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恩长卷,岁月情笺》
余承泽
我并非大城市中养尊处优的少爷,而是小镇里充满亲情的乡野孩童。我的文字里,没有妈妈雨夜背我狂奔就医的跌宕情节,却满是故乡小院里,那些浸润着烟火气、细水长流的温暖,像墙角老藤,无声攀援成岁月里最动人的风景。我将岁月研成墨,把时光捻作笔,在生活的素笺上徐徐勾勒。原以为写就的是平凡日子的碎影,待墨痕干透才惊觉,那一笔一画里晕染开的,皆是浸透血脉的亲恩,是岁月赠予的绵长情笺。我将岁月研成墨,把时光捻作笔,在生活的素笺上徐徐勾勒。原以为写就的是平凡日子的碎影,待墨痕干透才惊觉,那一笔一画里晕染开的,皆是浸透血脉的亲恩,是岁月赠予的绵长情笺。
午后,阳光像被揉碎的金箔,透过宿舍楼旁斑驳的香樟树,稀稀落落地洒在走廊的旧藤椅上。我蜷在藤椅里,耳机里循环着陈粒的《历历万乡》,任思绪挣脱现实的茧,飘回记忆里的小院,那些关于亲情的片段,在脑海中铺展开一幅带着烟火气与青涩感的长卷,像老电影般一帧帧放映,每一格都浸着时光酿的蜜与涩。
母亲的手,是童年里最温暖的“魔法道具”。记得初中住校前的每个寒冬,晚自习回家,总能看到她坐在客厅昏黄的台灯下,毛线团在膝头打转,织毛衣的针上下翻飞,像极了动漫里会魔法的精灵,以毛线为丝,编织着名为“牵挂”的咒语。她给我织的毛衣,永远有笨拙的卡通图案——歪歪扭扭的机器猫、配色奇怪的皮卡丘,针脚里藏着她对“潮流”的笨拙追赶,穿在身上,那暖意在胸腔里肆意蔓延,化作青春里对抗寒冬的底气,让我明白,爱是可以触摸的温度,藏在每一道不完美的针脚里。还有那双千层底布鞋,她纳鞋底时,我总在一旁玩手机,偶尔抬头,看见她眼睛凑得极近,银针在厚厚的布底里艰难穿行,光线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落在墙上,像一幅沉默的剪影画,画里是她把岁月捻成线,一针针缝进对我远行的担忧与期许。
夏日的夜,母亲的蒲扇是天然的“睡眠辅助”。那时候家里还没装空调,她就坐在我的小床边,一下一下摇着旧蒲扇。风里混着她身上淡淡的六神花露水味,和窗外蝉鸣、蛙叫搅在一起,成了独特的安眠曲。她讲的故事永远是那几个老掉牙的传说,嫦娥奔月讲到一半,自己先打起盹,扇子也跟着慢下来,我就凑过去,看她睫毛在脸上投下的阴影,听她轻轻的鼾声,觉得岁月就该这样慢悠悠地晃下去,像一条不会干涸的溪流,载着童年的无忧向前。可当时怎么会想到,后来在大学寝室,空调温度调得极低,却再没了那把蒲扇摇出的踏实,原来有些温暖,一旦错过特定的时光,就成了记忆里抓不住的痒,提醒着我,陪伴是会过期的珍贵。
母亲的唠叨,以前是“烦人预警”,现在却成了微信语音里的“治愈包”。高中时,她每天早上在厨房喊“多吃点鸡蛋,补脑”,我一边嘟囔“知道啦”,一边把蛋黄偷偷埋进粥里,那时觉得她的关心是束缚成长的茧;出门上学,她追出来喊“带伞啊,看这天”,我揣着伞心里还嫌她啰嗦,以为自由就是摆脱这些碎碎念。可到了大学,每次收到她的语音,“宝贝,吃了没”“最近降温,别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听着那带着方言口音的普通话,鼻子总会莫名其妙地酸。那些曾经厌烦的碎碎念,成了异乡最想抓住的温暖,让我懂得,成长就是学会在嫌弃与怀念间,读懂藏在唠叨里的深情,那是她把生活掰碎了,一点点喂给我的爱。
