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困惑的年华
文/王平
一、巨轮倾覆,个体沉浮:
时代的尘埃与个人的灭顶之灾
时代之殇:
体制巨轮在市场的惊涛中解体
我的栖身之所——纺织供销公司,曾是计划经济时代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它像一艘装备精良、航线固定的巨轮,稳稳航行在物资调配的垄断海洋上。在那个年代,“百万赢利”的报表是常态,是体制优越性的冰冷注脚。我们曾天真地以为,这艘巨轮永不会沉没。
然而,九十年代中后期,市场经济的飓风席卷而来。指令性计划的光环迅速褪l色,我们这艘习惯了风平浪静的巨轮,在突如其来的风浪中显得笨拙而茫然。体制的僵化深入骨髓:决策链条冗长、市场嗅觉迟钝、风险意识几近于无。就在这时,一个名为“贝劳”(Palau)的海外投资项目,如同海妖的歌声,诱惑着这艘迷失方向的巨轮。
单位的一把手决策的盲目性令人扼腕。对遥远太平洋岛国政治经济环境的无知、对项目可行性的草率评估、对潜在风险的集体性失明,叠加着“走出去”的盲目热情和可能存在的利益驱动,一笔在当时堪称天文数字的资金(远超过六百万亏损额,那是最终沉没的代价),就这样被轻率地投向了无底的深渊。几乎是一夜之间,从“百万赢利”的云端,直坠“六百多万亏损”的地狱。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经营失误,它是僵化体制在剧烈市场转型期必然爆发的结构性危机,是无数缺乏准备、背负着沉重历史包袱的国营企业共同谱写的、充满悲怆色彩的命运挽歌。我们,成了这宏大叙事中最微不足道却也最痛彻心扉的一个注脚。
生存极限:
冰封的工资单与勒紧的咽喉
巨轮的沉没,最先淹没的是甲板上的水手。我的工资条,就是这场灾难最冰冷的刻度尺。曾经每月475元的基础工资(在那个年代尚属体面),如同退潮般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仅能维持“不被饿死”名义的“生活费”——80元。这个数字,在长达七年(两千五百多个日夜)的漫长煎熬里,像一块沉重的寒冰,死死压在我的胸口,也冻结了全家对未来的一切幻想。
这80元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餐桌上肉腥成为遥远的记忆,意味着孩子的新衣只能是缝缝补补的奢望,意味着每一次水电费的缴纳都需精打细算到分毫,意味着一场小病就可能让整个家庭陷入彻底的财务崩溃。生活的“体面”早已是昨日黄花,连最基本的“温饱”底线,都被这微薄得可怜的收入反复撕扯、逼临绝境。
更令人感到刺骨寒冷和巨大不公的,是窗外世界的“正常”运转。当社会平均工资已悄然攀升至900元左右时,我的“零生活费”(80元几乎等同于无)和“自缴社保医保”的双重枷锁,构成了一幅极具讽刺意味的生存图景。我们被时代抛弃,被体制遗忘,孤零零地悬在悬崖边缘。单位破产清算的泥潭深不见底,补偿与安置遥遥无期,曾经作为依靠的“组织”轰然倒塌,留下我们在冰冷的市场洪流中独自挣扎,孤立无援。
二、家庭:废墟之上,用血肉之躯点燃的微光
女儿的成熟与担当:
碎银几两,重若千钧
在这场灭顶之灾中,最先感知到寒意并挺起稚嫩脊梁的,是年幼的女儿。生活的骤变,迫使她以惊人的速度褪去童真。当同龄的孩子还在父母怀中撒娇、为心爱的玩具雀跃时,她那双本该握着画笔的小手,已开始笨拙地端起沉重的餐盘。
酒店餐厅“端盘子,一次五元”——这简单的几个字背后,是油腻的厨房、顾客的挑剔、长时间的站立,以及深夜归家的疲惫。还有“卖衣服,两三块一件”——那可能是帮小摊主看摊,或是自己尝试着把家里不穿的旧衣整理出售,在街角忍受风吹日晒,只为那微不足道的几块钱。这些零碎的硬币,沾满了她早熟的汗水,浸染了被压缩的青春。每一枚都重若千钧,是她在家庭这片灰暗废墟上,用最纯净的勇气和爱意点燃的、最温暖的光芒。她的脸上没有同龄人的抱怨,反而常常带着一种近乎让人心碎的“乐观”,这份在绝境中绽放的坚韧,是命运残酷馈赠下最顽强的生命之花。
妻子的不屈与坚韧:
街头巷尾的生存战场
妻子,这位家庭的另一位支柱,同样承受着山一般的重压。她原单位那微薄的二百元月薪,不仅要支撑日常开销,更得负担起全家(包括我的)社保医保费用——这本应是单位承担的最后保障,如今却成了勒在我们脖子上另一道绞索。当她也难逃下岗命运时,没有时间哭泣,转身便投入了更残酷的生存战场——街头地摊。

