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军《岁月留痕》
自传连载
第57章 2019:风雨兼程的岁月
2019年,命运的齿轮转动得格外沉重,将我卷入生活与责任交织的漩涡。这一年,临近退休的我依然像年轻时那样,背着相机和笔记本,穿梭在油田矿区的每一个角落,用镜头和文字记录着时代的脉搏。但谁也没想到,家庭的变故与时代的风暴,会以如此汹涌的姿态同时袭来,让我在痛苦与坚守中,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早春的某个深夜,刺耳的电话铃声撕裂了寂静。弟弟在油田矿医院抢救的消息,如晴天霹雳般砸在心头。我发疯似的冲向医院,一路上,往事像走马灯般在脑海中闪过——我们一起在油田大院生活的瞬间......而此刻,医院走廊里的消毒水味刺鼻得令人作呕,病危通知书一张接一张下达,白纸上的黑色字迹仿佛化作无形的枷锁,勒得我喘不过气。为了让弟弟得到更好的照顾,我们咬着牙雇了240元一天的护工,每月7200元的费用,几乎掏空了积蓄。那些日子,我在病房和单位之间来回奔波,白天强撑着完成采访任务,夜晚守在监护仪旁,听着仪器发出的单调声响,看着弟弟苍白的脸,恐惧、自责与无助如潮水般将我淹没。我无数次在心里祈祷,甚至责怪自己为何不能分身,既守护好工作的责任,又能全心照顾亲人。
然而,命运的重拳并未就此停歇。侄女的婚姻破裂,让这个本就摇摇欲坠的家庭雪上加霜。看着她带着十几岁的孩子,在照顾父亲和操持生活之间疲于奔命,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在生活的重压下苦苦挣扎。我们四处打听,最终将弟弟转到华医堂养老院。记得第一次见到那位40多岁的女护工,她正小心翼翼地给弟弟喂流食,动作轻柔得像对待婴儿。“您放心,我会把老爷子当自己亲人照顾。”她朴实的话语,让我紧绷的神经有了片刻放松,但每次去看望弟弟,看着他全身瘫痪、吐字不清的模样,我的心就像被无数根针扎着,酸涩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有一次,我再也控制不住情绪,紧紧抱住弟弟,任泪水浸湿他的病号服。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而亲情又是如此珍贵,珍贵到即便生活千疮百孔,我们依然要为彼此撑起一片天。
就在家庭陷入困境时,工作上的挑战也接踵而至。12月,我参加吉林油田两会第六讨论组的报道工作,连续1天泡在会场,记录着能源发展的每一个关键决策。然而,还没等我从紧张的工作中缓过神来,武汉传来的新冠疫情消息,瞬间让整个社会绷紧了神经。医院开始紧急调配物资,街道上的行人神色匆匆,这种似曾相识的紧张氛围,将我的记忆拉回2003年的非典时期。那时的油城,同样被恐惧笼罩。当油田医院出现两例疑似病例,我作为一名党员自绝地穿上单薄的隔离衣,戴着勒得耳朵生疼的外科口罩,走进了隔离病房。只见护士长被护具压出的血痕,年轻医生隔着玻璃与患者视频时强忍的泪水,还有后勤人员背着沉重消毒设备来回奔波的身影,至今历历在目。虽然那次疫情最终得到控制,但那段与病毒赛跑的日子,早已刻进了我的记忆里,让我明白,在灾难面前,总有人要挺身而出。
这一次,新冠疫情的来势更加凶猛。封控措施下,小区大门紧锁,但我的记者证和“出门证”成了逆行的通行证。怀揣着信仰与勇气,奔赴最危险的战场。医护人员不畏艰险抢救病人,采样点外,志愿者在寒风中坚守岗位......我端起相机,记录下这些动人的瞬间,泪水一次次模糊了镜头。我深知,这些平凡英雄的身影,正是支撑我们渡过难关的力量。2020年,我撰写了100多篇稿件,每一个文字、每一张照片,不仅是对这个特殊时代的见证,更是我在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坚守初心的证明。
十七年,两次疫情,变的是防护装备、记录方式,不变的是党员胸前闪耀的党徽,是医者仁心的坚守,是普通人守望相助的温暖。那些在困境中流下的泪水、在战场上挥洒的汗水,早已汇聚成河,浇灌出生命中最坚韧的花朵。而我也在这场风雨的洗礼中明白,生活或许会给我们无数的打击,但只要心中有信仰、肩上有责任、身边有亲人,我们就能在黑暗中找到前行的光,在泥泞中踏出坚实的路。(未完待续)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