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夏商周》
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阶段:华夏文明的各源流开始汇聚,最早的王朝诞生并定鼎中原,历史文明和华夏传统的基本特征日渐成熟。从此,残酷的奴隶制度应运而生,青铜礼器、龟甲文字、黑陶制品,也屡见于出土文物行列。
夏朝的建立者大禹
夏商周(夏)
(1)中国第一个王朝_夏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存在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历十四世、十七王,共约近500年时间。它统治的中心区域在现在的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一带。
夏朝的建立者大禹,是治水安民的历史英雄人物。传说他因为成功治理了常年泛滥成灾的黄河而得到部族人民的拥护,并最终建立了夏朝。夏代的建立,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中国从此进入奴隶制社会。
创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的大禹王,可是,大禹渐渐地老了。大禹死后,众人推举皋陶接任首领。但不久皋陶也病死了,于是大家又推举当年治水有功的伯益。伯益效法当年大禹让贤的办法,假意让位给禹的儿子启。殊料启一点都没有客气,堂而皇之登上王位。伯益很是生气,于是率兵前来攻打启,结果被启轻而易举击败。
大禹的儿子夏王~启 启的继位,破坏了“禅让”制,引起其他部落首领反对,但最终都被启一个一个地镇压下去。通过部落战争,启不但保住了王位,而且巩固了他的统治。王国扩大,各地部落首领纷纷臣服,启成了名副其实的君王。部落联盟时期的推举制度,被启彻底废除,取而代之的则是王族世袭罔替。
启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委派自己的亲信到九个州去担当“牧”的重任。启建立了自己的军队,设置了管理王国的各种机构,并且开始征收赋税。在启王朝时,青铜工艺非常发达。据《春秋左氏传》说,夏朝初年,夏王启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夏王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据说,这九只早已遗失的大鼎,比后来商王祭其母所制造的、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司母戊方鼎铸造更精美。在考古上迄今为止,还于河南伊河与洛河交汇处二里头,发掘出的古迹证明,它是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
司母戊方鼎
夏朝末年,王室政治混乱,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特别是最后一位国王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他整天与自己喜欢的妃子妹喜饮酒作乐,置百姓的困苦于不顾,大臣谁向他提出谏言,他就杀掉谁。因此,诸侯国纷纷背叛。这时候,诸侯国之一的商,乘机伐桀,并最终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由夏启开创的父死子继的世袭制王朝,历史上称为夏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时代。不过,从司马迁开始,史学家们大多将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共十四世、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
(2)商族的兴起 商人的祖先叫契。传说契的母亲简狄洗澡,忽然发现燕子下了个蛋,吃了以后便怀孕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黄河下游是一个洪水经常为患的地区,大禹治水时,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赐姓子氏。夏朝建立后不久,商族就臣服于夏,成了夏的一个属国。商族是一个善于放牧的民族,早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部落的畜牧业发展很快,据说商有先公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就是驯养牛马,作为运输工具的意思。商族在早期经常迁徙居地,所以从契到汤,经过了十四代,八次迁徙,到成汤时才居于亳(今山东曹县南)。当时部落已经很强盛。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有很大进展,经济力量逐步超过了夏朝,已经由夏的属国演变为足以与之抗衡的对手。
(3)夏桀没落 夏朝末年,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国王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夏朝开始走下坡路。到夏桀即位,他更暴虐无道,荒淫无耻,“赋敛无度,万民甚苦”。他宠爱有施氏之女妹喜,为她营建倾宫瑶台。妹喜锺意听裂帛之声,他就叫人找来许多丝布,供妹喜撕裂以求其一畅。夏桀手下有个叫关龙逢的臣子,听到老百性的愤怒声音,觉得大势不妙,便对桀进行劝告,要他节省用度,不然就会亡国。夏桀不但不听,反而把关龙逢杀了。夏桀以为他的统治永远不会灭亡。他说:“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老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当时民众咒骂道「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尚书.汤誓》),意思是说你这个日头何时才沦亡啊,我们情愿同归于尽。
商汤灭夏 夏王朝传至桀时,已经众叛亲离,气息奄奄;而商汤则如日中天,蒸蒸日上。他表面上对桀服从,暗地里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当商汤看到夏桀已经即将腐败灭亡时,便采取积极措施,准备消灭夏,取而代之。他首先任用了伊尹和仲虺(huǐ)为左右相,提拔重用了出身地位低下而有才干的人。他先后出兵攻灭了葛、韦、顾、昆吾等夏朝属国,商汤越战越强,“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夏桀陷于孤立的境地。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汤决定趁机大举进攻,他借上天的旨意来动员将士,亲自与大家誓师,所以夏桀的军队很快被打败,桀也遭到了流放。于是,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
荒淫无耻的夏桀
《夏商周》(商)