城市的缝隙成了她的阵地。一张塑料布,几件廉价的日用品或小商品,便是全部家当。严寒酷暑,风雨无阻。最令人揪心的,是与城管“猫捉老鼠”般的周旋。那刺耳的哨声、粗暴的驱赶、货物被无情罚没的瞬间……每一次都是对她尊严的践踏,对生存希望的打击。我无法忘记她深夜归来时,眼中强忍的泪水、被汗水浸透的衣衫,以及被没收货物后空荡荡的双手带来的绝望。然而,第二天黎明,她又会默默地整理好所剩无几的货物,走向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街头。这份“从未放弃希望”的倔强,这份在无数次跌倒后依然咬牙爬起的顽强,成为了支撑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不至彻底垮塌的钢铁脊梁。
我的坚持与突围:
菜市场里的方寸之地与人格灯塔
作为家庭的“顶梁柱”,看着妻女的艰辛,那份无力感和愧疚感日夜噬咬着我的心。在近乎绝望的搜寻中,一份在工商所辖下菜市场的“管理工作”向我伸出了橄榄枝——月薪二百元。这份工作的意义,远超过那微薄的数字。
它是我在漫漫长夜中望见的第一缕微光,是巨大的精神安慰。它证明了我这双被时代巨轮抛下的手,依然有力气在废墟中刨食,依然能为这个家贡献一份力量。这份工作,源于一位老领导的关照(所谓“老关系”),但这“关系”的底色,是我多年职业生涯中积累的“为人”与“信用”——是踏实肯干的口碑,是诚实守信的品格。在绝境之中,这份品格的力量,成为了我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通行证,让我在冰冷的现实中,依然能被信任,被给予一个挣扎求生的机会。菜市场里嘈杂的人声、混杂的气味,成了我新的战场,方寸之地的坚守,是向命运无声却有力的抗争。

三、二十年淬炼:
在苦难熔炉中锻造的灵魂勋章
时间的长考:
七千个日夜的锱铢必较
从巨轮倾覆到家庭经济稍有喘息,这条黑暗隧道,我们走了将近二十年!这不是日历上轻飘飘翻过的页码,而是七千多个日夜的具象化煎熬。每一天都在为柴米油盐锱铢必较,每一夜都可能被未知的账单(医药费、学费)惊醒。忧虑像藤蔓缠绕心脏,重压如影随形,无数次在深夜里感觉快要被生活碾轧得窒息。这漫长的坚守本身,就是对“活着”二字最悲壮、最伟大的诠释,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惊心动魄的生存史诗。
精神的淬火:
在窒息中锻造的生存哲学
“家庭的温暖和安宁”成了镜花水月般的奢侈品。心头那块名为“生活重压”的巨石,从未真正移开,它带来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窒息感”——对未来的恐惧,对现状的无力,对家人苦难的心痛交织缠绕。然而,正是在这极致的精神高压之下,在日复一日的挣扎与忍耐中,我们一家人完成了最残酷也最深刻的灵魂淬炼。
妻子的“从未放弃希望”,女儿的“坚信”未来会好,我的“坚持”在菜市场守好岗位,我们共同选择的“勇往直前”面对每一个明天,以及在灰暗底色上努力涂抹的“乐观”色彩……这些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在无数次绝望边缘被反复擦亮、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的生存哲学。它们是深陷泥潭时仰望星空的执着,是遍体鳞伤后依然选择前行的勇气。

苦难的价值:
血泪浇灌的生命真谛
最终的感悟——“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到彩虹;只有经历过困境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这绝非书斋里的格言,亦非旁观者的轻巧慰藉。它是用二十年光阴、七千个日夜的挣扎、妻女过早扛起的重担、街头巷尾的屈辱与坚持、菜市场里的汗水,一点一滴、血泪交融地浇灌出来的生命真谛。
