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充分展现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小说——《寻欢作乐》读后感
陶玉山

有“故事圣手”之称、坚持“不作无益之文,不写有媚之字”的毛姆一生共创作了20部长篇小说,绝大部分都是闻名于世、流传至今的杰作。他自己最满意的是哪一部?相信许多毛姆的忠实粉丝都会对这个话题产生浓郁的兴趣;其结果更是好多好多人也不会想到的。没错,就是这一部创作于1930年、先是以连载形式发表在杂志上、1958年正式出版的《寻欢作乐》。他不无得意地宣称这是他自己最得意且最喜爱的作品。他称赞该书在人物刻画和叙事结构上达到了艺术上的圆融与完美。“我最喜欢的书却是《寻欢作乐》。这是一部写起来饶有兴趣的书。处理多年前发生的事情和三十年后发生的事情,而不失去想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所必需的连贯性,这颇费心思。”(《作者序》)“我喜欢《寻欢作乐》,因为那个脸上挂着明媚可爱的微笑的女人,为我再次生活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作者序》)当代英国作家和文学评论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将《寻欢作乐》看作是毛姆最才华横溢的作品。
《寻欢作乐》从现实中取材,以传记体的形式,虚实相掺,采用倒叙手法,将过去和现在混杂叙事,增强了故事的层次感和真实感。整部小说布局错落有致,文字干净利落,而又犀利深刻。从主人公阿申登的视角,回忆了他与作家德里菲尔德及其前妻罗西的交往经历,通过罗西的悲剧命运反思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展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文坛的虚伪与真实。它的文学价值在于跨越时空的人性剖析与可读性完美结合,兼具雅俗共赏性,传递了对自由、真实与接纳的永恒思考。
“我们往往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成长往往伴随着与过去的分离。”这是一本吸引力和可读性极强的书,一读就上瘾。读着读着,就想不歇息地一口气读完;每个人都应该为能读到这样的一本好书而心存感激。是的,没有人可以回到从前,但谁都可以改变当下。毛姆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与叙事技巧和对主题的深刻探讨,展现了人性欲望与道德的关系;认为欲望是永恒的驱动力,而道德则往往会成为自我满足的遮羞布。强调真正的爱情在于接纳对方的缺点,而非追求完美。这种观点突破了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限制,强调人性的包容性。即使放在今天,这个观点也是有现实意义的。“一般人都是他们想做的那种人,而不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强调选择的自由性;“我知道你愚蠢、轻佻、空虚,然而我爱你。”“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虚荣心,是你的炫耀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日益一日地认识到人类的错综复杂、前后矛盾和不通情理。”类似富有生活哲理和人生感悟的话,几乎随意翻到一页就能读到。让我们切实感受到真正的追求在于理解与接纳。他认为罗西的复杂性格更接近真实人性的多面性,对其不能进行简单粗暴的道德审判。
“有时候你要摔过很多次跤,流过很多次泪,才会懂得,你所有的等待与煎熬,都是为了遇见对的人。”对的人不会错过,错的人留不住。真爱不是一见钟情,而是久处不厌。罗西这个女主公是我读过的所有女主人公中,最能把人生尽情利用的人。心思单纯,不为世俗所容纳,但内心自有洞天,过得惬意,活得潇洒,更是很尽兴。虽然被社会视为“交际花”,甚至有人鄙视其为“人渣”。毛姆用细腻优美的文笔塑造的她的形象,充分展现了人性对于自由的向往、对欲望的追求;暗示真正的爱情应该超越世俗偏见的标准。人性最深的渴望,不是被众人仰慕,而是被某个人彻底理解;不被情绪左右,才是真正的自由。相逢的意义在于彼此照亮。通过对罗西等女性的刻画塑造,毛姆反思了社会对女性、情感等刻板印象。罗西的形象是毛姆对爱情和生活态度的深刻反省。阿申登最终学会接纳罗西的不完美,理解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价值,这种转变不仅是个人成长的体现,也暗示了超越世俗偏见的重要性。
