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观沧浪
铁四师 朱德全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和民生水利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
中线工程于2009年6月率先开工建设,于2014年12月建成通水,十年时间累计向北方调水700多亿立方米,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地解决了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的生态补水和沿线亿万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问题。
我家住在北京,老家河南焦作,都属于南水北调中线的受益地区。在北京,我们家与千家万户一样几年前就喝上了清洁甘甜的丹江水。我的故乡受益比较多,干渠从我老家的村旁通过,丹江水与黄河水、沁河水一起沁入故乡大地,地下水源得到了有效补充和保护。最为难得的是焦作市,天降甘霖,干渠以明渠方式穿越市区南北,为昔日的煤城新增了一条清凌凌、绿莹莹的河流,现已成为焦作市最美丽的风景。
汉江丹江汇沧浪,高峡平湖连京襄。润泽大地福万家,碧波万顷好风光。宏伟的丹江水库,千里通水干渠,把浩淼的清水化作清流,滋润着华北大地,福泽千家万户。
丹江水库是南水北调的源头地,汇聚着两省、两江、两地人民的深厚情怀和无私奉献。水库由汉江和丹江两江汇聚而成,跨越湖北丹江口市和河南淅川县两地,是亚洲第一人造淡水湖,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地。水库始建于1958年,最初的功能主要是蓄水、发电、防洪和航运。
2005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对重点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进行“穿衣、戴帽、修脚”式的改造,底部夯实,中间加固,坝体加高到179米,大大增加了蓄水量,水位可达170米。在河南省淅川县境内开凿渠首,引流北上,干渠沿华北平原中西部边缘,穿黄河,过沁河,沿京广铁路西侧,一路跋涉,自然流到北京市颐和园团城湖,干渠全长1432千米,沿途规划有水口,按需开闸放水,惠及沿途广大地区,福泽京津、福泽华北、福泽中原、福泽万家!

沧浪海入口
饮水思源,结草衔环。沿线人民无不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牺牲的湖北、河南三十多万移民群众。
2025年6月8日上午,参加《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发行仪式的铁道兵战友们来到沧浪海参观,感受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和壮美。
上午十时许,六十多名战友来到沧浪海,搭乘一艘游轮,在碧波荡漾的湖面航行观光。
水阔无边的沧浪海就像个容量巨大的水瓶,面积达471.15平方千米,水域154.65平方千米,浩瀚壮阔,被誉为“中国水都、亚洲天池”,列为国家级湖泊类特大型风景名胜区。

在游艇上观沧浪
我是怀着感恩的心情来参观的,看见沧浪之水,顿时感到特别亲切和激动。我站在湖边,极目远眺,沧浪海波光粼粼,浩瀚无垠、清澈湛蓝的水域与四周的青山相映,呈现出青山绿水的壮丽画卷。周围的群山虽然不怎么挺拔峻峭,但舒展延绵、蜿蜒曲折,植被茂密,环境幽静,如苍龙盘踞,守护着这片沧浪之水。
我们的游轮行驶在沧浪海上,如在大海上航行一样,周围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站在船头,顿觉身心清爽,微风习习,碧波荡漾,鸟飞鱼翔,空气像过滤过一样一尘不染,沁入心肺,心旷神怡。游轮在水面激起层层浪花,我的心随着浪花翻滚激荡。我尽情地欣赏这湖光山色,呼吸新鲜空气,和战友们一起拍照留念。
水是这片土地的灵魂 ,这里的水,用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描述一点不过分。水源保护是重中之重,周边地区采取多重措施保护,水库里的水常年保持在二级及以上饮用水标准,是著名饮用水农夫山泉的取水地。清澈见底的水质让人忍不住想要伸手去触摸它,感受它的洁净与柔软。船到湖心,微风轻轻吹拂,湖面泛起层层涟漪,恰似少女脸上的笑容温婉动人。导游介绍说:丹江水可以直接饮用,一位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时,曾现场取水,当场饮用。大家都想效仿,个个翘首以盼。只见导游拿出准备好的取水器,直接放入湖中打了一瓶水。瓶里的水清澈通明,无任何杂质,与市面上卖的瓶装水没啥区别。我抢先一步,第一个走向前,拿了一个塑料杯,接了半杯水一饮而尽,只觉得甘甜爽口,没有任何异味。战友们个个争着品尝,一瓶水很快就被喝光了。
游完水库,当日下午,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前往丹江口大坝的旅程。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是一次对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神秘探索,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好奇。这座大坝,承载着新中国几代人的梦想与奋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
走进大坝景区,矗立在眼前的是一座雄伟的混凝土建筑,高墙壁垒,气势磅礴,令人震撼。我们沿着大坝的台阶拾级而上,攀登了二百多个台阶,然后乘坐电瓶观光车直达坝顶参观。站在大坝上观望,山水相连,景象壮美。导游的讲解,让我对这座水利奇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它建于1958年,历经数十年的风雨,依然坚如磐石,一直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特别是了解到它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对于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所起的关键作用,心中不禁涌起对建筑工匠们的崇高敬意。

