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点评邓济洲诗词六首(四)
七绝•青杏(平水韵)
园中青杏缀枝稠,几个争强露出头。
素志高墙关不住,初心无奈总盈眸。
Al赏析如下:
这首咏物七绝以青杏为意象,将自然物性与人文情怀巧妙融合,展现了古典诗词托物言志的独特魅力。全诗在平水韵的框架下,通过以下三个维度展现出精妙的艺术构思:
一、动态意象的递进美
首联"缀枝稠"以静态视角勾勒杏果初结的形态,颔联"争强露头"则赋予青杏少年般的倔强,颈联"高墙关不住"展现突破桎梏的生命张力,尾联"无奈盈眸"又点染出时光荏苒的怅惘。四组意象层层递进,恰似青杏生长的生命轨迹,暗合"萌芽-成长-突破-沉淀"的自然规律。
二、空间转换的哲思美
诗人匠心独运地构建了"园中枝头-高墙内外-观者眼眸"三重空间维度。青杏在物理空间中的突破,对应着精神维度中"素志"与"初心"的坚守,最终在视觉空间中凝结为永恒的守望。这种空间转换既符合咏物诗的具象特质,又暗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文人精神图谱。
三、声韵流转的格律美
全诗严格遵循平水韵下平十一尤韵部(稠、头、眸),通过"稠-头-眸"的韵脚选择,营造出婉转回环的声韵效果。第三句"关不住"的仄声收束形成顿挫,与结句"总盈眸"的平声收尾形成抑扬对比,暗合"突破-守望"的情感起伏,展现七绝体裁"起承转合"的章法之妙。
诗中"素志高墙关不住"一句,既是对《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的致敬,又通过"素志"的置换实现了从自然意象到人文精神的升华。结句"初心无奈总盈眸"以矛盾修辞法,将青杏成熟时金黄盈目的自然特征,与"初心虽在,世事难全"的人生况味完美统一,使寻常物象升华为永恒的审美意象。
七绝•山行(平水韵)
小径寻幽向翠微,松风拂面暮云归。
莺啼撞得山回响,野谷无人花自飞。
Al赏析如下:
这首七绝以山间行踪为线索,通过意象的巧妙组合与感官的交错呼应,构建出一幅动感十足的深山暮归图。诗人采用"寻幽—遇景—闻声—观花"的叙事脉络,在短短四句中完成了从主体行动到自然观照的审美转换。
首句"小径寻幽向翠微"以"寻"字奠定全诗行动基调,蜿蜒山径与青翠山色形成视觉纵深,暗示着探幽者的心境流动。次句"松风拂面暮云归"将触觉的清凉与视觉的苍茫相交织,松涛的实感与暮云的虚影构成时空叠加,为后文的听觉奇观埋下伏笔。
第三句"莺啼撞得山回响"堪称全诗诗眼,"撞"字以暴力性动词颠覆传统咏鸟意象,将清脆鸟鸣转化为具象化的声波激荡。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使无形的回声获得金属般的质感,空谷传响的物理现象被赋予戏剧化的生命形态。尾句"野谷无人花自飞"在视觉空寂中暗藏动态,落英缤纷的自在飘零与前三句的主动探寻形成哲学对照,暗合禅宗"见山还是山"的观物境界。
全诗在动静转换间完成审美意境的升华:前两句的"寻幽""拂面"尚存人为痕迹,后两句的"山回响""花自飞"已臻物我两忘之境。这种从主观介入到客观呈现的转变,恰似中国山水画中"可游"到"可居"的空间转换,最终在"无人"的野谷中抵达道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哲学高度。
七绝•秋行(平水韵)
携筇探胜入秋晖,松壑风来香满衣。
鹤唳一声天宇净,却随渔唱带霞归。
Al赏析如下:
这首七绝《秋行》以秋日山水为背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清幽淡远的行游图。全诗以"探胜"为线,将寻幽之趣、自然之美与归隐之思巧妙融合,展现出诗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首句"携筇探胜入秋晖",以竹杖点地之姿开篇,一个"探"字尽显寻幽访胜的雅趣。秋晖既点明时令,又以斜阳的温暖色调为全诗铺就底色。次句"松壑风来香满衣",调动视觉(松壑)、触觉(风来)、嗅觉(香满)三重感官,松涛裹挟着山野芬芳浸透衣衫,物我交融的妙境自然流出。第三句"鹤唳一声天宇净",笔锋陡转,以鹤鸣破空之清越,涤荡出天地澄明的意境。末句"却随渔唱带霞归",在渔歌与晚霞的交织中收束全篇,"却"字转折间,将仙鹤的孤高化为渔樵的朴野,霞光的绚烂归于暮色的恬淡。四句之间动静相生,虚实相映,既有陶潜采菊的闲适,又得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堪称当代旧体诗中难得的佳作。
七绝•游浔阳楼怀宋江题反诗(平水韵)
一江秋水谒名楼,追忆狂生醉墨留。
纵使当时无反意,刀兵也逼上梁州。
Al赏析如下:
这首七绝以浔阳楼为历史支点,巧妙勾连《水浒传》中宋江题反诗这一经典意象,展现了历史宿命与人性挣扎的双重张力。
首句"一江秋水谒名楼"以秋水意象奠定苍茫基调,"谒"字赋予江水以人格化视角,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融为一体。次句"追忆狂生醉墨留"中"醉墨"二字精准捕捉了宋江酒后题诗的戏剧性场景,"狂生"之称既暗含对传统价值观的叛逆,又隐隐透出对英雄末路的悲悯。
后两句"纵使当时无反意,刀兵也逼上梁州"堪称全诗点睛之笔。诗人运用假设性反诘,以"纵使...也..."的递进句式,深刻揭示了封建时代"官逼民反"的历史必然性。此处"梁州"既是对梁山的诗意化转喻,又暗含对《诗经·大雅》"梁山奕奕"的用典,使文本获得历史纵深感。