毛姆擅长以冷眼旁观的态度和犀利的笔锋探讨人生,剖析人性;自然天成,笔尽而意不尽。他的作品,总是跌宕起伏,充满悬念,具有不可预知性,可读性和感染力极强。拿起来读了不到半页,就会自然潜入他所营造的氛围中,不愿意出来。譬如像这本《寻欢作乐》。读他的书,给人特别深的感触就是温暖生动。语言风格幽默而颇具洞察力,叙事清晰,阅读起来,就像和一位普通的老爷子边喝茶,边听他讲自己身边发生的琐事;智慧俏皮话言语时常穿插其中,借人物对话,说出自己的看法,而告诉你的,全是人生的真相,让你在不经意间顿开茅塞,受益匪浅。充分认识到最大的安静,是在吵闹的世界里,仍然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没有亲身经历,哪来的感同身受。《寻欢作乐》让我们认识到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学作品,无论经历多少岁月的打磨,总会有一些句子像醇厚的美酒,值得细细回味;也总会让人在回味中折服于其特有的含意和魅力。好书如真爱,让人一见钟情。“你享受一点你真正想要的东西,这对你是有好处的。”这是“故事圣手”毛姆在书中告诉我们的。
伊芙林·沃说:“毛姆在拿捏人们对八卦信息胃口方面可以说是大师。他懂得在恰当的时候卖关子,然后选择在一个令人吃惊的时候说出来。”这个评价一针见血,非常到位。阅读《寻欢作乐》,我们会随时看到这样的情景;尤其是他对当时英国社会、尤其是文坛种种虚伪现象的讽刺挖苦揭露,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不公,无不体现出这个特点,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至今我们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人生,没有等待,很多东西都是过期不候的。谁也没有能力留住不想失去的日子。什么都是短暂的,只有怀念和失去是漫长的。“美是完美无瑕的,但只能吸引我们一时。真正的幸福在于过程,而非结果。”小说结尾引用“再过一百年,我们都不在人世了,到那时还有什么可计较的呢”这句话,说明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哲学观、人生观。这种务实观点启发鼓励读者突破传统思维观念的束缚,积极主动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快乐。我们的人生是自己的选择,而非别人的看法。因为日子是我们过,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既然选择了,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陆游有诗句:“人生乐处君知否,万事当从心所安。”默默如初,安之若素,心能知白守黑,涅而不锱。努力的意义,就是让自己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愿我们都有感知细碎幸福的能力,少说永远,过好此刻,不让遗憾来打扰。有些东西,不是原路返回就能找回来的。
自信不是你认为自己比别人好,而是你意识到自己根本不需要和别人比较。任何一本严肃认真的书,都要求专注,要求读者从千丝万缕中萃取出精华。书读完了,记不住没有关系,书中的内容已经悄悄地融入你的一言一行中了。正如黑塞所说:“思想缺席、精神涣散的阅读,就像是蒙着眼睛走在美丽的风景中。”毛姆的小说几乎都隐含一个类似的结构,就是“寻找自由,寻找意义”。在他用合适恰当精致的文字构建的故事里,他的主人公凭着对抗世俗偏见规则的勇气,走向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非常有说服力地告诉我们:两个灵魂不会偶然相遇,每位生命中的过客都是独一无二的。读书的终极意义,在于学会怎么生活。在字里行间看故事,透析人生,品味生活,用阅读中的所得所感所悟指导引领启发当下的生活。同时,阅读毛姆的作品,你会发现,终有一天,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的梦想和初心所在,这时候,迷茫、名利、辛苦、畏惧……都会离你而去,你会找到自己的人生之光,抛开所有一切,沉浸在真正的生活中。任何不利于你的事情,都不要回应。人生太多风雨,总能等到好天气……

作者简介:陶玉山,济南人,作家,藏书家,山东省作协会员。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文章收入到文学作品集。荣获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