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虎囗:穿越时光的塞上咽喉
张勇斌
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塞外风光的无限憧憬。我满心期待地踏上前往朔州市杀虎囗的旅程。一路上心潮随着车轮的滚动而翻涌,那些有关走西囗的悲壮故事,不断在我脑海中鲜活上演,我迫不急待地想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探寻岁月镌刻的痕迹。杨家将的故事在这里传扬,家喻户啸,经久不衰!
初至杀虎囗,一条宽阔的公路气势如虹地穿门而过,径直通向内蒙。曾经"走西口"的艰难与沧桑和眼前现代交通的便捷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它就象一条坚韧的纽带,紧紧连接着过去与現在,让我刹那间领略到时代的天翻地覆。
走进杀虎口,完好的古建筑群仿若带着往昔的温度扑面而来,仿佛在悠悠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与喧嚣。那些古老的城墙、城楼饱经风雨的无情洗礼,却依旧傲然屹立,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宛如岁月的忠实纪录者。我轻轻抚摸着斑驳的墙璧,似乎看到当年背井离乡的人们,眼中满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一步三回头,缓缓走出这道关囗,踏上未知的西口之路。他们的身影在漫天风沙中渐渐模糊。只留下一串串沉重的脚印,还有那无尽的叹息,声声叩问着命运的无常。
如今的杀虎口,早己焕然一新。广阔的杀虎囗广场上,商场鳞次栉比,人来人往。热闹得如同欢腾的海洋,大大小小的商场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处处洋溢着现代商业的蓬勃气息。广场中央,鲜花肆意绽放,五彩斑斓,馥郁芬芳,引得无数行人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沉醉在这片花的海洋里。孩子们在广场上嬉笑奔跑,银铃般的笑声在空气中尽情享受着这惬意的美好时光。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凄凉模样。
广场旁,右玉县杀虎囗博物馆安静地伫立着。宛如一位沉默而深沉的智者,默默向人们讲述着杀虎囗的过往。走进博物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古老的文物,生动逼真地再现了走西口的那段辛酸的历史。从被迫迁徙的万般无奈,到艰若创业时的坚韧不拔,先辈们的奋斗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对话,也让我对这片土地承载的厚重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离开博物馆,我朝着远处的松林信步走去。只見松林连绵不断,郁郁葱葱,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看不到尽头。微风轻轻拂过,松涛阵阵,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一首空灵美妙的乐章。漫步在林间小道,呼吸着清新得如同洗过一般的空气,感受着阳光透过枝叶洒下的斑驳光影,心中疲惫与烦恼瞬间消散的无影无踪。曾经,这里或许也是走西囗的人们短暂休憩的港湾,他们在这片松林中寻觅着片刻的安宁与慰藉,让疲惫的心灵得到一丝喘息。
如今,一座座风力发电站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错落有序地分布在山峦之间,成为杀虎囗一道崭新的风景线,洁白的风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悠然转动。不仅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清洁的能源,更像灵动的画笔,精心装点着这里的大好河山。展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盛景。它们与古老的杀虎囗相互映衬,象征着传统与現代的完美交融,静静见证着这片土地的飞速发展,诉说着时代的进步。
登上关城,放眼远眺,层林尽染,山峦连绵起伏,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远处公路上车水马龙,广场上热闹非凡,松林与发电站的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的动人画卷。杀虎口,这座古老的关隘,历经岁月沧桑巨变。从曾经的凄凉破败到如今的繁荣昌盛,它见证了历史的风雲变幻,也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宛如一部无言的史书,记录着时光的变迁。
在这片士地上,过去与现在交织缠绕,历史与现代激烈碰撞,走在杀虎口的每一寸士地上,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它让我深深地明白,岁月虽然能够改变许多事物的外在模样,但那些蕴含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精神和文化传承,却如璀璨的星辰,永远耀耀生辉,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离开杀虎囗我的心中满是感慨与不舍,这里的今昔巨变,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段难以磨灭的珍贵回忆!
此文作与公元二零二四年八月二日,八台子山朝圣路上。
简历:大海之波,原名张勇斌。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8月6日。山西朔州朔城区新安庄人。毕业于山西雁北地区朔县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三十八年,退休于2015年9月,酷爱文学,先后在江山文学网发表小说、散文十五篇,后在老朋友石丽仙引荐下,投稿于华夏思归诗歌文学学会。先后发表了巜若瑟之往日云烟》个人专集,巜娘家妈赔礼记》、《错位的爱》、巜月光中的遐想》、《人生密码本》、《丰收的喜悦》、《脚步下的春秋》、《梦中的妈妈》、巜国庆抒怀》、《相聚阳高》、《白衣天使赞》、《故乡的春天》、《夏日的雨后》、《一千三百一十四的故事》丶《迟到的忏悔》、《应县木塔颂》《贺华夏思归客》、《回忆我的父亲》、《父亲的战斗岁月》、《攻心朮》、《情思》、《春回塞北》、《月儿圆的时侯》、《粗心的丈夫》、《圆锁记》、《朝觐之旅》等。后续投稿还在继续中。二零二五年二月加入华夏思归诗歌文学学会,成为特邀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