父亲的爱,是藏在“直男式沉默”里的笨拙温柔。小时候骑在他肩头,觉得他的背宽得能挡住全世界的风雨,可青春期时,却觉得他的沉默是“不懂我”的代名词,像一堵冷冰冰的墙,隔开了我想要的理解。他不会说漂亮话,我考砸了,他就坐在我对面,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空气里的沉默比责骂还让人难受,那时不懂,他的愧疚与心疼,都藏在那缭绕的烟雾里;我兴奋地说想学吉他,他只闷声回“别耽误学习”,却在周末默默扛回一把二手吉他,琴箱上的漆都掉了些,弦也有些锈,可我抱着它,却像抱着全世界最珍贵的礼物,原来他的拒绝,不过是欲扬先抑的守护,用沉默为我筑起追梦的台阶。
他的自行车后座,是青春里最“硬核”的记忆。高中三年,不管刮风下雨,他都蹬着那辆老永久来接我。冬天,他的后背就是天然的挡风墙,我把脸贴在他厚厚的棉袄上,能闻到机油味和淡淡的烟草味,那是属于父亲的味道,混合着生活的艰辛与对我的偏爱。有次下大雪,路特别滑,自行车猛地一歪,我俩差点摔进路边沟里,他第一反应是把我往身后护,自己的膝盖磕在冰面上,青了好大一块,却还笑着说“没事,爸稳着呢”。现在想起,那歪歪扭扭的自行车后座,载的何止是上下学的路,分明是沉甸甸的父爱,在摇晃里教会我,什么是无声的担当。
和兄弟姐妹的打闹,是青春里最鲜活的“吐槽素材”,也是血脉相连的证明。我姐比我大五岁,小时候她就是我的“人形挂件”——上学要带着我,买零食得分给我,连和同学打电话都得躲着我,那时觉得她是甩不掉的“拖油瓶”。可也正是她,在我被同学欺负时,像个小斗士一样冲上去理论,回来后却抹着眼泪说“别怕,姐以后保护你”,让我知道,原来有人会为我披荆斩棘;她偷拿压岁钱给我买心仪已久的漫画书,被爸妈发现后,一个人把“罪名”扛下来,挨打时咬着牙不哭,我却在门后哭得稀里哗啦,那一刻,明白亲情是可以共患难的肩膀。后来我们各自考上大学,她去了北方,我留在南方,视频时互相吐槽“你怎么又胖了”“你那穿搭能不能别这么土”,可挂了电话,聊天框里会弹出“给你买了件毛衣,记得穿”“生活费够不够,不够跟姐说”,那些吵吵闹闹的过往,成了异地求学时最想分享糗事的对象,因为知道,无论怎么吐槽,背后都是不会变的撑腰。
家族祠堂,在我以前的认知里,就是个“封建迷信聚集地”,是青春叛逆期里想逃离的“老古董”。清明跟着长辈回去,听老人们絮絮叨叨讲家族谱系,说“咱们祖上是从哪迁来的”“哪一辈出了个读书人”,只觉得无聊又枯燥,像听天书。可上了大学,学了些历史、人文的知识后,再听这些故事,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感受。看着祠堂里供奉的牌位,那些陌生又熟悉的名字,像是一条无形的线,把我和遥远的先辈们连在一起,让我触摸到“传承”的重量。长辈们说“要踏实、要善良,别丢了家族的根”,以前觉得是老套的说教,现在却明白,这是他们用一生攒下的、想传递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是家族在岁月里沉淀的精神密码,提醒着我,我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家族长河里的一朵浪花,带着先辈的烙印前行。