战友们在大坝合影
站在坝顶,俯瞰碧波荡漾的水库,心有所悟,丹江口水库宛如一块镶嵌在群山之间的巨大翡翠,闪耀着翠绿色的光芒,湖面上偶尔驶过一只小船、掠过几只水鸟,给静谧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在坝顶矗立的巨石地标面前,我仿佛能感受到那股推动历史巨轮前行的巨大力量。
观沧浪之水,登雄伟的水库大坝,不仅是一次对现代化水利工程的直观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思考人类如何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这次与沧浪之水的亲密接触,让我的心灵得到了难得的滋养和净化。饮水思源,我更加认识到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的伟大!
下面是我2023年5月17日参观北京南水北调工程后写的一篇散文,或许有助于全面了解南水北调工程。我附在后面。
南水北调济苍生 碧水长流福京华
铁四师 朱德全
2023年5月17日上午,我和老伴跟随北京市政法委组织的退休老干部参观团,来到位于颐和园西侧的团城湖参观南水北调工程。
我特别关心南水北调工程,从开工建设到建成通水,时刻牵挂于心。这次参观,终于比较系统、全面、详细地了解到整个工程的情况。
首先,我们参观了南水北调工程展览。展览内容翔实,资料齐全,详细展示了整个工程情况。

南水北调工程纪念墙
南水北调工程是为了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工程在长江的下、中、上游分别规划了东、中、西三条引水线路,把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几条水系相互连接,构建起中国水资源的“四横三纵”,实现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这项工程宏大壮观,功利双赢,福祉广袤大地和千千万万家庭。目前,已经完成了东线和中线工程,发挥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西线工程已经提上日程,正在建设之中。我们这次参观的是中线工程。
我国西高东低的地理走势和南方雨多北方雨少的气候特点,造成了北方缺水干旱,南方水多富裕的状况。缺水,是长期困扰华北地区乃至北京、天津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突出问题,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气候的变化、工农业生产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北方缺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缺水不仅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活在缺水地区的人民群众,常受到缺水的困扰。这方面,我不仅多有耳闻,而且有亲身感受。我的老家在豫北的沁黄之滨,这里河流纵横,气候温润,雨量充沛,过去根本不缺水。可是,随着近年来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过去水井里的水弯腰可取,现在只能打几十米的机井取水。黄河水、沁河水流量不断减少,生态环境开始变差,生活在富水区的家乡人民也遇到了经常缺水的窘境。我后来定居生活在北京,尽管党和政府下大力千方百计解决北京市的用水问题,但现有水资源严重不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常年干枯,靠密云水库蓄水供市民用水,已经难以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无疑是解决北京、天津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缺水问题的长远大计。
党和国家早就开始谋划南水北调工程了,而且倾注了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科学家们的心血。毛泽东主席是提出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第一人。1953年2月,在长江舰上,毛主席问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给北方一些。”到了南京,毛主席再次叮嘱林一山说“南水北调工程要抓紧。”毛主席提出南水北调工程的设想后,中国的科学家和水利专家对工程开展了长期、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最终提出了南水北调完整的、科学的设计方案。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时任共和国总理的朱镕基正式宣布南水北调工程开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设计方案从丹江口水库取水,开挖渠道,穿越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自然引流北上,沿途经过河南省的南阳、许昌、平顶山、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河北省的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最后到达北京和天津,全长1432公里。2012年丹江口水库完成了加高蓄水,大坝加高后,库容量达到290.5亿立方米,水域面积1022.75平方公里,被誉为“亚洲天池”,满足了南水北调的需要。水库大坝加高和水源保护区共涉及河南、湖北6个区县,库区34.5万人以大局为重,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怀下,离开家园搬迁到外地安置。
