”在宜兴拉开帷幕
陈宝明
在“毕竟阳羡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美好时节,江南宜兴喜迎文化盛事。
第二届中国梁祝文化研讨会于6月15日在江苏宜兴举办。本次活动由第二届中国梁祝文化研讨会组委会主办、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善卷洞风景区承办,以“融合·创新”为主题,旨在从梁祝文化传承的历史视角,申遗战略的宏阔视野,审视和探讨国家级《梁祝传说》非遗的当代价值,提炼和展示梁祝文化的精神标识和精髓,让梁祝文化融合·创新新大众文艺域下,促进梁祝文化的融合发展和转化创新,提升梁祝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来自浙江、山东、河南、江苏四省六地的相关领导、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媒体记者及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的部分会员近百人,齐聚宜兴,共同探梁祝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路径。
当日,南京市江宁高新区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作者王宁帮著《梁祝传说源流研究》、当地作者陈宝明著《宜兴梁祝》新书同步首发亮相。宜兴市政府副刘市长、宜兴市政协副主席洪雅、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贺云翱、 《光明日报》社原记者部主任、中国报业研究院副院长等领导共同为《梁祝传说源流研究》《宜兴梁祝》新书揭幕。
《梁祝传说》是中国文化中独特而经典的题材,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情感共鸣基础。尤其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化蝶的凄美爱情的节点,深情厚谊和无奈悲苦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们怜悯、感动、敬佩。同时,梁祝爱情的纯真、坚定以及面对封建礼教的抗争,能深深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的当下,《梁祝传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难以复制,是新大众文化域下传承传播与创新发展的新的态势。活动分别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故事专委会副主任、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教授张丹和原宜兴市旅游园林管理局副局长、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孙选平主持,宜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光明日报》记者部原主任周立文等出席研讨会。
宜兴市政府副市长刘英在致辞中表示,值此第20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我们相聚在梁祝文化重要发源地-宜兴善卷洞,共同见证《梁祝传说源流研究》《宜兴梁祝》两部著作的隆重首发。这既是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诚挚献礼,更是对梁祝传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推动。
来自浙江宁波、山东济宁、河南驻马店、江苏宜兴等地的代表分别作了发言交流,围绕梁祝传说的地域特征、非遗活化、文旅开发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与各地风物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版本,发展及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周贤会长表示,开放包容,既是“梁祝传说”申遗的内在要求,也是梁祝文化赋予四省六市遗存地的内在优势。以梁祝文化为纽带,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共识,促进各地域互动合作,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共同肩负的共同责任、共同使命。
论坛期间,与会人员还实地考察善卷洞梁祝文化园。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