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老晚年二三事
黎 明
冯老毅之先生,自抗日战争初期起便誉满鲁中,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虽祖籍博兴,却少小离家,此后又在鲁西南工作多年,故而在很长时期内对冯老之英名与事迹竟一无所知。
1989年10月,我由成武县调任淄川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才渐渐熟悉了“冯毅之”这个名字。“抗战英雄”与“一门英烈”这两个关键词遂走进了我心灵深处。

由文字里了解冯老,起始于曾任淄川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峰先生的散文集《梦萦是乡情》一书。在《巍巍青山是丰碑》《人生沉浮志不屈》等篇章中,他滿怀深情,以饱含血与泪的笔触,描绘出冯毅之这位“父执”辈的传奇人生。
冯老出生在淄河岸边的长秋村,1930年在济南高中读书时,受到著名作家胡也频和丁玲等的教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到上海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并曾去北平担任左联的组织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返回故乡组织抗日队伍,开辟革命根据地,历任八路军营长、大队长,及益都县县长、四县联办主任等职。至今,淄河一带仍盛传着“冯司令的抗日传奇”,称他是青州的“李向阳”。1942年11月,在震惊齐鲁的马鞍山保卫战中,他的父亲、妹妹、妻子和三个孩子,都牺牲在马鞍山上,被誉为“一门忠烈”。解放战争时期,任青州市长、鲁中文协主任。建国后,曾任山东省文化局副局长、党组书记。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蒙受不白之冤。十年“文革”他屡遭批斗,第二个妻子含冤离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古稀之年的冯毅之才得以复出,担任了山东艺术学院的院长兼党委书记。
得以与冯老相见相识,则是在1992年秋后的一天上午。部办公室的同志告诉我,区委办来电话说,省干休所一位老领导来找郑峰副书记,但郑书记出发在外,问我们能不能出面陪同接待一下。我问,这位老领导是谁?回答说“冯毅之”。我又惊又喜,连连说可以可以。随即快步由三楼去二楼,恭恭敬敬把冯老及其随行人员迎接至部里的接待室。
此时的冯老已是八十有余,虽鬓发苍苍,但身体健朗、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话语流畅。冯老说,他已离休多年,现住省第二干休所。还幽默地说道,他在所里有“四最”之称:年龄最老,身体最好,参加革命最早,一生最坎坷。这次是应青州之邀前去参加一项党史活动的,临时起意来淄川看看,不料郑峰同志不在区里。我连忙解释说,没关系,我们都是您的晚辈,有什么事尽可以说。冯老说淄川是他的第二故乡,感情深厚。几年没来了,想转转看看,了解一下淄川的发展变化。
于是,我们遵从冯老的意愿,陪同他和随行的两位干休所人员,在城区、近郊驱车缓缓行进。冯老兴致勃勃,一边细细观赏周边风景建筑,一边啧啧称赞淄城这些年的巨大变化。随后,还陪冯老一行参观了新近建成的服装城、西游记宫。看得出,冯老这次短暂的淄川之行,心情舒畅、十分满意。双方握手告别后,冯老继续驱车东行,奔向他的家乡。

1994年6月24日,我再次见到冯老,并陪同他度过了两个整天的时间,有过长达数小时的交谈。事情的起因是,淄川一位作者、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仇建新,以马鞍山战斗为素材的电视剧剧本《气壮山河》出版发行并获广泛好评。时任孝妇河实业公司总经理的建新决意筹措资金,投入拍摄。他的设想得到区委宣传部的支持,并上报区委、区政府得到批准。于是,摄制电视剧《气壮山河》的计划逐步完善、付诸实施。第一步,便是邀请冯毅之等老同志及多位专家学者齐聚淄川,研讨史实、丰富细节、集思广益,对剧本《气壮山河》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冯老提前一日到达淄川,下榻于故园大酒店。翌日在研讨会上作重点发言,并与剧本作者面对面交谈。根据自己亲身经历,详细讲述了马鞍山战斗的历史背景、战斗经过,特别是守山将士们的英雄事迹等等。冯老的发言与谈话,使剧本作者和与会人员深受教育与启发。我作为会议组织人员之一,参与了研讨会筹备、实施的全过程,也仔细聆听了冯老的发言与部分谈话。
研讨会后,电视剧主创人员提出亲赴马鞍山实地考察。
冯老不顾大家的劝阻决定一同前往,重登马鞍山。按照会议的安排,我与部里几名工作人员全程协调陪同。25日上午,大家分乘两辆小车向马鞍山进发。
马鞍山矗立于淄川东南部,地处泰沂山脉余脉,主峰海拔618米,横亘于淄川、博山交界处。它北临淄河,南望岳阳山,西接连绵群峰,东瞰沃野平畴,恰如一方天然屏障,扼守着齐鲁大地的腹心位置。山脚下,星星点点散落着小口头等几个村落。山势险峻,四面皆为断崖峭壁,唯有东南麓一条蜿蜒小道,如天梯般直上云端。举目仰望,东西两峰突兀而起,中间地势低凹,状如马鞍,“马鞍山”之名便由此而来。

