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浓情
知 蔓
记不清是哪一年,生产队里把靠水源近的土地,按人口分给了村民当菜地,小菜园里的蔬菜自行种植,地边小溪常年奔流的画面,至今仍在心头萦绕。
集市是村子的灵魂所在,七十年代那会儿,蔬菜很少有跨季的,春节前的蒜黄就是奢侈品,小拱棚里种的蒜苗,棉被子、棉褥子层层裹着,盼着春节一到能换个好价钱。
到了蔬菜收获的季节,土豆、芸豆茄子便是家常菜,大家会把芸豆和土豆茄子一起炒,严格的说可以叫做煮。土豆洗净去皮,芸豆摘好,切成自己想要的大小块,茄子在中间断一刀。
起锅炼油,加葱姜,然后把芸豆土豆同时倒入锅中,翻炒几下,再抓巴盐、翻拌几下,从水瓮里舀一瓢凉水添锅中,再把茄子放上面把锅盖好,或许锅上还会熘一些窝窝头、大卷子之类的主食。 我蹲在灶膛口小心的看着柴火别着出来,母亲也会时不时的扔下手里的活,过来加把柴火。土豆、芸豆、茄子一炒就是家的味道,秸秆燃烧的焦香,混着炖菜的油气飘满院子,当时锅铲翻炒的声响至今还在耳边。
炒这一锅能吃一天,吃饭的时候盛一碗,一家人守着一个粗瓷海碗,家庭好点的会用一个汤盘盛着,你一口我一口就饭吃,最后的碗底都是父母用煎饼擦一擦,有时冲点热水把煎饼泡泡吃,当时虽然有个炒菜,也不会让你刚吃菜就吃个够。
我家吃菜时,都是俩人一个瓷碗,母亲总是把我和大哥分一组,大哥真好每次都会把芸豆种拨到我这边,大哥说他不喜欢吃芸豆种。俩姐姐一个碗,弟弟还小需要和父母一起吃饭,那时只要分菜吃,我就跟着大哥混。
这道菜后来被美食家冠名为“地三鲜”,自从有了这个美称,身价也是倍增,备受大家的青睐,还曾是七十年代前后,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 有些东西早已烙在了心里,就像菜地边的小溪水,漫过心头的田垄,那些分菜吃的晨昏,成了永不褪色的记忆。
后来我问母亲,为什么总让我和哥哥一起呢?母亲说:“两个姐姐的饭量相仿,哥哥的饭量大,你的饭量小,正好中和一下,省得哥哥不够吃的”。
原来那时的分餐内容里全是父母的爱,也藏着浓浓的兄妹情谊和那个年代特有的温情。
突然想起大哥面前的那碗芸豆皮……
作者:知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