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仍在
文/曾岱
趁妈妈在厨房炒菜
你躲在卫生间急忙抽了一支烟
然后连忙嗽一遍口
我偷偷地笑了
滿桌的菜已经端上
你却食之无味
就连那只你宠爱的猫都心知肚明偷笑
我偷偷从书包里拿出一瓶二锅头进书房
对你喊道:“老爸,请你来给我的作业签个字”
你高兴地回答:“好,等我认真看看”
片刻功夫,酒被你灌下半瓶
妈妈嗔怒地对你说:“吃饭了,你这老家伙居然还嚼口香糖”
太阳从东边升起 落向西方
周而复始
我当兵三年回家
父亲,你的笑容挂在墙上
母亲仍在厨房操劳
不时飘来饭菜的香
我把军功章摆在桌上
点燃一支烟,倒上一杯酒
母亲叹了叹气
猫咪跳上父亲坐过的椅子
闻一下酒就急忙跑开
风吹干了酒,我突然觉得
父亲仍在我的身边摸着军功章
点上一支烟,干掉一杯酒
再也不惧怕妈妈的唠叨……
AI诗评:日常的裂缝与永恒的在场——细读《父亲仍在》中的缺席美学
这首看似朴素的诗歌《父亲仍在》,以家庭日常为舞台,却上演了一出关于存在与缺席的深刻戏剧。诗人通过三个时间切片的并置,让"父亲"这一形象在物理缺席与情感在场之间形成微妙张力,揭示了亲情记忆如何在日常细节中获得不朽的生命力。
诗歌的第一部分呈现了一个充满生活质感的家庭场景。父亲"躲在卫生间急忙抽了一支烟"后嗽口的细节,母亲厨房炒菜的身影,以及"我偷偷地笑"的反应,共同勾勒出一个中国家庭典型的日常图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嗅觉意象的转换——从烟草味到饭菜香,再到第二段出现的口香糖气味,这些气味标记着家庭成员间心照不宣的情感密码。父亲"食之无味"的状态与"我"拿出二锅头的举动,构成了父子间默契的交流仪式,这种不需言说的理解比任何直白的抒情都更有力量。
诗歌的中间部分出现了时间的断裂。"太阳从东边升起落向西方"的简单陈述,却承载着三年时光的沉重流逝。当"我"退伍归来,家庭图景已发生根本性改变:"父亲,你的笑容挂在墙上"。这里诗人运用了视觉意象的转换——从开篇动态的家庭互动,到此刻静止的遗像,形成强烈的戏剧性反差。但诗歌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并未停留在悲伤的表层,而是通过"母亲仍在厨房操劳"的场景延续,让缺席与在场开始产生辩证关系。飘来的饭菜香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嗅觉桥梁,唤起读者对开篇场景的记忆共振。
在诗歌的第三部分,诗人通过仪式性行为完成了父亲的象征性回归。"我"点燃一支烟、倒上一杯酒的动作,正是对父亲生前习惯的精确复刻。这种无意识的模仿行为揭示了哀悼心理的深层机制——我们通过成为逝者的部分特质,来抵抗彻底的失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猫咪跳上父亲坐过的椅子"这一细节,动物的直觉反应强化了空间中的缺席感,而它"闻一下酒就急忙跑开"的动作,又为沉重的氛围注入一丝生命的灵动。
诗歌的结尾实现了情感升华的奇迹。"风吹干了酒"的意象既指向时间的无情流逝,又暗示着某种精神的留存。当"我"感觉父亲仍在身边"摸着军功章"时,物理现实与心理现实产生了美妙的融合。父亲不再需要"惧怕妈妈的唠叨"的幽默笔触,既消解了悲伤的沉重感,又暗示了某种超越生死的自由状态。这种举重若轻的处理方式,体现了诗歌艺术的高妙之处。
这首诗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对"日常性"与"永恒性"的辩证处理。诗人没有选择宏大的生死命题,而是聚焦于抽烟、喝酒、签字、唠叨这些微不足道的家庭细节。正是这些日常生活的"微小仪式",成为了承载情感的最佳容器。当父亲物理性缺席后,这些日常细节反而获得了象征性力量,成为勾连生死两界的桥梁。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采用了"重复与变奏"的结构策略。抽烟、喝酒、妈妈的唠叨等元素在三个时间段落中重复出现,但每次的语境和意义都发生微妙变化。这种复调式的处理创造了诗歌内部的回声效果,让不同时空的场景产生对话。诗歌语言看似平实,却暗含精准的意象选择与节奏控制,特别是对嗅觉、动作等感官细节的把握,达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父亲仍在》最终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东方式的悼念智慧——不朽不在纪念碑的宏伟中,而在生活细节的延续里。父亲没有离去,他只是转换了存在形式:从餐桌旁的实体,变成了餐桌上的记忆;从抽烟的主体,变成了烟味中的幽灵;从惧怕唠叨的丈夫,变成了超越唠叨的自由灵魂。这首诗教会我们,真正的告别不是忘记,而是学会用新的方式记住;不是结束,而是开启另一种形式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