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郭振华 右:郝宇铭
宝应县望直港镇 郭仁光
乙巳初夏,淮阴清江浦古运河畔,电厂宿舍,两位老人相拥而泣,一位90岁,一位85岁,相隔65年,跨越半个多世纪,一直没有会面,没有电话,而且身处宝应到淮阴,农村到单位,一直各处一方,安享天年,能够在有生之年重逢相拥,真乃有缘天定。
时光回到65年前,两人青春年华,在一起共事。兄长者为县文教局选派的扫盲辅导组组长郝宇铭,曹甸镇人,来到望直港镇,在镇扫盲工作办公室领导下,负责扫盲工作。年少者,望直港镇人,当时的扫盲负责人文委主任郭振华。后者乃我家父,那时他还年轻。在共事的两年岁月里,两人亲如兄弟,彼此照顾与尊重,时时有着春天般的温暖。
父亲在我们学生时代,再到工作之后,直到我将近退休,每年都会多次的回忆他们那段难忘的工作与生活经历。父亲总是说,老郝是个好人,会关心人,帮助人,能化解你的工作压力,减少你的生活烦恼。大气,舍得,热心,好人,是许多次回忆使用的频词。父亲教导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向老郝学习。父亲越到老年越加念念不忘那段美好岁月,越发感慨那段温暖时光,越来越想能够有机会见一见心中的老郝。
十多年前他就在我面前念叨,老郝现在不知道在哪。分手几十年来,未有过书信或电话联系。越是不曾联系,越是经常深深的思念。我想,他如果没有刻骨铭心的感受,就不会有那么深切的怀旧。我在教育系统工作,打听过曹甸镇的熟人,年轻人不知道,岁数大的称此人早已退休,可能随他的儿子在淮安生活。这是仅有的线索,打听,关注,从此没有停下。
后来一次偶然,在手机公众号宝应文学类“读书会”里,我阅读到编辑推荐的郝宇铭的作品,眼睛顿时一亮,郝宇铭!父亲好像说是“郝玉铭”。我阅读了相关链接,发现他的文章里有许多重要信息。老家曹甸。童年曾在泾河灶户村见过新四军队伍。去年春节在上海二儿子家过春节乘坐高铁回宝应,感叹时代变迁。参加淮安的文化活动。信息叠加让我相信此人十有八九是也。再看他的图片形象,一位和颜悦色的老人,热爱生活,文笔不凡,善于回忆过去峥嵘岁月,乐于表达对新时代的赞美。肯定是,我已确信。
没有电话,难以联系。又一次机会来了。本小区一位邻居跟我成为朋友后,我们经常交流,他是曹甸人,我谈及寻找一事,他很热心,帮助联系,不几日终于寻得郝老电话。
我迫不及待,试打这个电话,两次都没接。我考虑一个耄耋老人是不是不常用电话,抑或陌生电话怕接。第三次我又打过去,终于接听。我激动不已,询问老前辈年轻时候,是不是在望直港镇工作过,开展过扫盲工作?记不记得在一起的一个同事?问答叙旧,对号对版。老人也是喜出望外,非常感慨。老人竟然告诉我他正常使用微信,主动要我加他。一次又一次我问候他健康,感谢他在乎与我父亲的旧情。渐渐得知他退休后定居在淮安,积极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在他79岁时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80岁时开始学习使用电脑,他喜爱写作,每次在键盘上使用汉拼打出他的每一篇文章。活到老,学到老,常用脑,心情好,或许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不得不让晚辈敬佩。
隔了一段时间,老人主动发来微信,邀请我们去淮安作客。我把消息告诉老父亲,他很感动。我们确定一个平常的日子,5月15日(农历四月十八日),二弟开车,我带着妻子女儿陪同老人去见另一位老人。走高速,奔苏北,个把小时,由导航按地址,到了目的地。只见郝老在住处前等候着我们。家父见到他的良师益友,精神矍铄,见到他弟兄般的老哥哥,依然温和,俩老久久对视,便又相拥而泣,流下激动的泪水,哽咽问候,爱不释手,情深意切。
郝老伯拉拉这里,摸摸那里,奥!想起来了,送点什么东西给老兄弟呢?拿出来几本书,回家看看玩吧!一本是自己写的书,《漫谈南北分界线》,还有在市政协文史委忙十几年,编辑许多文史资料,《清江浦轶事》,还有写自己表兄的《院士陈鉴远故乡情》,还有几本刊物,有空看看玩吧!
我们完成了老父亲的心愿,应父亲所想,偿父亲所愿,郝老伯称赞我们是一趟难得的“大孝之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今天是郝老90岁生日。他们家虽在“五一”假期,已经提前团聚共庆过老人的寿辰,但我们恰逢真正吉日,如此巧合,真是天时人和。幸好我带去两份书法条幅,一份“ 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算作祝福的薄礼;另一份“ 青春年华犹眼前,温暖情谊铭心上。”也作为俩老深厚友谊永存的生动写照。
傍晚,郝宇铭老人家在家里几经手续,收下了一篮鲜花,奥!是宝应人从车上寄来的,表示热情满腔、清纯无比的生日情怀。
一个人让人记着一辈子,这个人是何等的大德;一个人记着别人一辈子,这个人是多深的感情。俩老的故事,如一坛老酒,“ 窖藏六十年,开坛百里香。” 这浓浓的香气也将浸润我们晚辈,去做一个个好人。
作者:郭仁光,男,1965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中文专业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扬州市书法协会会员,爱好文学、书法。
郭仁荣,51岁,工人,自由职业者。
郭振华,85岁,退休者。
莘会计,女,60岁,工厂会计。
郭经理,女,约35岁,单位经理。
郝宇铭简介:郝宇铭 90岁,79岁为中共党员,中华诗词学会老会员,原为宝应县曹甸镇中学1996年退休教师,退休后为淮安市清江浦区府前诗社顾问,淮安市建成“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的最先建议者,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政协文史委期刊《淮安历史与文化》编辑十二年,被聘为编辑参与40多部文史书籍的编撰工作,原清河区区志办公室编辑十年73岁到85岁。著名诗人丁芒弟子,参加山东冠州、陕西麟游、江苏金湖、泗阳全国丁芒诗词研讨会等,诗作、论文均收入大会文集,诗文见诸报刊,多获大奖。连获两届江苏省诗词协会、毛诗研究会的毛诗理论竞赛优秀奖。2022年获评“江苏省书香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