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 定 位
文/路等学(甘肃兰州)
“为什么同样努力,有人事半功倍,有人却事倍功半?”这个直击灵魂的追问,道出了定位的核心价值。人生如航海,若没有精准的定位,再强的动力也可能迷失方向,甚至触礁沉没。定位,恰似指引航向的罗盘与海图,是贯穿一生的核心能力,更是在动态变化中实现目标的关键密码。
一、定位的多维内涵与动态构成
定位绝非简单的角色标签,而是个体在自我认知、环境适应与目标预判间构建的动态平衡系统。它包含三大核心维度,且每个维度都在时代浪潮中呈现出动态演变的特性。
(一)自我能力定位:持续进化的坐标系
每个人的能力都存在于特定的水平区间,涵盖知识储备、技能水平、思维能力等多个层面。但能力并非固定不变的刻度,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个体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拓展能力边界。例如,一位原本专注线下教学的教师,在疫情推动的教育数字化浪潮中,通过系统学习直播授课技巧、数据分析工具,成功转型为融合线上课程开发与教学的复合型教育者。这种能力的动态升级,要求定位必须保持开放性,避免被静态认知束缚发展潜力。
(二)环境定位: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塑造
我们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环境对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环境的理解已超越单纯的适应层面。真正的环境定位需要具备三重能力:信息素养让个体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号,避免陷入信息茧房;生态位思维1帮助其在复杂的行业生态中找到差异化竞争的独特位置;环境塑造力则使个体能够主动影响环境。如一位互联网产品经理,通过建立用户反馈社群、推动团队敏捷开发流程优化,成功将部门打造成公司创新标杆,实现了从适应环境到塑造环境的跨越。
(三)目标预判:风险博弈中的弹性规划
在决定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需要对事情的发展趋势、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所需的资源和条件等进行全面分析和预判。如今,这种预测已从静态推演升级为动态风险管理。在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术重塑行业格局的当下,创业者在制定商业计划时,不仅要进行系统性风险评估,识别技术迭代、政策变动等潜在威胁,更需设计多个备选方案。例如,某共享经济领域创业者在行业泡沫期,提前预判到烧钱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及时将业务重心转向垂直领域精细化服务,凭借“Plan B”的战略储备成功穿越行业寒冬。这种敏捷迭代的思维,让定位体系具备更强的抗风险韧性。
二、精准定位:驱动成功的核心引擎
精准定位犹如精密的导航系统,从资源配置、心理驱动和社会网络三个维度为成功提供持续动力。当我们对自身能力和目标有清晰定位时,就能将时间、精力和财力等资源集中投入到最能发挥优势、最有可能取得成果的领域。例如,一位立志成为优秀作家的人,会将大量时间用于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写作练习和积累生活素材,而不是分散精力去学习与写作关联不大的技能。
这种资源的精准配置,能够提高效率,加快实现目标的步伐。同时,当我们从事与自身能力和兴趣相匹配的事情时,更容易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发我们的自信心和内在动力。此外,在合适的定位下,我们更容易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联系,获得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三、定位偏差:隐藏在成功路上的暗礁
定位不准确,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会给做事带来隐患。定位过高会导致眼高手低。有些人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盲目追求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事情,最终频繁受挫,不仅难以实现目标,还可能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定位过低则会限制个人的发展潜力。当一个人低估自己的能力时,会错失许多发展机会,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定位偏差的形成往往交织着个体认知局限与外部环境压力。在社会比较的焦虑氛围下,部分名校毕业生盲目追逐金融高薪岗位,忽视自身对人文领域的热情;认知偏见中的过度自信,可能导致创业者高估市场需求,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信息不对称也会带来陷阱,某些传统行业从业者因未能及时捕捉数字化转型趋势,错失职业升级机遇。
四、动态定位:应对时代挑战的生存法则
在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简称VUCA)2主导的时代,定位已演变为持续校准的动态过程。技术变革使技能半衰期缩短至2.5年,个人的能力、外部环境、人生目标都在不断变化,这要求个体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敏锐度。例如,传统媒体记者转型自媒体创作者的过程中,通过持续学习短视频制作、数据分析等新技能,不断调整内容创作定位,实现职业赛道的平滑切换。
