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的由来
文:强军/陕西宝鸡
中国官方没有将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法定父亲节,中国台W地区将每年8月8日定为父亲节。以下是父亲节的由来:
一、国际
美国起源:1909年,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的杜德夫人参加完教会的母亲节感恩礼拜后,非常想念自己的父亲。杜德夫人的母亲早逝,父亲威廉·斯马特独自抚育6名子女。她深感父亲的关爱和自我牺牲精神应该得到表彰,于是向华盛顿州政府写信建议设立父亲节。州政府采纳了她的建议,并将日期改为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10年6月19日,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行了全世界第一次父亲节庆祝活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文件,宣布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美国的父亲节,从此父亲节成为美国永久性的纪念日,并逐渐流传至世界各地。
二、中国
民国时期起源:1945年8月,抗日战争即将结束,上海一些爱国人士及社会名流发起倡议纪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父亲们,建议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中国的“父亲节”。因“八八”与“爸爸”谐音,且“父”字形同“八八”,所以《申报》倡议将每年的8月8日设立为父亲节。1946年,倡导者通过成立父亲节推广委员会等方式进行父亲节推广,使得父亲节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一节日成为我国忠孝文化与家国理念的结合纪念体。
三、新时代中国人民对洋节父亲节的认识及看法
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对“洋节”父亲节的认识和看法呈现出多元包容的特点,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对节日本质的认知: 聚焦情感表达
许多人更关注父亲节“感恩父爱”的核心内涵,而非其“洋节”属性。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借这一天向父亲表达爱意,比如通过陪伴、送礼物、发祝福等方式,让平日含蓄的情感有了具体的宣泄出口。这种对亲情的重视,与中国“孝文化”中尊重长辈的传统本质相通,因此节日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2、态度分化: 从接纳到理性看待
①接纳与融合派: 部分人认为,父亲节作为全球性的情感表达载体,可成为传统文化的补充。例如,年轻群体常将西方父亲节与中国传统“孝”文化结合,既通过送花、聚餐等现代方式庆祝,也会践行“常回家看看”“关心父亲健康”等传统孝道,形成中西合璧的庆祝模式。
②理性审慎派: 也有人对“洋节”保持谨慎态度,担心过度推崇可能淡化本土文化。他们更倾向于强调中国本土的父亲节(如台W地区的“八八父亲节”),或呼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更具本土特色的父爱表达形式,避免盲目跟风。
3、社会层面: 商业推动与文化反思并存
商家常借父亲节进行营销(如礼品促销、家庭消费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节日的影响力,但也让部分人认为节日被“商业化”裹挟,忽略了情感本质。因此,社会上也存在对“节日意义与商业炒作”的讨论,呼吁回归对父亲的真诚关怀,而非形式化消费。
4、文化心态: 开放包容下的本土认同
新时代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更趋成熟,既不盲目排斥外来文化,也注重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对父亲节的接受,本质上是对“爱与亲情”这种普世价值的认同,同时人们也会在庆祝中融入本土元素(如用传统美食、手写家书等方式),体现出“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文化自信。
总体而言,新时代对“洋节”父亲节的看法,既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交流融合,也反映了人们对本土文化根脉的坚守——核心在于借节日传递情感,而非纠结于“洋节”的标签,这也正是当代中国文化多元发展的一个缩影。
共1332字 2025年6月14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