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游象外
萧润泽
仰望星空,群星闪烁。走进三星堆博物馆的那一刻,神游便开始了。
比太阳小150倍的地球,在银河系里或许连尘埃都算不上,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先民在地球上面对大自然,探索宇宙的规律,留下的遗迹,撼动心灵。
三星堆无疑是一个典型案例。新馆的外观建筑和陈列,彰显的视觉传达水平,吸引眼球,引人入胜。
进入展厅,星光下的亮点,呈现的是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先民们智慧的结晶。
川流不息的观光者,为一睹出土文物的风采。里三层外三层,围堵得水泄不通。不远望去,聚光灯下,蠕动的暗影,把文物显现得光彩夺目,其惊妙绝伦的工艺水平,引来无数赞叹,无不为之自豪。
镭射灯光前,情景再现了考古现场的画面。祭祀坑前,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劳作的动感画面,感人至深。
时隔多年再访三星堆,和两千年前的文物再来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认知不断地得到了升华。
由青铜神树,金乌等器物,串起“太阳崇拜”的多元表达,早已把地球人类共同的祈愿表达了出来。各种与火有关的图腾,节庆,更是把“万物负阴抱阳”演义得淋漓尽致。
驻足于巨大的纵目青铜面具前,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艺术的表达方式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地夸张。
《蜀王本纪》提到的蜀王,如蚕丛、鱼凫等名称,带有明显的动物图腾色彩。先民们或许从野蚕,蜻蜓等最突出的外形特征——眼,得到了启发。特别是破茧成蝶后,其外形特征翻天覆地,唯独神一般的一双大眼保持不变。还有什么能比死而复生的蚕更能代表神奇、蜕变、传承呢?
于是,贴金箔的,涂朱砂,各种等级的青铜面具,作为蜀民神灵和宇宙观,都赋予了一双大大的眼晴,占卜,消灾,避祸,祈福充满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或者是自然环境恶劣等诸多因素影响,古蜀先民从蛇的特质中,触发了灵感,把地蛇升华成天龙。作为三星堆文化的重要象征,不仅承载了神权,王权,更产生了祖先崇拜和宗教信仰的多重影响。在文化延续的传承中,我们亦是龙的传人。
我们在高大的“青铜大立人”前,留连忘返,思绪再次穿越。从中国的伏羲,女娲;到印度的紧那罗,迦楼罗;再到希腊的美杜莎;埃及的斯芬克;放眼全球主要神话体系,半人半神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此,青铜大立人并非蚕丛氏的自身写照,而是族群至高无上的神灵象征,室外高高的祭祀台复原建筑,完美地诠释这一观念。
两个多小时一闪而过。熙熙攘攘的人流,让我们惊叹。导游却说:“今天你们很幸运,人流量是最少的,能零距离观赏,正常情况下靠都靠不拢”,我们暗自庆幸。
走出展馆,百草丰茂,春光无限。长凳小憩,一条“天主教罗马第266任教皇方济各去世的沉痛的消息,使全球13亿天主教信徒痛心”消息,又让我身在其中,神游物外。
在西方,神权曾一度高于王权。目前很多国家依然保持着神权的统治地位,宗教信仰的人数也在逐步增长。
由于地理环境影响,西方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世俗政权在相当长时间必须得教会认可才行。其行政政权,历来不是其社会的最高权威。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实际真正分的是原来的神权。原本宗教对社会的最高统治权被移交给社会,以议会的方式延续至今。原来宗教裁判权力则被移至最高法院及下辖防区。
三星堆考古用物证:夏商时期和西周早期,似乎出现过神权与王权并行的高光时刻。由于东方地理环境影响,神权逐步被王权取代,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然后,神游象外,尽善尽美的出土文物,跨越时空遂道,依然弥久愈坚。这是地球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萧润泽初稿于虚无斋
2025.4.23.

【篆刻家简介】萧(肖)润泽,曾用名:肖洪。别号,源泽居士,虚无斋主,一九六三年生于重庆。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重庆市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重庆书画院理事,重庆市渝中区美协理事,重庆市老年大学书法系教师,第三届重庆市老年大学书画研究会会长。

【朗诵者简介】静秋,陕西旬阳人,自幼生长在天然太极城,一位热爱朗诵艺术的爱好者,喜欢用自然淳朴的声音传递一份感动,再塑文字魅力,用真挚细腻的情感倾吐心灵之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