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已讲完
友情仍继续
刘君义涛,我之挚友也。我与刘君邂逅是在当年的一届“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然后慢慢地结为好友,无论是我退休前与刘君公司业务来往不断时,还是后来我退出江湖、休闲在家之际,刘君与我一直保持着深厚友情,因为刘君此人义盖云天也。今日偶尔打开一个U盘,发现了这一篇旧文,又回忆起当年与刘君相处时的种种趣事,于是决定将此文分三次发表,与读者诸君共享。
这是(下)篇。谢谢诸位的赏读。
苏北大老板刘义涛先生小传(节选)
(下篇)
文/龚如仲(Ralph)
凭着平日里的广结善缘,他打电话给远在广东的一位好友拿到了300万元借款,但注册公司必须要具备500万元的资本。于是刘先生从当地的信用社求得贷款。这说明:刘先生有着绝非等闲的本领和极好的人脉。就这样,刘先生带领大家一边干,一边摸索做外贸的经验。一年的代理辛劳给刘先生和他的公司带来了第一桶金!
接着,刘先生又办起了另一家工厂,专门生产以自然纤维为原料的地毯制品。为了拿到订单、发展业务,公司刚一成立,刘先生就来到广州交易会。在会上,他碰到了一个外商。外商拿出几块地毯样品问他能不能按样品供货?尽管刘先生当时根本就不懂如何生产这类地毯,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接下订单。
为了弄懂如何才能生产出符合出口标准的地毯,刘先生通过朋友搭桥,亲自去广东和浙江向几家专业厂家学习。学习完毕回到淮安后,刘先生仅凭两台缝纫机、几个女劳工,愣是在一个办公大楼的地下车库里大干起来。当年的官场奢华已成过眼烟云,眼下是事事亲力亲为、件件劳累不堪的苦力活。有时候因加班加点无法回家,干完活儿的刘先生干脆用几张旧报纸往地上一铺当床单,拿两块地毯往身上一盖当被子,和衣倒地、去梦周公。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先生用他的勤奋终于按时完成了订单。这四个集装箱的地毯活儿给刘先生和工厂带来了20万元人民币的利润。首战告捷后,外商又给他提供了几个大订单。事业上的小成让人们不再称呼他为刘厂长了,而改口尊称他为刘总。
(四)成功篇:携外力,铸就辉煌
在闯荡江湖过程中,刘总能够抓住机遇,审时度势地利用外资发展自己。您若想听一听这段故事,就从我在广州交易会上与他的邂逅说起。
2004年秋,我去广州交易会想寻求一些地毯新品种,因为我当时是美国一家位于美国亚特兰大市地毯公司驻中国的首席代表,我负责这家美国公司在中国的一切业务。由于公司一直以进口羊毛地毯为主,而当时的美国市场对这类全羊毛手工制作的较高档的地毯需求量急剧减少,所以我要找到一种成本较低、又会被美国市场认可的替代型产品,于是我偶然来到了刘总在广交会的摊位。
看了他的地毯样品,我被一种叫剑麻地毯的品种吸引了。无论从款式还是价格,刘总的剑麻地毯都有优势。于是我决定与这位来自江苏的老板发展业务。我当即选了几款我认为适销美国的地毯小样,然后用快递把样品发往美国公司总部。不久美国公司总部回馈来信息,认为产品款式极佳,价格也可接受。于是我公司和刘总就正式开始做生意。由于双方诚意配合,刘总与我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大,到后来,刘总和我还成了好友。
为进一步开拓美国市场,在我的建议及牵针引线下,美国公司总部同意与刘总在中国合资经营。于是我代表的美国公司在2005年拿出数十万美元与刘总成立了合资公司。这一举措对刘总后来业务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他受惠于国家对中外合资公司的特种待遇,再加上外资进入后给予公司今非昔比的不同身价,这一切都大大提高了刘总的知名度,也为刘总公司业务的规模性、全球性发展开辟了道路。果不其然,几年后刘总的公司成了中国地毯界的执牛耳者,其成品畅销世界各地,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刘先生也成了淮安市的商会会长,无限风光的早已是淮安城里的商界名流,一位腰缠万贯的大款了。
不少与刘总打交道的同行恐怕都会认为刘总仅仅是一位在商言商的成功的农村企业家。然而,依我所见,除了事业上的成功外,刘总是一位重情义的男子汉。举个例子来说,当年我介绍给刘总并和他合资办厂那家美国亚特兰大的公司(我曾经的总公司)后来经营不善而资金短缺,该公司老板竟然无理地要求刘总把他曾经投入的数十万美元一文不少地退回给他。这种做法在国际贸易界是前所未闻、毫无道理的,因为双方投入的外汇早已用在了前期的引进设备、采购原料上。然而,慷慨大度的刘总却痛快地答应了外商。最后刘总用“产品抵现金”的办法把该商投入的资金完整地还给了美国公司。当我问起刘总“为何要如此做?”时,这位性情豪爽的中年汉子只谈谈地说了一句:“没有这个外商与我的合资办厂,就没有我今天事业上的大发展,人是要感恩的。”听听,这就是刘义涛先生,一个官场上失意而商场上得意的下山猛虎,同时也是一个在生意上敢负责、重情义、大胸怀、有担当的侠商。
注:本文节选自鄙人之拙著《东西南北中国人----细谈如何在大陆做生意》,这一本书于2014年由采薇出版社出版、发行,原文很长,这是节选本,与读者诸君共享。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