这天一起登山的,除冯老外,还有剧本编剧仇建新,责任编辑、山东文艺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杨清祿,八一电影制片厂特型演员(朱德扮演者)赵登峰及淄河镇党委的两名工作人员。山高路陡,小道崎岖,举步维艰。大家自动聚拢在一起,小心翼翼地护卫在冯老周围,或扶或搀缓缓前行。冯老手持拐扙,奋力攀登,尽量摆脱开大家的扶持。须知这是一位86岁的耄耋老人啊,我们无不为他的坚毅、刚强而感动。
行至半山腰一处平坦地段,大家停下稍事休息。冯老手扶拐杖,眼望群山,动情地说道:“这次战斗,表面上看是日军占领了山头,取得了胜利。但是日方投入了二千多人和三架飞机、十几门大炮,连续攻山多日。我守山战士、伤病员和家属仅三十余人,凭借十几支步枪、几十颗手榴弹和山顶的石块,打退了鬼子几十次疯狂进攻,坚守阵地两天一夜。日军在付出百余伤亡的代价后只得到一座血染的空山。这种‘胜利’毫无价值可言。而我抗日军民虽大都牺牲了,但大义凛然,虽死犹荣。他们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将永垂青史!”在巍巍马鞍山上,亲耳聆听抗战英雄冯毅之讲述马鞍山战斗故事,这成为我终生难忘的一次经历,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財富。

此时,天上飘起了濛濛细雨。山间林木仿佛披上了一层轻纱,雾气也从谷底弥漫升起。不可久留,我们稍作商议,遂放弃了原先的登顶计划,决定原路返回。二三个年轻人穿上随身带来的雨衣,撑开雨伞,一路保护着搀扶着冯老向山下走去。
当日晚,在故园大酒店用晚餐后,送冯老回到自己的房间,曾趁兴交谈,并题诗一首《陪冯老雨中登马鞍山》。诗曰:“细雨飘洒马鞍山,群峰如洗草色鲜。冯老八秩步仍健,南天遥指话当年。赵导杨编随左右,一路切磋肩并肩。山河一剧未开拍,阵图已布淄河滩!”
10月22日,故园大酒店嘉宾云集。由《气壮山河》最后更名为《山河吟》的电视剧开机仪式隆重举行。济南军区文化部部长田爱习、前卫艺术中心副主任孙颖,淄博市委副书记李新泰、淄川区委副书记黄希俭与剧组全体演职员出席会议。与会领导及导演郑方南、编剧仇建新、演员代表陈国典先后讲话、发言。会后,剧组即开赴淄河镇马鞍山投入实地拍摄。11月封镜,转入后期制作,并于月底全部完成。

12月8日,在省第二干休所举行《山河吟》首场试映式。众多亲历抗日战争的老领导、老干部出席仪式,观看了电视剧。之后,所里组织了座谈会。冯老听取大家的发言并讲话:“看过电视剧,许多同志很激动,并且流了泪,证明电视剧是成功的。与文学剧本相比,电视剧在思想深度、形象塑造、艺术手法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充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空前灾难,以及在战争面前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略作思考,又继续说道:“在讨论剧本时,我就想提个意见,应加强我的家人的戏,把生前一家人的生活,亲爱和幸福多写一点,可更加暴露敌人的残暴罪行。因表现的是我家,这样的意见会不会产生误会,说我有私人动机,所以就没提。现在想,这顾虑是不对的,电视上的家不仅是我家,更是观众的家,人民群众的家,应以艺术的作用和效果为主,其余想法都是多余的。同志们的发言也证明了这一点,大家流泪最多的镜头,就是我全家殉难的地方。”最后又慷慨激昂地说道:“我认为我的亲人们的行动是正确而伟大的,是他(她)们的光荣,也是我的光荣,人民的光荣!50多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他(她)们。尤其我那几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出现在荧屏上时,我真想去拥抱她们!”1995年元月,《山河吟》陆续在中央电视台及山东等地方电视台播出。时值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该剧的播出,无疑成为淄川人民为抗战胜利献上的一份厚礼,在广大老党员、老干部和人民群众中引发了极大关注、热烈反响,倍受好评。

