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顶军帽
赤壁 鲜其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四人帮横行的那个特殊年代。
我所讲的,是一顶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的军帽。它可不是一顶普通的军帽,它见证了纷火连天的岁月,也见证了那个时代中国军人和气慨。
军帽的拥有者,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游某,当年参加志愿军,是一位汽车兵,在参战期间多次顶着美军飞机的狂疯滥炸,在没有人掩护的情况下,给前线运送物资,并多次完成任务,侥幸的活了下来。当抗美援朝胜利号角吹响时,转业到北京,并参加人民大会堂的建设。
但由于种种原因,后转到咸宁地区崇阳县任客车司机,在其期间由于话不关风,又得罪某位领导,将其停职转到蒲圻县羊楼洞镇。
由于转来转去,转业时的军装多已破损,身边只剩下一件志愿军旧棉袄,一顶完好的志愿军棉帽,倍为珍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其父解放前去了台湾,属海外关係,一九六九年全家下放农村。开始了漫长的十年农村生活。
碰巧我是一九六八年下放知青,和他同在一个生产队。时光回返到四人帮横行的时候,那时我为生产队农技队长,当时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今天斗这个,明天批那个,特别是割资本主义尾巴。当时住队干部郭某(中学老师)一不懂种田作地,二不管社员疾苦,每天喊着,田边地角种植经济作物是资本主义,一定要割去。连社员自由地边,种几株黄花也被连根挖掉。
社员有苦难言,游某和别人说话时嘟噜了几句,说:把田边地角的农作物全割掉了,怎么办呀?那可是油盐零花钱呀!不料被人告诉郭某,郭某记在心里。就在那年冬天复修王家山水库时,工作组布置任务,为了抢修水库,各队要抓典型,已促工程进展,决定工地上开批斗会,各生产队把典型报上来,以提高社员积极性。
由于我队离工地较近,又无典型可抓,郭某把眼光投向了有海外关系的游某,开队委员时郭作动员,并安排人会上发言批斗。但苦无人发言,又不能硬来,队委会不欢而散。
那年腊月的一个下午,在水库工地上召开了批斗游某大会。郭某罗列罪状慷慨激昂,发言时由于事实出于,游多次反驳,郭某恼羞成怒,加上队委会的不欢而散,对游动粗,游不服几次反抗,多次将其军帽扔到地上,游多次奋力拣起戴在头上。大喊你打我可以 ,但不能扔我的军帽,那是我参加抗美援朝惟一的念想。它纪载了很多,很多…!
并大声说:我一生对得往这顶军帽,也记得我是一位战士,也对得往党和人民,对得住国家,能上能下,从不叫屈。看到军帽就想到那些牺牲的战友,至少我活了下来。这顶军帽是国家和军队发给我的,什么委屈都能受,但决不允许你扔我的军帽,我守护的是一个军人的尊严。
一晃来到了春风劲吹的一九七九年 ,各行各业落实政策,留乡知青全部返城,当年下放的城镇居民也陆续回城。游某全家落实政策返回羊楼洞镇,分配扇筷厂,后任厂司机,每年冬天他都戴着那顶军帽,有人问他:这帽子太旧了你换一顶新的吧!他说:那不行,这顶军帽是我对战友的思念,和那段历史的铭记。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继续在岗位上发挥余热。始终按一个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已,直到离世归队。
个人简历 鲜其文,男,老藉四川,现居湖北省赤壁市,一九五二年出生。六八届知青,七九返城。文学爱好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铁岭市诗词学会会员。作品选录《白鹭文刊》和《华夏诗文集萃》纸刊出版,民间百度诗人。荣获中华黄河杯全国文学作品大赛,诗词组金奖。荣获《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荣获《最美中国年》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荣获《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十大精英诗人奖。荣获中国微信作家协会,九州文学会,经典文坛网(简称二会一网)金龙杯全国文学作品大赛精品奖。荣获《迎夏杯》三榜合一文学大赛第四名。现为《世界文学》签约诗人。在全国多家媒体平台发表千余作品。并岀版个人专辑《老知青闲吟集》。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