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翱翔
父亲常说:“我所到每个地方工作,虽像流星一晃而过,但我渴望像马一样留下步步蹄印……”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奋斗的一生,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他深沉而伟大的爱。
乐昌县坪石镇皈塘革命老区的人民,时常会颂扬一个人,那就是我的父亲——皈塘电站站长、党支部书记(任职期间1986年至1992年6月)。记者想要采访父亲,可他总是对自己的事迹守口如瓶,采访也因此未能如愿。直到他临近退休前一年的十月份,几位文友带着老区人民的期待,来到了三面环山的皈塘电站。父亲热情地将他们迎进兼具文化室功能的会议室,还拿出电站员工自己栽种的蜜桔招待客人。在交谈中,父亲那些过往的奋斗故事,缓缓展开。
六十年代,父亲还是个带着泥土气息的庄稼汉。那时,他所在的坪石镇京口管理区京口村粮食产量极低,全年总产量仅有58000多斤。1963年,父亲以高票当选为生产队队长。从那一刻起,他便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他带领全村男女老少投身农田基本建设,日夜奋战在京口村河上游,改河护堤。经过不懈努力,那13亩因洪水失耕多年、满是泥沙的大沙田,终于恢复了耕种。父亲深知“队长”这个称呼背后的责任与期望,他怀着“誓让村貌换新颜”的坚定信念,连任了12年生产队队长。到1975年,他完成了全村规划,新建23户住宅,兴建粮仓、牛栏面积达600多平方米(其中一排牛栏是从乐昌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申请老区扶贫款5000元建成的,見《乐昌市革命老区发展史》P204页)这一年,村里粮食产量达到94000多斤,相比1963年增产36000多斤,社员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那十几年,父亲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干劲,在田野上默默耕耘,赢得了上级和群众的一致赞誉。
1976年,因工作需要,父亲被调到京口管理区负责企业生产。短短两年,他就扭转了企业亏损局面,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78年,他又肩负起京口电站和皈塘电站繁重的采购任务。为了确保电站生产和建设顺利进行,父亲不顾妻子儿女的埋怨,长期在外奔波。他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采购路上疾驰,将急需的材料及时运回工地。那段时间,他的体重足足减少了十几斤。当看到人们欢天喜地地走进用他汗水建成的皈塘电站时,父亲心中满是甜蜜。然而,此时京口管理区人民的呼唤又响了起来:“归来呀,我们信得过的李书记!这里的农村工作需要您!”
1984年,父亲重返京口管理区担任支部书记,再次投身农村工作。母亲曾因父亲放弃留站工作而闹情绪,父亲却坚定地说:“向组织要求留站工作或许能留在这安乐窝,但我不能不服从党组织的安排,不能不顾老区人民的呼声和农村工作的需要!”任职期间,他带领大家兴修水利,新建抽水站,在陡峭山坡上架设引水天桥,发展造林种果,扶持专业户,还成功架起了杨柳湾村的高压线路,让从未见过电灯的村民用上了电。之后,他又马不停蹄的多方筹集资金兴建起京口小学教学大楼。
1986年,带着京口管理区人民的挽留和上级的重托,父亲上任皈塘电站站长兼党支部书记。从此,他化身为“奋蹄马”,狠抓技术培训和安全生产。如今,电站75%的职工具备中级以上电工操作水平,连续六年无人为事故,发电量和经济收入逐年攀升。他还组织成立“业余安装队”,为老区多个村庄安装自来水工程,赢得了广泛称赞。此外,父亲重视绿化工作,造林、种果,收获颇丰。电站也因此获得了诸多荣誉,父亲个人也多次被县、镇表彰为优秀党员、绿化工作先进个人。
临别时,父亲对文友说:“皈塘电站能越来越好,我微不足道,主要靠上级党委关怀支持,靠身边这群好兄弟!”看着父亲的身影渐渐远去,我心中满是敬佩与感动。父亲用一生践行着他的誓言,他对工作的执着、对责任的坚守、对人民的热爱,就是他给予我和这个社会最深厚的爱。他如同一颗流星,虽然在每个岗位的停留短暂,却留下了如骏马蹄印般坚实而深刻的足迹,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注: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不平凡的人生故事被收入《响箭》、《七月火红的季节》书刋中,愿生命与故事一直“延续”……
李翱翔(笔名:江帆),酷爱文学。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乐昌市作家协会理事。有近千篇散文、游记、报告文学、政研论文散见于市、省、国家级刊物,参加各地文学创作曾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