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文苑钱老师散文作品
齐心协力改荒地 幸福食堂蔬菜鲜
文/钱玉珍
在尼山脚下圣水峪镇小城子村,有一个微孝益家幸福食堂,80岁以上老人每天中午在这里可免费就餐。食堂的西邻曾是一片杂草丛生、高低不平的荒地。县微公益协会会长杨斌与儒学讲堂的义工们看到荒地长期昏睡,便想办法把它唤醒后平整成菜园,即给食堂带来便利,又让老人们吃着又放心。
方案定后,说干就干,义工们争先恐后,拿起铁锹劈开板结的土层,迸出细碎的土屑,将板结的土块翻松。陈一鸣弯腰撬起拳头大的石块,指缝渗着泥痕,宫延寿、陈本义老人的锄柄磨得油亮,汗水顺着下巴砸进翻松的土里,芦长英虽然是女同志,不甘示弱,肩头洇出盐花,搬起沉重的大石头放到墙根。义工们顾不上直起腰歇一歇。捡拾的小石子堆成浅灰的小山,每一粒都裹着被攥热的温度。
微公益协会找来的铲车轰鸣着碾过荒草,琥珀色的新土倾泻而下,填满坑洼时腾起细雾般的尘埃。义工们扑掉裤脚的土,又抓起锄头将新土拍实,掌心的茧子蹭过木柄,发出粗粝的声响。阳光晒得背心发亮,却晒不化他们眼里的光——当板结的土地终于变得酥软如糕,当碎石滩化作平整的畦垄,汗湿的衣襟上,正开着比花更美的希望。
如今,荒地化作油亮的菜畦,义工们播下菜籽,一天天看着它们成长。一些未成熟的西红柿,安静地悬挂在翠绿的藤蔓间,它们尚未拥有成熟时那明艳动人的红色,可这抹清新的绿,却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仿佛在默默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破茧成蝶般蜕变的那一刻。豆角藤蔓顺着竹架攀爬成绿帘。南瓜花擎着金黄的喇叭,朝下坠着青嫩的小瓜,绒毛在阳光下泛着柔光,像裹着一层薄纱的绿玉。韭菜一丛丛站得齐整,叶片垂着露珠,割一刀便蹦出辛香的清冽,仿佛把鲜爽都凝在叶尖。茄子躲在紫褐色的萼片下,小茄纽鼓着圆鼓鼓的肚子,像未拆封的天鹅绒礼盒,指尖轻触,便能感受到它即将绽放的饱满。风掠过菜地时,沙沙声里藏着翻土的喘息、播种的期许。南瓜花轻轻颤动,韭菜叶沙沙私语,茄子在叶影里摇晃着,把日头酿成了一畦摇曳的诗行。
义工们擦拭额头汗水,望着这片新生的绿地,眼角皱纹盛着比阳光更暖的笑意。每颗露珠都映着“耕读传家”的微光,每株菜苗都在为人间烟火添一抹鲜活的底色。清晨,走进幸福食堂,看到收获的红辣椒串成灯笼挂在门口,新摘的黄瓜还带着晨露,在不锈钢盆里堆成翡翠山。瓷盆里的韭菜碎碧如翡翠,刀背压过的粉条卧在温水中舒展筋骨,金黄的炒蛋碎裹着油香,三者在木勺搅动下渐渐缠绵。面盆里的面团已醒得蓬松,掌心轻按便留下柔软的窝。三位女义工洗净双手,准备包大包子给老人们吃,这是一场关于美食与爱的奇妙旅程。
张传兰先将面团放在案板上,那团白胖的面团,宛如刚刚睡醒的玉兔,散发着质朴的麦香。微微用力一压,面团便温顺地扁了下去。随后,她操起擀面杖,那擀面杖在她手中仿佛灵动的画笔。她轻轻滚动着,面饼便如涟漪般一圈圈扩大,边缘微微翘起,像是荷叶轻柔的边。面饼的厚度均匀,薄厚恰到好处,似宣纸般细腻,却又有着面食独有的韧性。紧接着,孔凡菊拿起勺子,从一旁调好的馅料盆里挖出一勺,那馅料色泽诱人,稳稳地落在面饼中央,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孔大姐开始捏褶,她的手指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灵动而优雅。只见她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捏,一个褶子便巧妙地诞生,褶子排列得整整齐齐,疏密有致,如同精美的花边。她的动作娴熟而流畅,一气呵成,仿佛在完成一件珍贵的艺术品。随着褶子越来越多,包子的顶部逐渐收拢,最终在顶端捏出一个小巧精致的“揪揪”,一个饱满圆润的大包子便在孔大姐的手中诞生了,散发着家的温暖与期待。任如兰在一次来幸福食堂做饭的途中,被三轮车撞倒受了重伤,多处骨折,现在虽然已痊愈,但不负重。他强忍胳膊一阵阵疼痛,一会揉面,扯下剂子在案板上滚成雪团,一会包包子。不一会,150个大包子分十层整齐有序排列入蒸箱。另一边,只听铁锅翻炒的声响里,混着菜叶入锅的滋啦声。一盘盘大包子、一碗碗菜肴摆在老人们的面前。
义工们围裙上的泥土未洗,却笑看着老人们捧着饭碗,把带着阳光味道的青菜,嚼成嘴角的幸福褶皱。
钱玉珍,女,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退休干部。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泗水县历史研究会、洙泗文化研究会会员,乡村儒学讲堂讲师。爱好写作。撰写的《我的母亲王在英》、《最可爱的人》,山东快书《孝敬》,歌曲《抱抱妈妈》等作品,曾被《济宁日报》《泗水大众》《老干部家园》《泗水文艺》《泗水政协》《学习强国》等报刊媒体采用。多次被评为全市“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被选拔为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