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的怀念
文/喻志桥
今天是父亲节,也是我过的第一个没有父亲的节日。慈祥的老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个月了。
十年前,为了能让年迈的父母度过一个幸福安逸的晚年,我们做子女的商定,将老家住了近四十年的老砖瓦房子推了新建楼房。百天之内,建起了一栋两间两层半、现代设施比较齐全的楼房;此后的十多年间,我基本上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就骑上摩托车或开车回到老家,看望身体逐渐衰老的父母,陪他们一起吃个饭,唠唠家常。可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2019年3月,母亲因突发脑梗,虽经住院抢救,最终还是撒手人寰。此后的时光,我们几兄妹又商议,让小妹搬回家,由她专门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这样一来,我们回家的次数就更多了。
父亲在2009年因脑瘤在武汉协和医院做了开颅手术,手术很成功。我每次回家,看到生活在这四季常绿、环境舒适的农家小院,老父精神状态良好,能吃能睡,每天还能喝点小酒,交谈中我还能听懂老父话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作为儿子儿媳,我们心里感到很是欣慰;我们也非常感念小妹付出的辛劳。
但是到了最后的这几年,父亲手术后遗症越来越明显,小脑萎缩,表述词不达意,哪怕是借助手势也表达困难,有时还前言不符后语,记忆力逐渐减退,脾气也较之以前暴躁且容易动怒,偶尔还大小便失禁,生活难以自理,这一切幸亏小妹的悉心照料与服侍,使父亲的生命得以奇迹般地延续了十六年。
好像冥冥之中有预感似的,今年春节刚过完,小妹告诉我,家中喂养多年温顺可爱的小花猫突然死掉了,陪伴家人三年、极通人性的大黄狗也失踪多日没回家了,我的第一反应是----家里可能要出大事的!果然一语成谶,失去亲人的时间,定格在了2025年3月15日,年迈力衰患病的父亲,终究是“油干灯熄”,驾鹤西去,享年89岁。
父亲离世后这三个月里,我的情绪一直处于低落状态,心中总感觉缺了些什么,一种莫名的失落与孤独。每到周末,心里不自觉就有了想要回老家看看的意识。每次回到老家,打开冰冷的大门,看到家里熟悉的一切摆设与用具,譬如父母曾经坐过的每一个桌椅、板凳,使用过的家具、农具、灶台,以及屋外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花草,如今荒芜的菜园……尤其是看到已经挂在墙上的两幅父母遗像,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我找来一个凳子,端坐在遗像前,环顾院墙外随风摇曳的荷花,静静地想与父母说说话,叙叙往事、拉拉家常...…可是,二老哪里能回应我呀?
真是应了一句哲理——“父母在,人生还有来去,父母离世,人生只剩归途。”我 怅然若失,站起身来,默默地关好门窗,锁上铁栅门,踏上回城的路。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我幻想着父亲能来到我的梦中,重温昔日唤儿起床、雪中送棉衣、他兴冲冲地早出晚归做瓦活、还有那汗流浃背应战“双抢”、摸黑挑水浇菜园、骑车往返几十里给孙儿送土鸡蛋的一幕幕情景再现。可是……即使偶尔梦见过往的一些零散细节,一觉醒来,终究是南柯一梦。蓦然回首,往事犹昨,老爸音容笑貌仍在,凝神望处,人影杳无,环顾四周,空自悲切。
听老人们讲,刚离世的人,喝过孟婆汤,跨过奈何桥以后的灵魂,早已经云游到遥远的地方去了,是不可能与阳间的亲人会面的,所以梦中相见父亲也成为一种奢望了。
最近我看到网络上一个议论:经常思念逝去的亲人好不好?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议论不一。而我认为,经常思念逝去的亲人是人之常情。人之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之爱,恩重如山!故而追忆怀念逝去的亲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情感表达,期望梦中相逢是追忆与思念的自然延伸,是对生前未尽陪伴之孝道与沟通情感空缺的一种补偿;但过度沉溺于思念,也会对生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生者的日常生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失落的情感转移,让思念转换为延续逝者精神和传承家风的实际行动;
逝者已去,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不可逆转,父母在世时的温馨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当下就应该接受从此没有父母的现实,开启没有父母后属于自己的全新生活;往后的日子里,生者当尽快从悲伤中走出来,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减少独处,干好自己的工作,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庭,因为我们做子女的就是父母双亲生命的延续 。我们的家庭和谐、家人健康快乐,才是逝者生前所希望的,这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愿父亲在天堂无痛无灾,福佑我们在人世间幸福生活,平安吉祥!
喻志桥 湖北汉川人 永远留存着马鞍、榔头、甑山喻家集记忆的六零后,虽然从教几十年,始终保持一颗虚心与对文字的敬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