1998年2月下旬,春节过后不久。区里接到冯老传递过来的一条信息,他的“一门忠烈”英雄塑像(小样)已由山东艺术学院一位教授创作完成,想请我们去人看看,提出意见,并商讨一下塑像的放置等具体问题。部里随即与淄河镇党委联系协商,形成了初步意見。3月2日上午,我与部里司志生、李振雷、车纯祥及淄河镇党委的几名同志驱车济南,去省第二干休所,面见冯老对接协商。干休所位于济南东郊益寿路,环境幽静,院落宽绰。冯老笑容满面迎接我们,在客厅落座。环视室内,第一感觉是简朴之至。全是使用了十几年、几十年的旧家电、旧家具,真不敢相信,这是一位享受副省级待遇的高级干部的家!因为多次见面,我与冯老算是熟人了,虽是初次登门,倒也不觉拘束,很随意地先问候老人的起居生活。冯老说,他是1983年11月搬来这里的,住房宽敞,服务良好,又没有什么烦恼的事情发生,这十几年是一生中最愉快最幸福的时光。最近,他的作品全集《风雨沧桑一百年》基本完成,正在联系出版事宜。说着,还让我们看了看他的一摞打印的书稿。在冯老的书房里,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观看了《一门忠烈》群塑小样。群塑以冯旭臣老先生为中心,他的女儿冯文秀立于身后左侧,儿媳孙玉兰怀抱孩子立于右侧,老人的身前依偎着他的两个孙女。群塑形象生动传神,人物的神态动作刻画得十分细腻,真实地展现了冯老一家在马鞍山保卫战中的英勇形象和壮烈场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我们也如实告知冯老,马鞍山上正在修缮和建设抗日遗址,其中就包括一座抗日战争纪念馆。竣工后,《一门忠烈》群塑就陈放在大厅中。冯老听后表示满意,并对淄川区委、区政府和淄河镇致以真诚的谢意

2004年6月,马鞍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并向游客开放。纪念馆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既凸显出纪念馆的庄严肃穆,又体现了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纪念碑呈“三八式步枪”状,高11.9米,象征着1942年11月9日发生的马鞍山抗日保卫战,为整个纪念馆增添了鲜明的主题特色和历史氛围。纪念馆为环廊式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四面墙壁镶有马鞍山抗战宣传画,下层墙面为40平米的马鞍山战斗大型油画,侧面为冯毅之“一门忠烈”组群雕塑。通过这些艺术作品,生动地展现了马鞍山抗战的历史场景和英雄事迹。该馆每年参观人数达3万人次,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我于1998年4月调离宣传部,任区委党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与冯老虽互通音讯,却再无工作方面的交集。1999年4月,冯老的《风雨沧桑一百年》几经周折,以“天马”书号名义在香港出版。不久,冯老委托他人将这套图书送至我的手中。全书共五册十卷,洋洋二百多万字。这部史诗般的巨著,凝聚了冯老毕生的心血,题材丰富多彩,文体不拘一格,始终贯穿着真挚感人的激情,具有真实纯朴的鲜明艺术风格,兼具可贵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在为冯老的《六十年作品选》作序时写道:“这本书是作者在黑暗旧中国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在国破山河的岁月为祖国浴血奋战、为社会主义建设呕心沥血、与极左路线拼死搏斗的实录。是为国家为民族上下求索、虽九死而不悔的真实写照,是真理寻求者艰苦跋涉的坎坷履痕”。这段话,用之于《风雨沧桑一百年》亦恰如其分。
读冯老的履历与文稿,发现这样一个细节。1932年春,24岁、风华正茂的冯毅之,受党组织推荐到博兴县县立第一小学任教。在县立一小,他和几名共产党员教员们动员师生捐助、购买了大量进步书刊,并指导学生阅读。他还创办了《初步》周刊,对学生进行抗日救国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在县立一小党组织领导发起的爱国运动中,他化妆成学生,带领300多名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揭露国民党的反动面目。冯毅之爱好文学,喜欢写作,还公开油印了一本他的诗集《寒夜》发放给师生。其中有一篇《我劝你》,当时许多学生都能背诵。从我的大舅孙涛和他的同乡、同学、战友李铁锋的传记中我得知,他们恰恰是1931年考入县立一小的,並且都是学生中的活跃分子,后来又几乎同时参加了革命。大舅从军,以后成为声名赫赫“四野”中的一员,南征北战,纵横半个中国。李铁锋从政,以后随大军南下,成为一任政绩卓著的温州地委书记。遗憾的是,两位老人也都仙逝了,无从得知博兴县立一小时期的他们,会有怎样的交集、交往?

冯老于2002年7月16日在济南逝世,享年95岁。据《博兴党史人物传》“冯毅之”篇记载:冯老临终遗言,明确表示不送花圈,不开追悼会和遗体告别,骨灰送回青州老家长秋村安葬,墓碑上镌刻“作家冯毅之之墓”,不写职务官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