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悠悠话芒种
苏庆松
“重午是一节,芒种又一气。”时令推移,节气更替,当日历翻至六月五日这一天,苍穹鬼斧神工地把太阳的黄经度数,天造地设地幻化成七十五度, 于是芒种节气在天缘奇遇中悄然而生。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其文字记载源于先秦时期的《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农历书说:“斗指丙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这里点明了此时谷物类作物“连收带种”的紧迫性,明代学者陈三谟在其编著的《岁序总考》一书中对此做了更加详尽的 诠释 。 古人将芒种分为三候,元稹在其名作《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里就准确描摹了其中的“一候”,他细致观察了螳螂卵因气温回升而破壳产出小螳螂的生命历程,所以古书有云:“一候螳螂生”;二候鶪始鸣,伯劳鸟开始在枝丫间上下翻飞,感阴而婉转鸣唱;而反舌鸟,却敏锐觉察到外界事物的变化,慢慢停止了叫声,形成了这个时节的“三候”。这是一个忙碌的季节,它寓意收获,也蕴涵播种,这在四时八节中独一无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这句话含两层意思,一是说芒种是稻子等有芒谷物的播种时节,二是说小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亟待抢收。明代诗人樊阜的《田间杂咏六首·其六》即是描写芒种节气收获小麦的诗:“节序届芒种,何人得幽闲……刈麦欲终亩,风吹雨过山。”作者描写了农民们全力以赴抢收庄稼的劳作场面,诗中用反诘的语气强调农 事的繁忙和稼穑的艰难。
这个时节,家乡的人们正起早贪黑地插秧,他们勤勤恳恳的劳作身影恰如宋代诗人楼寿玉的诗句所描绘: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及时趁芒种,散著畦东西。他们深深知道“芒种不种,再种无用”“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谚语警示、启迪;他们心知肚明,忙完插秧,青梅就熟了,采摘果子的农事随之而来,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我每年必躬逢其盛。芒种,它既收有 芒的谷物,也收无芒的庄稼。
在节气的后半端时间,我抽出空儿回老家和母亲收获梅子,来到那棵熟悉的、碗口状粗细的青梅树下,见母亲正撸起一串串黄橙橙的青梅往篮子里放,待篮子满了,她挎过来,一把一把抓进酒坛子里,密封口后母亲对我说:“去年妈妈为你酿得梅子酒里没有枸杞、杜仲,这次放了,还加了冰糖。”
母亲酿制青梅酒的手艺,源自北宋文学家司马光的一首诗,我不但年年品尝,而且知道它醇正绵长的味道一直飘溢、眷顾到罩北山的庙会上,这个洋溢着浓郁地方色彩的庙会,就以芒种节的到来作为启动。昔年的庙会,接袂成帷,熙来攘往;人们热血沸腾,薪尽火传,或鼓乐喧天,载歌载舞,或正襟危坐,馨香祷祝……父老乡亲借庙会把送花神、安苗、煮梅等传统习俗一脉相承,踵事增华。母亲酿绿蚁这一年,适逢庙会班子换届,村里指定暂由母亲管理庙会事务。为了热烈庆祝这个寄托丰收与希望的日子,她集思广益,向参与庙会筹划的人们朗读了司马光的诗,大家都同意为了活跃会场气氛,由母亲亲自示范酿制青梅酒;她还改弦更张,将“芒种煮梅”的传统习俗,衍变成《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的精彩篇章,把这段经典历史故事搬上庙会戏台,让挨肩擦背的人赏心悦目,欢声雷动。
那一年,我刚上初中,由于自小就对叱咤风云的魏国皇帝耳熟能详,心慕手追,于是母亲就让我饰演一代枭雄曹操。经过母亲细致化装,我仿佛看到急赤白脸的曹操在我眼前挥戈反日,横槊赋诗。她端来青梅酒,让我小啜一口,刘玄德恭谨温厚的人物形象倏地在胸中升腾燃起。粉墨登场后,我看到“许褚”“张辽”已引数十人压境园中,在“刘备”心有余悸的惊疑不定中,“曹操”颐指气使,及锋而试,演及曹操和刘备“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这一经典章节之处,我端起酒杯和“刘备”一酬一酢,激昂慷慨之语掷地有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到了风雨欻至、电闪雷鸣这一剧目情节时,母亲走来竖起大拇指,她又让我和扮演刘备的伯父呷了一口甜丝丝的“琼浆玉液”,说是压压惊,助助威,这个时候,“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历史故事已接近尾声,心头正激奋着一代帝王荡气回肠的警语名句时,我看到母亲拿来了金银箔、烧纸、鞭炮,等会又端来了各色各样的面食,她摆在香案上,随后掌声响起,戏台上点燃了香烛,烟雾袅袅中,庙会的第二个活动——芒种节气中的安苗习俗仪式肃然启动。
这个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习俗始于北宋,至清代道光年间达到鼎盛。在家乡,芒种这天,千家万户都用新麦面粉蒸发熟食,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涂上颜色,作为庙会上的祭祀供品,祈求“根正叶盛”,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除生产劳动民俗外,庙会上还举办送花神习俗,人们将曾经惊艳一时的各种花卉摆在会场中间,默默地瞩目感念,眼中流露出无尽的恋念之情,期待来年再次与花神相会。捧起凋谢的花朵,我不禁想起了明代唐寅的《江南送春》:“夜与琴心争密灶,酒和香篆送花神。东君类我皆行客,萍水相逢又一寻。”唐寅用酒和香篆送别百花,蕴含着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表达了诗人对花神的依依眷恋、幽幽惜别之情。
母亲“新官上任”,她别出心裁,还增设了一个端午习俗——斗草。她沿袭千年的文化赓续,让人们报名选择是归属“文斗”组彰显字词才华,还是愿意参加“武斗”组凸现自己的手气。“文斗”组的乡亲互相用对仗的形式答对草名,问三遍缄口不语者就算输;“武斗”组的人们双方各自握住韧性度较大的草交叉成十字形,然后用力拉拽,草扽不断的一方即是赢家。王建的诗“水中芹叶水中花,拾得还将避重家。总待别人船数尽,袖中拈出郁金芽。”描写得就是这种饶有趣味的民俗游戏。
“生意日夜长,移秧趁芒种。”芒种,这个从千年时光中走来的节气,它播种生命的起点,收获人生的丰饶;它寄予我们力量,它铸就我们的理想。在前行的道路上,要心有所向,忙而不茫。我深深知道,挥洒的汗水里渗透青梅酒的芬芳,那晶莹剔透的酒坛里永远泛着母亲清癯的脸庞、盈盈的笑容;它无时不使我振聋发聩、荡涤心灵:要“乘时变化,得志而纵横四海。”,它令我我念兹在兹的是,在高考前后的光阴里,母亲写在我书本扉页上的话:夫胸怀大志……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沉酣遥思之间,我仿佛置身于故乡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