这份在时代洪流冲刷下依然屹立不倒的“坚韧和毅力”,是我们为自己赢得的、无法被剥夺的灵魂勋章;这份“今天的坚韧和勇敢”,是那场持续二十年的苦难之火,将我们灵魂中的杂质烧尽,最终淬炼出的、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真金。它让我们在最深的黑暗中,依然能辨识并紧握那名为“希望”的火种。
结语:深渊边缘的微光——一部向死而生的灵魂史诗。
我的故事,远不止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它是中国九十年代国企改革大潮下,无数被牺牲个体命运的沉重缩影。它冰冷地展示了时代巨轮转向时扬起的尘埃,如何轻易地将依附其上的渺小个体抛入深渊,如浮萍般无助飘零。体制的阵痛,最终由最底层的普通人用血肉之躯默默承担。
然而,这更是一部在深渊边缘,用最卑微的姿态谱写的生命赞歌。女儿的肩头,稚嫩却扛起了超越年龄的重量,那些端盘子的五元钱、卖衣服的两三块,是她用纯真兑换的生存火种;妻子的身影,在城管驱赶的屈辱中一次次倔强地站起,街头巷尾是她捍卫家庭尊严的战场;菜市场里的背影,在喧嚣中坚守着方寸责任,是用双手在废墟中开凿生路的证明。
那段被残酷剥夺了“温暖安宁”的漫长岁月,如同冰封的荒原。但就在这极寒之地,我们却意外收获了足以照亮生命余程的、炽热的精神火种——那份在绝望深渊里依然固执燃烧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那份在千斤重压下依然选择“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倔强;那份在漫漫长夜中依然努力“以乐观的态度迎接每一天”的生命智慧。
这,是我们一家人在绝境中共同熔铸、用二十年苦难淬炼出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它不仅属于我们自己,属于在困顿中相互扶持的家人,也属于所有愿意倾听这曲生命绝响的灵魂。我用二十年的步履维艰,丈量了生存的极限,最终写下了一部震撼人心的、向死而生的灵魂史诗。这份穿越了最深重黑暗的坚韧光芒,足以刺破任何时代的阴霾,成为指引迷途者寻找内心力量的不灭火炬。它昭示着:纵使被巨轮碾过,生命依然能在废墟之上,绽放出最顽强的尊严之花。

☆作者简介:
王平:一位散文海洋中的掌舵者,在“蓝月亮诗刊”的璀璨星穹下绽放,编织了逾300篇光华熠熠的文章。诸如《墨色行吟》的悠然漫步,《月夜书怀》的静谧低语,《雨夜琴韵》的悠扬旋律,以及自传《童年》的纯真篇章,这些作品犹如星辰点点,照亮了文学的天际。同时,他也是顶端、网易、今日头条【朵朵文学】等平台的特约作家,以独特的文学之光,点缀着专栏的夜空。自1973年高中学府门扉轻合,踏上了东台县林场知青之旅,那是一段以笔为舟,墨海行舟的年月。在那段岁月里,以《知青》为舵,探索青春与时代的洪流,不料这部作品因历史波澜,被公安机关注目审阅,自此散落时光深处,未再归还。直至2011年金秋,退休生活重启笔端,在“蓝月亮导师笔下的世界”重新落墨,寻回往昔文思。
☆投稿须知:
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字画皆可投稿,来稿须为原创首发,且独家授权,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内容健康向上,力求宣传社会正能量,不得抄袭、涉黄涉暴,文责自负!投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及近期美照一张。 已选入本平台刊发作品(阅读量高、点赞量高、有打赏),百度可查!入选刊发作品不要求阅读量,但打赏不能为零,点赞不少于20人,留言不少于15条!不符合规定者,下次不再录用!若还需刊发,请先预付5~10元审稿费、制作费!
☆投稿群号:
QQ 619839125
QQ291207933
QQ1050917436
主编微信:15282989985(不投稿勿扰)
☆郑重承诺:
若符合以上规定者,所选入蓝月亮诗刊作品均推荐到都市头条红榜!你的作品将会被更多人阅读和欣赏!七天内打赏20元以下,作为支持平台经费所用。超出20元的,平台与作者按 3:7分成。热忱欢迎各界优秀的原创诗词者、文学爱好者、爱心人士入驻本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