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的哲思与生命的共鸣
——序罗明生诗集《邀稻草人同行》
胡红拴
在诗歌的广袤天地里,罗明生的诗集《邀稻草人同行》宛如一颗具有独特个性而璀璨的星星闪耀着。这本诗集像是一幅由众多色彩斑斓的画卷拼接而成的艺术长卷,每一首诗都是那画卷中的一抹独特的色彩,共同构建起一个充满诗意、饱含深情的世界。 作为一个来自于矿山的诗人,自然资源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早已融入了罗明生的血液,于是, 《邀稻草人同行》收录的诗歌,自然也就将地域文化与自然之美的交融作为主调,作为作者诗写的旋律。
诗集的第一辑“水边的长鼓舞”就如同展开一幅瑶乡的山水画卷。像《水边的长鼓舞》这样的诗,不仅仅是对一种舞蹈的描述,更是将瑶乡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长鼓舞或许是瑶乡人民生活的一种象征,那鼓点仿佛是瑶乡大地的心跳声,在水边奏响,与潺潺的流水声遥相呼应。而《瑶乡的白露》一诗,则巧妙地捕捉到了瑶乡节气中的白露这一时刻,白露如同瑶乡大地上的一颗晶莹的珍珠,凝结着地域的气候特征和独特的美感。这种对地域文化和自然景观的描写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诗人对瑶乡那片土地深入骨髓的热爱与深刻理解后的诗意表达。诗人像是一位细腻的画家,用文字描绘出瑶乡山水的轮廓,又像是一位深情的歌者,唱出瑶乡的风土人情。
再看第三辑的“一群白鹭从海面飞过”,此时的诗人把视角转向了大海。《飞鱼》一诗展现出大海充满生机又神秘的一面,飞鱼跃出海面的那一瞬间,是生命对自由的渴望,是大海孕育的灵动与活力。《一群白鹭从海面飞过》更是将自然之美推向了一个高潮,白鹭那如白云般的羽毛,象征着纯洁与自由。它们飞过海面,像是海面上一道灵动的白色风景线,而诗人透过这一景象,也在暗示着大自然中万物平等、和谐共生的理念。于是,海洋不再仅仅是一片广阔的水域,而是一个充满故事、充满生命律动的世界,它承载着各种生物的梦想与生存的挣扎。
当代诗歌,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活的映照是不可缺少的。诗集的第四辑“在富裕的村庄留下”深刻地体现了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与交融。《邀稻草人同行》这首诗作为诗集的名字来源,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稻草人在农耕文明里是守护农田的象征,是农民们对丰收的祈愿。诗人邀稻草人同行,是对农耕文明的一种怀念与敬意。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农耕文明逐渐被边缘化,然而诗人却通过与稻草人的同行,重新唤起人们对那片孕育生命的土地、对传统农耕生活的记忆。《农耕文明的图腾》则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农耕文明中的各种图腾象征,这些图腾是农耕祖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在艰苦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精神寄托。
与此同时,《你在富裕的村庄留下》则展现了现代农村的新面貌。村庄富裕起来了,有了新的变化,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成果。诗人在这里既有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眷恋,又有对现代农村发展的欣喜与期待。这种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活的映照,使得诗集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思考,思考如何在现代发展中保留农耕文明的精华,如何让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
在罗明生的这部诗集里,处处都流淌着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丰富的情感。在《我的秋风,只铺就金黄》中,诗人站在秋分时节的田野上,把秋风比作一酝酒,田野醉了,醉出了各种美好的姿态。这种对秋天田野的描写,实则是对生命收获季节的礼赞。秋天是万物经过春夏的生长后收获成果的季节,诗人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对生命奋斗后收获的欣慰。而在《玉兰花开》里,玉兰花在风尘沦落的湖水边盛开,它的盛开仿佛是一种生命的坚持与抗争。尽管春事或许有空虚之处,尽管有春雷的绝情和春雨的埋怨,但玉兰花依然盛开,诗人眼中噙满朝露地望着玉兰花,这里既有对玉兰花坚韧生命的敬佩,又有一种自身情感与玉兰花的交融,仿佛诗人自己也如同玉兰花一样,在尘世中坚守着内心的某种信念。
从情感的角度看,诗集里既有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如《故乡的炊烟》,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是故乡的标志,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温暖港湾。又有对孤独旅程的感慨,像《孤旅》,诗人在孤独的旅程中对生命、对世界有着独特的观察与思考。这些情感的流淌使得诗集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读者可以轻易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一起感受生命的喜怒哀乐。
