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驻村帮扶故事 》——带着父亲驻村的“第二书记”
文/吉连成拉
“爸,咱们一起去驻村吧。”2023年,当单位因派不出驻村第一书记而犯难时,我主动请缨,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86岁的父亲体弱多病,生活无法自理。一边是组织的信任与乡村振兴的使命,一边是为人子女的责任与牵挂,我最终决定:带着父亲去驻村。
临危受命:带着父亲去驻村
2023年,美姑县委宣传部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时,正值人员调动,人手严重不足。当单位因派不出驻村人员而发愁时,我主动请缨:“我去!”。我在单位主要负责办公室和移风易俗办工作,每天加班到深夜12点是常态。同时,我还要照顾86岁高龄、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下班后匆匆买菜、做饭、喂饭、洗碗,再赶回办公室继续工作。
思虑再三,因父亲年迈多病,无人照料,我不忍心将他独自留在县城的出租屋,于是决定带着父亲一起奔赴耿觉村,开启驻村帮扶之路。那时,我深知任务艰巨,但内心却有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动着我踏上这条充满挑战的驻村之路。
由于村里住宿条件有限,我和父亲只能暂时住在村办公室。虽然环境简陋,但至少能随时照顾父亲。就这样,我一手托着家庭责任,一手扛起帮扶使命,开启了驻村生涯。我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组织赋予我的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期盼,我必须全力以赴,不负众望。在村委会门口开小卖部的吉克阿妈送来几瓶饮料,满含泪水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啊莫,啥呢的(太可怜了),工作也不能不干,父母也不能不要,怎么办?!”
在驻村帮扶工作千头万绪的压力下,我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工作的执着热爱,迅速适应新环境、新角色,厘清工作着力点。作为第一书记,无论是村民的琐碎事务,还是村集体发展的重大决策,我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努力为村民排忧解难。防返贫监测、产业发展、控辍保学、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从未预想到的耐心和智慧。
我利用碎片时间创作诗歌和散文,宣传美姑的风土人情和驻村故事,通过文字的力量,向外界传递着美姑的美丽与希望,记录着驻村帮扶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争取更多社会关注。
同时,我及时对接宣传部并组织开展“暖冬行动”走访慰问、求助爱心人士发放衣物、对接民政局为低保户提档升级、落实“以购代捐”消费帮扶等等,为困难村民增收助力。由于工作扎实,上级领导给予高度评价:“事交你办,我放心。”这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整个驻村帮扶工作的鼓舞和激励。除了完成本村任务,我常常熬夜协助单位帮扶的另一个村整理资料、迎接检查,被同事们称为“第二书记”和“双书记”。这些荣誉和肯定,成为我在驻村帮扶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为了改善村委会的生活条件,我协调新建了村委会洗漱台、食堂遮阳棚等,并带头搞好环境卫生。渐渐地,村委会成了我们的“家”,村民也把我当成了自家人。
驻村期间,我和两名队员始终坚守在村,吃住在一线。除了2024年年底请了二十天陪护假,其余时间都在村上忙碌。然而,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在这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日日夜夜里,我经历了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父亲在村上病情加重,永远地离开了我。父亲最终没能等到我完成帮扶任务的那一天。
那天夜里,父亲病情突然加重,由于村里医疗条件有限,加上路途遥远,没来得及送医,他永远闭上了眼睛。凌晨时分,我不忍心打扰村组干部,独自热水为父亲擦洗身体、换上寿衣,再将他抱上车,连夜驱车送往西昌市殡仪馆。
当到达美姑大桥时,我才给家人打了电话,让他们来半路接我。等到早上上班时间,我又将车停在路边,向镇领导汇报,并向原单位报备父亲去世的消息。
父亲的离世,是我心中永远的痛,但他的教诲和期望却始终激励着我继续前行。虽然父亲离开了,但他支持我的选择,我也无愧于自己的使命。我深知,父亲一直支持着我的工作,他用自己的生命陪伴我走过了这段艰难的历程。我们父子俩在驻村帮扶路上的坚守和付出,成为了当地广为称赞的帮扶路上最美“父子档”,成为了凉山州一段“孝老爱亲”的感人佳话。
驻村帮扶,是一场考验,更是一份责任。驻村以来,我和队员们走遍了帮扶村的每一寸土地,见证了村里的点滴变化:孩子们重返校园,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民收入稳步提高,文明新风吹进家家户户……
尽管有遗憾,但我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乡村振兴的路上,有汗水,有泪水,更有收获和成长。我用实际行动书写了自己的答卷——不仅是对组织的承诺,也是对父亲的告慰。
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初心,用我的青春、智慧和汗水在这条振兴之路上耕耘,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村民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