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
作者:王淑琪
指导老师:刘志永
每当我穿过厨房,瞥见母亲立于灶台前的身影,便恍若看见她一生劳作的缩影。她那双被岁月刻下深痕的手,在菜蔬汤水间翻飞,仿佛将生命一点一滴揉进了我们的饭碗里。水汽氤氲中,我似乎看见她年轻时同样站在这里,用同样的姿势,为襁褓中的我熬煮米粥——灶火不息,那双手便如永不熄灭的灯,竟照彻了我整个生命的年岁。
父亲的爱,则如沉潜的暗河,悄然流淌在无声的角落。小时候,家中那辆老旧自行车常出毛病,父亲便蹲在院角默默修整。我则蹲在一旁,看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灵活地穿梭于链条齿轮间,仿佛在梳理着生活的乱麻。他沉默着,仿佛天地间只有这金属摩擦的声音,我却从那叮当的响动里,听出了无言却沉甸甸的支撑。他很少言语,但那份坚韧,却无声地融入了我的血脉,成为我行走世间的筋骨。
年岁渐长,终于离开故土去远方求学。临行前夜,母亲默默为我整理行囊,父亲则立于窗边,默默望向外头的夜色,背影被灯光投在墙壁上,如一座沉默的山峦。临行时,他塞给我一卷钱,只道:“外面不比家里,照顾好自己。”那钱币上犹带他掌心的微温,那温度便成了我漂泊异乡时心口不灭的火种,照亮孤寂也抵御风寒。
后来,父亲卧病在床,我回乡照料。一日喂他汤药,他枯瘦的手微微颤抖,却固执地推开了碗:“你累,歇歇去。”那一刻,我瞥见他眼中一闪而过的脆弱,那竟是山岳般父亲从未示人的缝隙。原来父亲并非生来是山,他不过以血肉之躯,为我们扛起了风雨雷霆,遮出了岁月静好。他推开的岂止是药碗?分明是不忍耗折儿女半分心力的最后倔强。
人生行路,我们常将父母的给予视作天经地义,如同呼吸空气般平常,却不知其珍贵。直到某日惊觉,他们鬓边白发是何时染上风霜,那曾托起我们天空的臂膀,又是何时变得瘦削而微颤?原来他们并非生来便如此,不过是以青春作薪,以血肉为盾,将我们护在羽翼之下,直至自己耗尽了光华。
感恩二字,并非节庆的仪式,而是生命本源的觉醒。父母是我们生命最初的水源,亦是灵魂最终的归途。他们默默倾尽所有,不为回报,只为将我们送往他们目光所及却步履难至的远方。这份恩情,是此生此世也偿还不尽的亏欠,亦是我们行走世间最深的底气与最暖的来处——它如暗夜中的灯,时时提醒我们,纵使世界荒芜,总有源头活水,汩汩不竭,源远流长。
作者简介
王淑琪、女、就读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文秘专业,爱好看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