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看,罗明生的诗歌有着他独特的风格。他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一色的羽毛是白云的颜色,包裹身体过去的苦难与丑陋”,简单的语句却能深刻地描绘出白鹭羽毛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内涵。他善于运用意象来传达情感和思想,稻草人的意象贯穿诗集,成为农耕文明与现代社会连接的一个重要纽带;白鹭的意象则象征着自由、纯洁和对平等生存权力的追求。
在诗歌的结构上,无论是组诗还是单首诗,都有着清晰的脉络。以组诗为例,每一组诗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像第一辑“水边的长鼓舞”围绕瑶乡的地域文化和自然景观,各个单首诗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共同构建起瑶乡独特的诗意世界。同时,诗人在诗歌的节奏把握上也很有技巧,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有诗歌的韵律之美,又不失现代诗歌的自由灵动。
《邀稻草人同行》这本诗集在艺术价值上是多元的。它既是对地域文化、农耕文明的深度挖掘与诗意呈现,又是对现代生活、生命感悟的真诚表达。它适合不同的读者群体,对于那些热爱自然、怀念传统农耕生活的人来说,诗集中的田园风光和农耕元素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对于关注现代社会发展和生命哲学的读者,诗集中对现代与传统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也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罗明生的诗集《邀稻草人同行》就像是一场穿越地域、文化、时间和生命的诗意之旅。在这个旅程中,我们看到了瑶乡的山水、大海的波澜、农耕文明的印记、现代农村的发展,更感受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对世界的热爱与思考。
最后,我倒是想单独说说诗集中的那首《与稻草人同行》,这首作品发表在2021年10月17日的《工人日报》,该诗也是获得韶关市中国农民丰收节征文大赛一等奖的组诗《我的秋风,只铺就金黄》中的其中一首。此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稻草人的哲思与生命的共鸣,宛如一首轻柔而深邃的生命之歌。诗中,诗人邀稻草人同行去讨论生命平等,这一构思独特而充满诗意。稻草人,本是田野间的守望者,它看似没有生命,却见证着万物的生长与消逝。“有时,为了另一种繁荣/选择枯萎自己”,这几句诗赋予了稻草人一种牺牲与奉献的精神,它的枯萎并非终结,而是为了成就田野里的其他生命,这是对生命平等和轮回的深刻诠释。诗人不去纠结季节里的胜败兴衰、生死得失,在这滚滚红尘中,万物纷纭,文韬武略的较量又怎能定出永恒的王者。这是一种超脱世俗评判标准的豁达。我们身处复杂的世界,常常为名利争斗,然而在大自然的宏大视野里,这些都显得渺小而短暂。站在食物链顶端享受丰盛之后与稻草人握别,走进田野播种生命的轮回。这是一种回归本真的姿态,从喧嚣的世俗回归到宁静的田野,从追求物质的丰盛回归到对生命本质的尊重与延续。这首诗用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让读者沉浸在对生命、平等和自然的深深思考之中,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过心灵。这也许就是诗人选《与稻草人同行》作为这本诗集名字的缘由吧。 应作者之邀写此短文,是为序。
胡红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委主任,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学术指导,《新华文学》主编,《中国诗界》副主编。历任中山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兼职(客座、特聘)教授,中国地质图书馆客座研究馆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评委。大量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诗刊》《中国作家》《小说选刊》《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学》《花城》《红岩》《北方文学》《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出版《山道》《地球语汇》等各类书籍76部,主编各类文化丛书百余册。获中国新诗百年百名最具影响力诗人奖、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宝石文学奖等。作品有英、法、德、日、西班牙、尼泊尔等文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