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集体的记忆与情感,豆会高中便是如此。它从明清私塾发端,历经乡贤义举、时代变迁,在扶风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以细腻笔触回溯豆会高中的前世今生,既有对学校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现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革与成长;也刻画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校园里艰苦却充满朝气的学习生活场景,那露天排队打饭的身影、晚自习后不灭的灯火,勾勒出学子们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如今,豆会高中虽已成为历史,但它所孕育的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依然在学子们心中熠熠生辉。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带您走进那段岁月,感受教育传承的力量与情怀。(274字)
扶风县豆会高中旧址
【散文】
岁月深处的豆会高中
作者:韦民/陕西宝鸡
在扶风的教育长河里,豆会高中是一抹无法抹去的亮色,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承载着数代人的青春与梦想。
豆会高中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的豆会冯家私塾 ,那时的朗朗书声,像一颗知识的火种,在岁月中播撒希望。1939年,历史在这里转了一个关键的弯。扶风人士冯华堂,这位满怀热血与担当的乡贤,变卖家产,购置校田四百余亩,在原初小学堂基础上,创办了扶风北乡第一所高小学堂——豆会亲民高级小学 。他的义举,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当地教育的天空,让更多孩子有了追逐知识的机会。此后,学校不断扩建,到1942年,在小学基础上扩建成豆会亲民农业职业初中,简称亲民职校 ,为培养实用型人才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解放后,学校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北片几个乡镇唯一的一所高中 。校名也历经多次更迭,从扶风县天度区第二完全小学 ,到扶风县豆会初级中学 ,再到扶风县豆会中学,每一次的改变,都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学校的成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校园里洋溢着青春的朝气。那时的教室是大瓦房,虽质朴却充满温暖。女生宿舍旁的冯九台,三四米高的平台上矗立着房舍,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 。近千名学生,在这一方天地里,追逐着梦想。学校仅有一个灶房,没有饭堂,卖饭窗口搭着凉棚,学生们春夏秋冬都在露天排队打饭 。厨师用的翻搅糁子和面条的大铲和特大勺子,成为那个时代独特的记忆符号。男生们就地一蹲,围在一起边吃边聊,女生们则较为矜持,会把饭端回教室或宿舍。尽管条件艰苦,可大家都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阳光乐观地对待生活与学习。下晚自习熄灯后,煤油灯和蜡烛的微光在宿舍闪烁,那是同学们不舍昼夜学习的身影。毕业班的同学更加用功,路灯下、老师办公宿舍的窗灯下,都有他们埋头苦读的模样。
扶风县豆会高中旧址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1994年9月,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迁至法门镇商业街西侧,正式更名为“扶风县法门高级中学” ,豆会高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了记忆中的符号。但它所传承的顽强拼搏奋斗的精神,却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学子心中 。
如今,新的法门高中校舍宽敞明亮,教学设施齐全,住宿、吃饭条件优越 。可那些在豆会高中度过的岁月,依然是学子们心中最柔软、最珍贵的回忆。它像一位默默的长者,见证了无数人的成长与蜕变,虽已成为过去,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后来者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989字)
共1272字 2025年5月25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