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生辉》
九日一曰小
渭水南岸,玉山脚下,九间房镇的厚土之上,刘向东先生便在此处降生。少时负笈玉山中学,青布衫少年的志向,已在蓝田山水间悄然抽枝。
步入蓝田官场后,他深谙处世分寸。那心头一直怀揣着的文学之梦,并未被虚浮的光环所遮没;他默默把笔底才情注入日常俗务之中。县委办公室案牍劳形,体委、政法委千头万绪,他皆以谦和之态连接四方,以务实之心凝聚众力。其为人如溪流绕石,无声无息间已润泽一方;虽未曾登临绝顶,却始终立于能做事、可成事之地,官声人缘,亦如涓涓细流,悄然积累。
花甲解印之际,时代恰好迎来微信初兴。这座崭新的桥梁飞架于尘世之上,瞬间唤醒了他蛰伏半生的文学精魂。他欣然张开双臂拥抱这辽阔天地,于苍苍白发之年孜孜耕耘于方寸屏幕:评点切磋,推敲琢磨,不耻下问,更兼热心公益。往昔诗文的生涩,真如金蝉悄然脱壳而去;字里行间日益流淌出岁月之澄澈与学养之沉淀——这迟暮之年竟焕发如此蜕变精进之景,令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刘老更有心人独到之处,是将这焕发的第二度青春凝为永恒:自己笔下的文字,他人眼中的自己,往来互动的吉光片羽……皆被他珍重拾掇,精心编纂。一本本书册,终在案头渐次成形,如春蚕吐丝,将鎏金岁月压成纸页。当文字成为生命厚重的碑石,远胜于山水屐痕、花鸟过眼之娱——这累累书卷,便是他交付给光阴最庄重的答案。
如今先生年逾八旬,儿孙绕膝,白发如霜而心似少年,步履刚健犹存壮岁风采。他的人生路,是故乡沃土滋养的根苗,是宦海行舟的智慧沉淀,更是迟暮之年以惊人勤勉重燃的文学星辰——其梦其行,如蓝田美玉,经时光琢磨,终焕发出温润而坚韧的辉光:这辉光映照出生命向晚时的开阔气象,足以令流水般的岁月,也为之澄澈停驻片刻。
时光奔涌,刘老用一生之力在岁月长河中筑起文字的金堤。那书卷页页,是他白发下不灭的星火,是故土山水中最深沉的回响;人至晚境,生命之河本当徐缓,却被他点染出惊鸿一瞥的波澜壮阔——原来人生之玉,愈经琢磨,愈见其温润而坚韧的光泽,那光足以使奔流不息的时光也为之澄澈凝驻。
案头书卷层层,已是生命最坚固的碑石:它无声胜有声地证明着,纵使流年似水,只要心光不灭,灵魂便可在文字里长存,在岁月深处永恒生辉。
2025年6月13日
乙巳蛇年五月十八
`
陕西作家王博点赞评论:
这篇《玉生辉》以温润如玉的笔触,勾勒出刘向东先生从青衫学子到宦海文人的人生轨迹。作者巧妙运用“蓝田玉”的意象贯穿全篇,将仕途历练比作玉石琢磨;数字时代的文学焕新喻为美玉生辉,塑造出“官场不掩文心,晚岁愈见风骨”的立体形象。文中“溪流绕石”“春蚕吐丝”等意象群,既呼应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处世哲学,又映照数字时代知识分子的转型智慧。尤见“白发星火”“文字金堤”等创新隐喻,突破了老年书写的暮气,赋予文化传承以金石永铸的庄严感。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这种对纸质书卷的深情礼赞,恰似一泓唤醒文化记忆的清泉。
编辑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