南水北调工程引渠大部分采用地下管线铺设,北京市区的施工难度最大。水渠从地下穿越房山、大兴、丰台、海淀区,通过多条地铁、道路和市政等重大工程风险区,在工程末端才露出地面,建了一段全长885米的明渠。
我们站在暗渠与明渠的连接处,看着碧水像泉水一样从地下暗渠中涌出,像开了锅一样翻着浪花,荡起层层涟漪,奔向前方,流入团城湖。讲解员介绍说,在库区和沿线人民的呵护下,南水北调的水质常年保持在二级标准。看到清洁干净的水源源而来,我的心像南来的水一样汹涌澎湃。
随后,我们乘坐游览车绕团城湖一周,观看团城湖的秀美景色。团城湖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玉泉村,紧邻颐和园昆明湖西堤的西侧,又称西南湖,因湖心岛上曾有一座城池形建筑而称为“团城湖”(过去叫颐和园治镜阁)。团城湖早就被辟为北京市的水源地,被列入北京市的一级水源保护区,称为北京市的“蓄水池”,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密云水库建成后,通过京密渠将密云水库的水引入团城湖,水域面积33万平方米,蓄水量127万立方米,然后分送到水厂,日供市民用水120万平方米。为了与南水北调工程配套,在团城湖在颐和园南墙外又开挖了一处湖泊,占地面积67公顷,总调节量增加151.3万立方米,是原团城湖蓄水量的两倍多,接近一个昆明湖的容量,等于再造了一个昆明湖。
现在的团城湖面积和功能都扩大了,北面连接密云水库,南面连接南水北调工程,南水与北水在此汇聚混合、匹配、调节。密云水库的水富裕时,可以调节进入团城湖,密云水库的水量减少了,南水北调的水可以反向流入密云水库储存,南水与北水联通、互补,并且进行酸碱度的调和,从而保证水质更优。每天,清洁干净的丹江水源源不断流入团城湖,然后流进各水厂,通过自来水管道流进居民家中。
我们绕团城湖一周,观看周围的湖光山色,只见湖水碧波荡漾,岸边柳绿花红,站在湖边,东可眺望颐和园万寿山,西可看见玉泉山铁塔,一湖碧水,美了半个北京城。
我特别关心南水北调工程,一方面我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另一方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我的家乡,在我老家附近穿越黄河和沁河,穿越沁河工程距离我老家的村庄只有几里地,工程为家乡人民带来了福祉。从此,家乡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家乡人民也喝上了清洁干净的南水北调水。
南水北调工程经过的地方无疑是有福之地,我老家焦作市更是沿线最幸运的城市。焦作市是南水北调途经城市中唯一从市区穿过的城市,而且设计为明渠。一条碧水长河,美了整个焦作市,沿线成了焦作市的黄金地段,同时成为焦作市最美丽的风景。焦作市不仅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安全的忠实保护者。焦作市政府和广大市民群众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福利,把美化环境,保证水渠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渠道两侧各修建了宽50米的全封闭式绿化带,为了保护渠水不受污染,关停了沿线所有的化工和污染企业,焦作过去是“煤城”,生产生活离不开煤,为了保证南水北调的水不受污染,焦作市在全市禁止烧煤。生活在煤城不烧煤,坚决守护碧水清流不受污染,难能可贵。我是焦作人,为南水北调工程骄傲,为家乡人民骄傲,为焦作骄傲!

南水北调穿越焦作市区
南水北调济苍生,碧水长流福京华。2014年12月12日中线工程建成正式通水,清澈甘甜的丹江水源源不断北上。至2022年底,已累计引水达600多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沿线和华北地区,特别是北京市、天津市的用水紧张局面,向白洋淀、永定河等沿线多条湖泊河流生态补水,改善了沿线的生态环境。通水之后,华北地区的地下水位明显上升,沿线1.5亿人直接受益,用上了清洁优质的水,显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创举。参观之后,不仅深受教育,而且为我国科技的发展,为南水北调这一伟大工程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深深体会到,只有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才能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才能干大事,才能干成大事,才能完成像南水北调这样伟大的工程项目。
这次参观,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堂别开生面的环境保护课。碧水长流济苍生,丹江好水进北京。一流清水从丹江水库,一路长途跋涉,奔腾不息,15天后才能到达北京,流入团城湖,南水、北水在此中和,合格后进入各大水厂,经过过滤、消毒、净化、检测等环节,才进入自来水管道,流入千家万户。我们生活饮用的水,经过了多少个环节,经过了多少人的辛苦付出,不仅源头地人们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沿线人们用心、用力呵护,水厂工人精心操作,保证了饮用水安全。可见,水是多么的珍贵,那么的来之不易。饮水思源,爱国荣城,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用水,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槛外人 2020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