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AI时代的智者
作者:林沁
桂汉标老师说:“写诗从爱好变成一辈子的事,这是我的初心。”《AI花讯》这本在中国书籍出版社新出版的诗集,让我看到一位年过古稀的诗人与AI过招,写诗的人比写诗的机器更是弥足珍贵呀。桂老师少年写诗,从墙报开始,中年奔忙,左手杂志,右手希望;晚年进击,和AI掰手腕,新诗集《AI花讯》藏着他对科技的答案。别人劝他歇歇,他摆摆手:“活一天,发一分热。”
诗中的双向奔赴
翻开桂汉标老师新著第一辑《赋能时空》,扑面而来的不是对技术的惶恐,而是智者拥抱时代的笃定姿态。当许多写作者还在为AI焦虑时,这位七旬诗人以诗为舟,主动驶入数字洪流,完成了一场人文与科技的“双向奔赴”。
桂老师以诗笔精准捕捉时代切片。在《多巴胺新年》中,他将“人工智能大模型”“显眼包”等年度网络热词编织成铿锵韵律,让“十大流行语”在诗句里碰撞出火花:“质疑搭子 理解搭子 成为搭子/心智成长了 选择共同的志趣”——这种对语言生态的敏锐捕捉,恰是AI无法复制的生命体验。当算法生成词汇表时,桂老师已在解构其背后的社会情绪。
桂老师更擅于为冰冷科技注入人文体温。《宽带进村了》中,光纤的铺设被赋予诗意:“卵石板路,岁月无声踏过/而今网线如丝,穿越屋檐与巷陌”。在《无人机飞临瑶山》中,科技成为观察乡土变迁的眼睛:“机翼轻旋,搅动瑶山的翠绿/群峰连绵,如巨龙蜿蜒于云中。”桂老师拒绝技术乌托邦的幻想,始终聚焦科技落地后真实的人间烟火——老人在门口围观屏幕的懵懂(《宽带进村了》),瑶山姐妹的长鼓舞与无人机航拍的交响(《无人机飞临瑶山》),皆是数字时代最鲜活的注脚。组诗《诗味数字》更彰显其“为算法命名”的智慧。他将抽象数字转化为文化符码:“1”是“初生的头胎婴儿”,“7”承载“七夕柔情与七七事变的血火”,“9”化作“九龙壁上”的文明图腾。这种将数学符号重铸为文化载体的能力,正是人类面对AI的独特优势——我们教会机器的不是计算,而是“露珠在草叶上颤抖的重量”。
面对算法可能带来的情感稀释,桂老师以《孕妇肚子上的留言》给出铿锵回应。消防员遗孀在肚皮写下“请先保孩子”的细节,剖开生命最本真的坚韧。这种基于血肉经验的震撼,恰是诗歌不可替代的疆域,也是对算法逻辑最有力的质询。桂汉标老师的创作实践昭示:真正的智者从不是技术的被动承受者。当ChatGPT席卷文坛时,他以《赋能》宣示创作主权——“把能量赋予现实时空”,让“E时代的网络”承载“英灵如在的匾额”(《走出皈塘》)。这些诗行如光纤,一头连着历史血脉,一头接入5G时代,在数字洪流中为人类精神修建堤坝。拥抱AI时代的智者,终以诗证明:当万物皆可编码,那些在夜市翻烤生活的灼热、在瑶山路相遇时善意的退避、在产房生死抉择中的泪与笑,才是人类文明永恒的源代码。
诗性的坚守
桂汉标新诗集的第二辑《秀诗可餐》延续了其拥抱时代的智者姿态,却将目光更深地投向AI洪流中不可替代的人文根脉。诗集中不见技术焦虑,唯有对诗歌本质的清醒认知——当算法解构语言时,他选择以诗守护那些“无法被编码的生命现场”。
面对信息爆炸,《诗歌不老》直指创作初心:“老了 流年飞银絮/老了 沧桑酿心雨/不老的是轻盈盈的诗”。桂老师以诗友寒露小聚的场景,凸显诗歌超越年龄的精神凝聚力。当AI批量生产文本时,这种基于共同信仰的“虚静纯粹”(《梦里梦外》),恰是机器无法复制的灵魂共振。
《为年轻狱警开讲文学素养》堪称AI时代的宣言书:“文学会让喧嚣变得精彩清纯”。他拒绝将文学矮化为消遣,而视其为照亮高墙的“人生明灯”。诗中“让迷失者找回底色与支撑”的期盼,恰是对算法逻辑的温柔抵抗——再精密的数据也无法替代狱警手中《北山骥忆》承载的生命故事。
《人生如荷》以“荷花定律”回应AI的高效神话:“最后跨越一天,便抵达终极/满池的荷花绽放光彩熠熠”。桂老师用三十天的绽放过程,揭示创作需“时间和耐心”的朴素真理。当ChatGPT三秒成诗时,这种“终极绽放自我”的生命体验,恰是人文精神对机械复制的无声胜利。