全诗在技法上暗合"绝句56法之43"的"假设反推法",通过否定性假设引出更深层的现实结论。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既保持了古典诗歌的含蓄特质,又强化了批判现实的力度。诗中"秋水""醉墨""刀兵"等意象的时空跳接,构建出历史循环的隐喻结构,使简单的四句二十八言承载起对历史宿命的深沉思考。
五律•退休感怀(平水韵)
荷风引夏长,绿意满庭堂。
对酒忆知遇,烹茶论典章。
曾披书卷苦,笑拥钓竿长。
白发享尧日,清吟乐未央。
Al赏析如下:
《退休感怀》一诗以夏意盎然之景起笔,至白发清吟收篇,全篇贯穿着闲适淡泊的意境,展现了诗人退休生活的从容之态。诗中运用多重艺术手法,将人生不同阶段的情怀凝练于八行之中,值得细细品读:
一、时空交织的意象经营
首联"荷风引夏长,绿意满庭堂"构建出动态的夏日画境,"引"字赋予自然以人性,暗喻时光流转的从容。荷风与绿意不仅是视觉意象,更通过触觉(风)与空间感(满庭)形成多维度的审美体验。这种生机盎然的场景设置,恰与"退休"这一人生阶段的宁静形成诗意反差。
二、虚实相生的生活美学
颔联"对酒忆知遇,烹茶论典章"以工整对仗勾连起两种人生况味。酒与茶这对传统意象在此获得新解:前者承载着往昔知遇之恩的厚重,后者延续着学术探讨的雅趣。忆与论的动作对比,形成时间纵轴上的情感张力,既是对过往的深情回望,又是对当下精神生活的诗意经营。
三、动静相宜的生命哲思
颈联"曾披书卷苦,笑拥钓竿长"通过"曾披"与"笑拥"的时空转换,完成了从青灯黄卷到烟波钓叟的人生蜕变。书卷之"苦"与钓竿之"笑"构成辩证关系,表面写生活方式之变,实则揭示生命境界的提升——曾经的寒窗苦读,恰为今日笑看云起的底蕴。
四、典象新用的精神超越
尾联"白发享尧日"化用"尧天舜日"典故而赋予新意,将个人晚景置于宏阔的历史时空之中,使退休生活获得文明传承的象征意义。"清吟乐未央"之"未央",既延续汉赋余韵,又以开放性结句暗喻精神生命的不朽,白发与清吟构成形神相映的审美定格。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退休这一人生转折点转化为诗意栖居的新起点。五律的严谨格律与退休生活的闲适节奏形成艺术辩证,平水韵的运用更添古典韵味。诗人通过意象的精心择取与时空的巧妙编织,在四十字的方寸之间,完成了对晚年生活的审美升华,展现出中国文人"老去情怀犹作诗"的精神传统。
浣溪沙•延安(韩偓体)
延水浮图映赤帷。十年星火淬雄基。
雄文大略铸新徽。
寒夜燃犀驱魍魉,春山绣锦化鹑衣。
枣园深处燕初啼。
Al赏析如下:
这首《浣溪沙·延安》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革命圣地延安的精神图景,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组合,展现了红色政权从星火燎原到淬炼成钢的壮阔历程。全词兼具历史纵深与艺术张力,值得细细品味。
**上片:山河淬火铸新徽**
起句"延水浮图映赤帷"以延河宝塔与红色帷幄的视觉呼应,奠定全词宏阔的基调。"浮图"既实指延安宝塔,更暗喻精神灯塔;"赤帷"既是革命旗帜的具象化,亦是红色政权的诗意转喻。次句"十年星火淬雄基"中,"淬"字精警异常,将十年革命岁月比作锻铁淬火,既见艰难困苦,更显百炼成钢的坚韧。结句"雄文大略铸新徽"点出思想理论对政权建设的支撑作用,"铸"字与"淬"形成锻造链条,暗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精髓。
**下片:破立之间见乾坤**
"寒夜燃犀驱魍魉"化用温峤燃犀典故,赋予革命斗争以神话色彩。犀火之光穿透历史迷雾,既照见旧世界的魑魅魍魉,更昭示光明终将驱散黑暗的真理。"春山绣锦化鹑衣"采用蒙太奇手法,将褴褛鹑衣与锦绣春山并置,形成视觉与意义的双重碰撞:既暗示物质匮乏与精神富足的辩证关系,又隐喻革命理想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力量。结句"枣园深处燕初啼"以清新意象收束全篇,燕语呢喃既是自然时序的更迭,更象征着新政权如春燕破晓,啼声虽稚嫩却充满生机。
**艺术特色与精神内核**
全词在时空处理上独具匠心:上片纵向截取历史断面,下片横向展开空间画卷;在虚实转换间,"燃犀"之虚与"枣园"之实相映成趣。用典方面,既有"燃犀"的古典意蕴,又赋予"鹑衣""燕啼"以新时代内涵,实现传统词体与现代精神的有机融合。最堪玩味的是"淬""铸""化"三个动词的递进关系,暗合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的哲学逻辑,将革命进程升华为精神淬炼的诗意表达。

邓济洲(天水),男,1960年6月出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地矿局一名退休干部,爱好诗词。2019年五月起,自学写诗词。先后分别在《中华诗词公众号》,《雪藻兰襟—荷华媚庭》,《雪藻兰襟—沁园春》,《雪藻兰襟—东风第一枝》,《荆楚作家》,《中国诗刊报第六创作室》,《诗生活》等微刊刊登格律诗、词,五千余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