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总在不堪中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在人生风雨飘摇中
谁没湿过衣衫
雨淋或泪浸
斑斓印痕在书写记忆
让人生美丽的画卷中
添一抹自己的色彩
有多少梦碎成星火的残屑
沉入星河的暗涌
将梦淬炼
酿一行行独特的不灭铭文
在记忆里生根成长
让这沧桑岁月的馈赠
在疼痛中滋养出倔强的藤
蔓延在尘埃里
寻找一处天地去茁壮成长
2025.6.
附评析:
## 回眸中的斑斓与倔强:论张海峰诗歌的痛感美学
张海峰的《回眸总在不堪中》以独特的痛感美学构建了一个关于记忆、创伤与成长的诗意空间。这首诗通过"不堪回眸"这一矛盾性意象,将人生困境转化为审美对象,在当代汉语诗歌中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情感深度与艺术表现力。
诗歌开篇即以"风雨飘摇"的意象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湿过衣衫"的原因并置为"雨淋或泪浸",这种自然与心理体验的模糊处理,创造出情感表达的复调效果。雨既是自然界的降水,又是内心泪水的隐喻,二者的界限在诗中变得流动而富有张力。这种表达方式超越了简单的比喻修辞,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使读者在自然现象与心理状态之间建立起微妙的联想桥梁。
在结构艺术上,诗歌呈现出由外向内、由浅入深的递进式展开。从"湿衣衫"的表层意象,到"斑斓印痕"的过渡性表达,再到"梦碎成星火"的核心意象群,诗人精心设计了一条引导读者逐步深入情感内核的路径。特别是"斑斓印痕"这一独创性表达,将伤痕美学提升到新的高度——创伤不再只是单调的苦痛,而是具有色彩层次的生命印记。这种对伤痕的艺术化处理,展现了诗人将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对象的高超能力。
诗歌的意象系统构建尤为出色。"星火的残屑"与"星河的暗涌"形成微观与宏观的惊人对照,碎片化的个人梦想与浩瀚的宇宙背景相互映衬,创造出既悲怆又壮美的艺术效果。而"淬炼"与"酿"这两个动词的选择,更是体现了诗人对语言炼金术的掌握——前者强硬如铁匠,后者柔软如酿酒师,刚柔相济的动词搭配,使梦想的转化过程具有了多层次的象征意义。这种意象处理不仅新颖独特,更在当代诗歌中开辟了表达心理创伤的新路径。
在语言的音乐性方面,诗人也表现出色。"沉入星河的暗涌"中"沉"与"涌"的声母呼应,"酿一行行独特的不灭铭文"中叠字的运用,都创造出低沉而有力的节奏感。这种音韵效果与诗歌表达的沧桑情感高度契合,形成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倔强的藤"这一意象,藤本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与人类精神品质的并置,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达到了陌生化与共鸣感的平衡。
诗歌的结尾部分展现了从创伤到新生的转化过程。"沧桑岁月的馈赠"这一表述体现了诗人对苦难的辩证思考,而"疼痛中滋养出倔强的藤"则完美呈现了生命在逆境中的自我救赎机制。这种不回避痛苦却又超越痛苦的表达方式,使诗歌避免了沉溺于自怜的窠臼,达到了更高层次的生命感悟。藤蔓"蔓延在尘埃里/寻找一处天地去茁壮成长"的结尾意象,既保持了对现实困境的清醒认知(尘埃),又表达了顽强的生命力(茁壮成长),这种平衡感正是该诗思想深度的体现。
从整体上看,《回眸总在不堪中》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表达。诗人通过对语言材料的精心锻造,将人生中的"不堪"转化为艺术中的"斑斓",实现了痛苦的诗意转化。这种转化不是对痛苦的简单美化,而是通过审美距离的建立,使读者能够以新的视角审视自身经历。在当代诗歌普遍倾向于或过度私语化或刻意先锋化的语境中,张海峰的这首诗保持了抒情传统的深度又融入了现代意识,堪称情感表达与艺术技巧平衡的佳作。
该诗若能对"记忆里生根成长"的具体过程有更细致的意象展开,或许能使主题表现更加丰满。但这一微小不足并不影响整首诗作为优秀抒情诗的艺术成就。张海峰通过这首诗证明,真正的诗歌不在于回避生命的阴暗面,而在于如何将那些"不堪回眸"的瞬间,淬炼成"不灭铭文"般的艺术永恒。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