家族年夜饭,以前是“被迫营业”的场合,现在却成了最期待的“团建”。小时候盼着年夜饭是因为有好吃的,能收红包,把它当成一场物质的盛宴;青春期时,觉得和七大姑八大姨聊天尴尬又无聊,总想找借口溜走,把亲情交流当成负担。可上了大学,天南海北的同学聚在一起,聊到各自的年俗,才发现自己家的年夜饭有多特别。大人们在厨房忙得热火朝天,堂哥堂姐带着小辈们贴春联、放鞭炮,长辈们给晚辈发红包时,眼睛笑成一条缝,念叨着“要好好学习,别辜负家里期望”,那些以前觉得繁琐的仪式,现在看来,都是亲情最生动的注脚,是家族成员在一年的离散后,用力拥抱的证明,让我懂得,亲情需要仪式感来保鲜,那些看似老套的环节,实则是连接彼此的纽带。
如今,看着父母渐渐变白的头发,突然懂了“子欲养而亲未老”是多幸运的事。母亲在视频里说“最近学会用手机买东西啦,给你买了点特产”,那小心翼翼的语气里,藏着她追赶时代的努力,只为了能离我的生活更近一点;父亲默默给我支付宝转生活费,备注写着“别饿着”,简单的三个字,是他沉默半生的温柔。这些细碎的瞬间,像一把把小锤子,一下下砸在心上,催着我快点长大,好能反过来护他们周全,让我明白,感恩要趁早,因为时光不会等我准备好。
和兄弟姐妹聊天,不再是单纯的吐槽,开始懂得互相分享压力。姐说她实习被领导骂,我虽然帮不上什么忙,却能听她倒倒苦水,让她知道有人愿意接住她的情绪;我为论文发愁时,她会搜一堆资料发给我,说“咱不能丢读书人的脸”,这种从“被保护”到“互相撑”的转变,让我真切感受到,亲情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双向的奔赴,是我们在各自的人生里,成为彼此的加油站。
对于家族,也开始主动去了解那些以前觉得“没意思”的故事。跟着长辈整理族谱,听他们讲家族里的悲欢离合,突然发现,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和这个家族紧紧缠在一起。那些先辈们经历的苦难、坚守的东西,像无声的教诲,让我明白自己身上,也承载着一份传承的责任,要把家族里的善良、坚韧,像接力棒一样传下去,因为我也是家族故事的续写者。
回头看,亲情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由这些细碎的、带着烟火气和小烦恼的瞬间,一点点熬成的浓汤。它藏在母亲织毛衣的针脚里,把岁月织成温暖;藏在父亲自行车后座的摇晃里,把担当载向远方;藏在兄弟姐妹互相吐槽又互相撑腰的默契里,把陪伴熬成底气;藏在家族祠堂飘着的香火味里,把传承烙进灵魂。
在大学这个看似自由,实则充满迷茫的阶段,亲情就像锚,把我从漂泊的思绪里拉回来。它让我知道,无论在外头撞得头破血流,还是过得春风得意,总有那么一群人,在故乡的方向,用最质朴的爱等着我,他们是我永远的来处,也是我勇敢前行的底气。
愿往后的岁月,我能把从亲情里汲取的温暖,再成倍地还回去。愿母亲的毛线永远织得欢快,让她知道,她的牵挂有人懂;愿父亲的自行车后座能偶尔被我“霸占”,让他明白,他的沉默有人疼;愿姐姐的吐槽和关心一样不少,让她清楚,她的付出有人回应;愿家族的故事能在我们这辈人手里,添上更鲜活的一笔,让传承有新的温度。让亲恩的长卷,永远有新的温暖可写;让岁月的情笺,永远飘着家的香气 ,在时光里酿成永恒的诗 。
作者简介:余承泽,男,现居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旅游管理专业,拥有一定的统筹规划能力,多次参与与带领公益活动,社会帮扶,社区打扫等公益项目。参与国家级项目一次,省级项目三次,省级(高中组)写作奖项一项,参与抗疫志愿活动6次,共计28个小时,获得志愿防疫贡献徽章,马拉松大众一级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