这需要我们以成长型思维拥抱变化,将定位调整视为智慧的体现而非失败的标志,在实践中建立“预判 - 行动 - 反馈 - 迭代”的敏捷循环。
五、定位实践: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路径
实现精准定位需要系统化的方法论支撑。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估是基础,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反思、他人评价、心理测试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同时,借助SWOT分析(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分析方法)3、个人商业模式画布4等工具,能更立体地认知自我。
密切关注外部环境也至关重要,我们要深入研究所处的行业趋势、市场需求、社会文化等因素,通过生涯人物访谈获取行业真实信息,打破信息茧房。此外,在重大定位决策时,可寻求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或行业导师的专业指导。最后,要勇于尝试和调整,在实践中建立“预判 - 行动 - 反馈 - 迭代”的敏捷循环,并构建由导师、同行、跨领域伙伴组成的反馈网络,为定位校准提供多维度参考。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比拥有一个固定位置更重要的,是掌握动态定位的艺术。让我们以清醒的自我认知为锚,以敏锐的环境洞察为帆,以坚定的行动和灵活的调整为桨,将定位视为一场持续的探索与实践。唯有如此,方能在人生的瀚海中精准导航,驶向属于自己的成功彼岸。
注释:
1. 生态位思维:源于生物学概念,指个体或组织在其所处的环境(如行业、市场)中找到独特且有价值的位置,通过差异化竞争获取生存和发展空间,避免与其他主体进行同质化竞争。
2. VUCA:是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和Ambiguity(模糊性)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用于描述当今快速变化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特征。
3. SWOT分析:一种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综合分析,帮助制定战略决策、调整定位方向。
4. 个人商业模式画布:一种用于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的工具,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个人的核心资源、关键业务、价值主张、客户群体、收入来源等要素,帮助个人清晰定位职业方向和发展路径。
选 择
作者:路等学
“认识你自己”——这句镌刻于德尔斐神庙的古老箴言,穿越千年时空,始终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人类生存境遇的核心命题:选择。从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时对神力边界的试探,到当代科学家操纵基因剪刀改写生命密码,人类文明的演进史,本质上是一部在能力疆界上不断探索、审慎抉择的壮丽史诗。当选择精准锚定在能力的坐标系内,有限的生命方能迸发出趋向无限的璀璨光芒。
一、深渊上的绳索:哲学视域中的选择与能力之辨
在存在主义的思想深渊里,海德格尔提出的“此在”(Dasein)概念,深刻揭示了人的存在本质:人是“被抛”于世间的存在者,需要通过不断的选择来构建自身的意义。能力,正是这种“被抛性”赋予个体的生存疆域,而选择则是在此疆域内搭建可能性的脚手架。古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的悲剧,绝非偶然的命运捉弄,而是对巴门尼德“存在界限”的惨痛僭越——当飞翔的欲望超越了羽翼承载能力的极限,坠落便成为无可避免的结局。
庄子在《逍遥游》中描绘的“鲲鹏”与“蜩鸠”,以充满诗意的寓言,阐释了万物皆有其“天倪”,即内在能力的天然尺度。真正的逍遥境界,在于认清“我之为我”的边界,让选择如庖丁解牛般“依乎天理”,在能力的范围内游刃有余。正如萨特所言“人被判自由”,每一次选择都承载着沉重的责任:超出能力的轻率抉择,不仅会招致失败,更是对存在责任的亵渎;而压抑潜能的保守退缩,则是对生命可能性的自我阉割。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智慧在此熠熠生辉——当选择与能力如阴阳相生,“知”指引“行”的方向,“行”淬炼“知”的锋芒,形成螺旋上升的发展闭环。
二、镜中的火焰:文学长廊里的选择困境与能力密码
文学作为人性的显微镜,无数经典人物在其中演绎着选择与能力的激烈碰撞。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将全部生命热情倾注于爱情,却低估了冲破世俗枷锁所需的能力。当社会规范如冰冷的铁轨无情碾过她的身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女人的悲剧,更是生命能量与现实秩序无法调和的永恒困境。
加缪塑造的西西弗斯,堪称荒诞境遇中的英雄典范。他明知巨石终将滚落,却依然选择“推石上山”的反抗姿态。在认知局限的冰冷现实与选择尊严的炙热行动之间,他完成了能力与选择最崇高的契合。这块不断滚落的巨石,成为了存在者悲壮而自由的永恒勋章。