《仰望永恒的蔚蓝》中,他将陈国胜遗愿化作文学奖的火种:“多少人与你一起《仰望蔚蓝》/粤北热土上,高扬文学信仰”。在《致敬逐梦人》颁奖礼上,更直面AI挑战:“数据流动,代码交织,瞬息沧桑/我们不孤单不气馁”。这种以文学奖为纽带的精神接力,正是数字荒漠中最坚韧的人文光纤。
桂汉标老师的创作始终践行《秀诗可餐》的宣言:“仅有一个人生要闪一点光”。当世人惊叹AI写诗时,他躬身培育着更珍贵的土壤——那些狱警手中的书页、文学奖台上的泪光、荷塘边的顿悟,都在证明:算法可生成修辞,却永远无法复制生命对意义的虔诚求索。智者拥抱技术,只为更坚定地守护人之为人的光焰。
精神的锚点
桂汉标老师的第三、四辑诗作在AI浪潮中构筑起坚实的人文堤坝。当技术解构传统时,他以诗为绳,将“希望工程”的精神血脉与“AI革命”的未来图景紧紧系在一起,在变局中守护着人之为人的坐标。
《希望世纪》中,“21本书47项希望工程”的数字(《向岁月献礼》)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草根的苦乐与呼吸”的具象化。在AI重塑教育的当下,《与城中学生谈素养》直指核心:“语文素养是人生的底色”。桂老师以黄柏村昏暗教室里的“黑亮眼眸”(《黄柏关爱》)对比丹霞山AI自习室的“智慧脉络”(《见证丹山新传奇》),揭示教育的本质从未改变——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无论是望向黑板还是屏幕,都需要人文之光的照亮。
第四辑直面技术冲击时,桂老师拒绝抽象讨论。他将AI发展史转化为诗性寓言:第一封邮件传输崩溃的“L和O”(《L 和 O》),被诠释为“LOVE才完美/爱 才是世界的心”。当《大数据探测》宣称“数字的涟漪激起思维浪花”时,《一千多万扇门敞开了》立刻以毕业生“行李箱滚轮轻轻滚动”的细节,提醒我们算法永远无法计量“额头汗珠藏着的迷茫”(《一千多万扇门敞开了》)。这种对具象生命的凝视,恰是对数据霸权的温柔反抗。
《AI时代来了》组诗中,桂老师将科技术语重铸为诗性意象:“区块链”是“不可篡改的真实”(《喜释区块链》),元宇宙需警惕“摘下头盔回到现实”的割裂(《打开元宇宙》)。最具启示的是《诗证AI向未来》的实践:诗社例会上,会员证与AI议题并置,“让世界听到灵魂的歌唱”的宣言,昭示诗人不是技术的被动承受者,而是以创作主权为算法注入伦理温度——“所有人的行止/才是根本构件令AI强壮”。
变局中的不变航标
从第三辑花山植下的“教育树”(《花山植树》),到第四辑丹霞山下的“AI自习室”,桂老师始终坚守《希望世纪》的初心:“梦是我唯一的行李”。当《E词典》将时代缩写为字符时,他以《新客家》组诗为数字移民命名——那些“拼客“”晒客“”红客”的鲜活生态,恰是AI洪流中不可替代的人文群岛。
桂汉标老师的创作证明:拥抱AI的智者,终要以诗守护那些无法被压缩的生命现场。当服务器轰鸣时,他依然听见奇心洞小学的落成典礼上“十几斤肉带给学生的欢呼”(《情牵奇心洞》);当元宇宙开启时,他仍铭记“霍英东先生剪彩教学楼时拉下的红绸缎”(《马头溯源》)。这些深植于泥土的诗行,正是数字荒原上永不熄灭的航标灯。
当然,诗集里还有桂老师这位老诗人的倔强,有人问:AI三秒成诗,还写吗?他指指《人生如荷》:“荷花三十天才开满池,好诗要时间熬。”翻开《为年轻狱警开讲文学素养》:“迷路的人,得靠故事找回自己。”在桂老师心里,那些AI搞不定的东西才珍贵:黄柏村孩子渴求知识的黑眼睛,霍英东剪彩时拉下的红绸缎,还有消防遗孀写在肚皮上的“保孩子”……桂老师说:“如果读者从诗里摸到点热乎气儿,就是对我最大的报偿。”感谢桂老师,诗就是信仰,写读的人,读诗的人,懂诗的人,心底都是美好的!
(2025年6月5日于乳源)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