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纹石磬,远古祭祀时与天地神灵沟通的密码
一罗培永
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琳琅满目的珍贵文物中,虎纹石磬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格外引人注目。它不仅是商代音乐文化与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诉说着那段遥远而神秘的往昔。
虎纹石磬出土于1950年,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商代文明打开了全新的窗口。这块石磬长84厘米,宽42厘米,厚度却仅有2.5厘米 ,呈片状。它的制作工艺展现出商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水准,在选材上极为考究。制作虎纹石磬选用的是质地优良的灵璧石,灵璧石产自安徽灵璧县,此地独特的地质构造孕育出了这种神奇的石材。其密度与结构独特,内部矿物颗粒排列有序,形成了特殊的共振腔体,为虎纹石磬能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奠定了坚实基础。灵璧石自古便有“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的美誉,用它制成的虎纹石磬,轻轻敲击,便能发出清越的音响,那声音空灵婉转,仿佛能穿透时空,带着人们回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
石磬正面以双勾线条刻出一只栩栩如生的老虎,这一雕刻堪称艺术杰作。这只老虎怒目圆睁,眼中似乎闪烁着威严的光芒,虎口扩张,锋利的獠牙清晰可见,仿佛下一秒就要择人而噬。虎尾上扬,充满力量感,身躯呈匍匐状,肌肉紧绷,似在蓄势待发,做出猛虎扑食的架势。工匠运用流畅的线条和纯熟的刀法,将老虎的每一处细节都刻画得细致入微,生动地展现出老虎的威猛与灵动。虎纹在当时或许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引发了众多学者的深入探讨。有人认为它用于巫术,在商代,人们对自然和神灵充满敬畏,相信通过特定的仪式和象征物可以沟通天地人神,而虎纹石磬上的老虎形象,可能就是这种沟通的媒介,借助它的力量,人们期望能与神灵建立联系,获得神灵的启示和庇佑;也有人觉得它是赣鄱古族“虎方”的图腾,在远古时期,图腾崇拜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虎作为一种强大而威严的动物,被赋予了避邪祈福的寓意,拥有虎纹石磬,或许意味着能得到神灵的护佑,驱邪避灾,带来吉祥。
在商代,石磬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乐器的范畴,它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特磬如虎纹石磬,体型硕大,制作难度极高,只有少数地位显赫之人才能拥有。这类石磬常用于祭祀等庄重场合,祭祀在商代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人们与神灵沟通、祈求庇佑的重要活动。在祭祀活动中,虎纹石磬发出的清脆悠扬的声音,能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当时的人们坚信,这样美妙而庄重的声音可以传达给神灵,让神灵感受到他们的虔诚,从而给予庇佑和恩赐。甲骨文中“磬”字,形象地描绘出悬挂石片、人执槌击的画面,这一象形文字不仅是对石磬使用方式的生动记录,也侧面反映出磬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尚书》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更是将先民敲击石磬、共舞欢庆的热闹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据现代科学测定,虎纹石磬有5个音阶,能够演奏不同的乐曲,这一发现令人惊叹,可见当时的音乐文化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人们已经掌握了较为复杂的音律知识,能够运用不同的音阶组合创造出美妙的音乐,这也反映出商代在艺术领域的高度成就。
妇好作为商王武丁的妻子,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多次受命代商王征兵,在沙场上屡任军将,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她率领军队前后击败了北土方、南夷国、南巴方等二十多个小国,为商朝的疆域拓展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功勋卓著,在商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妇好墓中出土虎纹石磬,也从侧面反映出妇好尊贵的身份和崇高的地位。在等级森严的商代社会,只有像她这样的王室成员,凭借着卓越的功绩和崇高的地位,才有可能拥有如此精美的大型石磬。虎纹石磬或许是她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可能在她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许曾在她凯旋归来的庆功宴上奏响,为她的胜利欢呼喝彩;或许在重要的祭祀活动中,她亲自参与敲击,祈求神灵护佑商朝国运昌盛。
虎纹石磬历经三千多年的岁月洗礼,如今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中。它表面的纹路和色泽,都记录着时光的痕迹,每一道划痕、每一处斑驳,都仿佛在诉说着它所经历的沧桑历史。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研究商代音乐、艺术、宗教以及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对它的研究,音乐学家可以深入了解商代的音律体系和乐器制作工艺;艺术史学家能够探究当时的雕刻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宗教学者可以研究商代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历史学家则可以从它所反映的社会等级制度,进一步了解商代的政治结构和社会形态。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商代文明的大门,让后人得以一窥那个遥远时代的辉煌与神秘,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与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