东方智慧同样充满对选择与能力关系的深刻洞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北伐选择,源于对蜀汉国力与个人才具的精准评估,更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道德勇气的极致彰显。陶渊明“归去来兮”的转身,则让“质性自然”的本真能力在田园生活中尽情绽放,完美诠释了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至高境界。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发出“生存还是毁灭”的千古诘问。这位丹麦王子拥有敏锐的思辨能力,却在行动上踟蹰不前。过盛的认知力反而成为行动的枷锁,最终在延宕中走向悲剧结局,生动展现了思与行失衡的惨痛代价。
三、流动的技艺:智能时代的选择炼金术
在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选择困境。ChatGPT等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工具的出现,使知识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也加剧了能力评估的复杂性;基因编辑技术赋予人类改写生命蓝图的能力,却引发了深刻的伦理危机。未来学家凯文·凯利预言的“流动时代”已然到来,应对之道在于培养“元能力”——即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与创造力的综合体。
1. 学习力:在知识半衰期急剧缩短的时代,持续重构认知体系,保持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敏锐捕捉能力。
2. 适应力:如同柔韧的苇草,在技术变革的风暴中灵活调整姿态,既不被潮流吞噬,又能顺势生长。
3. 创造力:在算法主导的复制时代,守护人类独特的灵感源泉,保持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实践层面,可通过以下方法提升选择与能力的匹配度:
- 多维自我评估:运用SWOT分析(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分析方法)、能力矩阵等工具,对知识储备、技能水平、心理素质等进行系统评估,绘制清晰的能力图谱。
- 动态环境扫描:建立对行业趋势、技术变革、政策调整的持续监测机制,及时捕捉“机会窗口”。
- 小步试错迭代:采用敏捷开发思维,通过小规模尝试、快速反馈、持续优化,降低选择风险。
- 构建支持网络:借助职业导师、行业社群、专业测评机构等外部资源,获取多元化视角与专业建议。
四、永恒的坐标:在星尘中辨识自己的频率
选择,是一座横跨人类有限肉身(能力之锚)与无限精神(选择之翼)的桥梁。它既是一门需要理性分析与经验积累的技艺,也是一场考验勇气与智慧的英雄之旅。在人工智能低语、基因图谱闪烁的时代黎明,精准锚定选择于能力的坐标,已不仅是个人成功的关键,更是关乎人类文明走向的重要命题。
尼采曾高呼“成为你自己”,这要求我们在技术浪潮中,始终以清醒的自我认知为罗盘,以内在价值而非外部标准导航人生选择。正如汉斯·约纳斯提出的“责任伦理”所警示:每一次重大选择,我们肩负的不仅是个人命运,更是对整个社会与未来世代的庄严承诺。
站在人类文明的新起点,愿我们都能成为智慧的舵手,在能力的坐标系中找准方向,以清醒的认知、果敢的行动与灵活的调整,在人生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这或许就是“认识你自己”这一古老箴言,在当代社会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注
。重要流派,强调个人存在的自由与责任,认为人通过自由选择造就自身本质。
2. 此在(Dasein):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概念,指具体的、现实的、处于世界之中的个人存在,强调存在的时间性与历史性。
3. 巴门尼德:古希腊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强调“存在”是永恒不变的,认为人类应通过理性认识“存在的界限” 。
4. 天倪:出自《庄子》,原指自然的分际,文中引申为万物与生俱来的能力边界与特性。
5. 知行合一: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哲学命题,主张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6. ChatGPT:OpenAI研发的大型语言模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进行对话、文本创作等。
7. 元能力:超越具体领域技能的通用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造力等,是个体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核心素养。
8. SWOT分析:一种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综合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9. 敏捷开发: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强调快速迭代、持续反馈和灵活调整,文中引申为在选择与行动过程中快速试错、优化的思维方式。
10∧. 责任伦理:德国哲学家汉斯·约纳斯提出的理论,强调人类行为尤其是涉及技术创新的行为,需对未来世代和整个生态系统承担道德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