(4)盘庚迁都 商朝初建时,最早的国都在亳。此后三百年当中,由于水患和王族内部争斗,以致都城被淹,民不聊生,造成商朝建国后屡次迁都。从商汤开始历经二十个君主更替,王位传至盘庚,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局面,决心再迁一次都。
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不愿迁都,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他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而是耐心细致地劝说,最终挫败反对势力,带着平民百姓渡过黄河,将国都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他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最终使商朝由衰落转为复兴。自此以后直到商朝灭亡,共历经八代十二王,统治长达二百五十三年。商人迁都于殷,此后人又称商为殷商。周灭商后,曾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此。后武庚被杀,殷民迁走,这里遂沦为废墟,被后世称为殷墟。
(5)商王武丁拜相 商王武丁觉得要复兴商朝,必须做个像商汤那样的明君,还要找一个像伊尹那样的好帮手。听说有个叫傅说的奴隶具有非凡的能力,武丁很想任用他,但由于傅说的身份是奴隶,奴隶是不能辅佐治理国家的。于是,武丁想出一个办法,他假意梦中得到先王的授意,说有一个叫傅说的人能辅佐我治理好国家,便派人去寻找。他手下的人只好根据武丁说出的姓名和身材相貌,派出大批的人去寻找。这时候,傅说因为触犯了奴隶主,正被绳子拴着,由监工押着做苦工。寻找傅说的人跑来一看,觉得他的身材相貌和武丁说的差不多,就立即请傅说上车,前呼后拥地直奔殷城,把他送进王宫。武丁赶快叫傅说脱掉囚衣,当众宣布解除他的奴隶身份,让他辅佐治理国家。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自从武丁拜傅说为相以后,他言听计从。仅仅三年工夫,傅说辅佐武丁把商朝治理得秩序井然,面貌一新。此时商王武丁国力空前强大,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征讨的战争规模都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使商王国人口骤然增加。
(6)青铜器时代 自夏朝晚期中国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商朝早、中期(约公元前17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中国青铜器工艺发展趋于成熟。酒器、礼器、兵器种类增多。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的出现,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甗这样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以致商代晚期、西周早期的青铜艺术达到了辉煌灿烂的阶段。
商代的统治者们把国家的兴衰,都看成是上帝的福佑、祖先的功德。为了祈求上帝鬼神长期的赐福,除了天天不断地祭祀外,对祖先中曾有功德的还要加以特别隆重的祭祀,以表示对某个祖先的崇德报功。武丁对于上甲微这位先公,就经常举行隆重的祭祀。在他遗留下来的甲骨卜辞中,祭祀上甲微的特别多,不管是祭先公,或是先公先王的合祭,都是从上甲微开始的。
(7)女帅妇好 妇好是商王武丁多位妻子中的一位,是祖庚、祖甲的母辈。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女英雄。妇好臂力过人,她所用的一件兵器重达九公斤,足见她的身体强壮。而该兵器为大斧,更可见她的骁勇。
她曾多次主持各种祭祀和占卜活动,利用神权为商王朝统治服务。妇好的聪明才干体现在多方面,尤其是军事指挥上。距商朝都城正北一千多里外,是强悍的土方部族。多年来他们常常任意侵入商朝边境的田猎区,掠虏财物。武丁即位,命妇好率兵出战,不久就打退了入侵之敌。从此土方再也不敢入侵,势力逐渐衰落下来。同样,夷国也不敢再侵犯商境了。妇好每次出征,都带有成千上万的人马,在当时来说可谓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她不仅自己握有重兵,有时还指挥其他军事将领征战。武丁对她十分关心,时常占卜她的起居、健康、生育等方面的情况。妇好死后,在历代商王心目中仍享有崇高的地位。武丁死后,他的后人没有把妇好作为依附于武丁的妻子、将其尸体移入大墓与武丁合葬,而是单独保留了妇好自己的墓穴。祭祀祖先时也单独为妇好举行祭祀。妇好是中国历史上、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女军事统帅,是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
(8)商代妇好墓遗存 一九七六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妇好”墓,使这位湮灭三千多年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重见天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应该给予这位古代的杰出妇女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妇好死后,武丁十分悲痛,每有军事行动,常通过祭祀祈祷妇好在天之灵助战,这也反映出妇好生前的名字,确足以威慑敌人。妇好死后,有独葬的巨大墓穴,而且享受独祭的隆礼,这在商朝也是少见的。
妇好并不姓妇,她的父姓是一个亚形中画兕形的标志,当她嫁给武丁成为王妻之后,武丁给了她相当丰厚的封土和士民,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尊称为“妇好”,或者“后妇好”。妇好的庙号为“辛”,商王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妣辛”,“后母辛”。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七日,一位女考古学家主持了商王后、大将妇好墓的发掘。墓中出土了4面铜镜,还有4件铜钺以及130件青铜兵器。除了以一对司母辛大方鼎为首的200余件青铜礼器,还有十五种共156件酒器、以及来自新疆等地的玉器佩饰755件、来自海南甚至更远处的海贝7000多枚、各色宝石制品47件。以及各种陶器石器海螺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为妇好殉葬的16名殉人、6条殉狗。残酷的殉人制度是商朝首创,它是将奴隶杀死后,同葬于王者墓中,以供其死后使役。
如此丰厚的陪葬品,不仅体现了武丁对妻子的敬爱之情,更体现了妇好生前丰富多彩的生活。她不但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也是一位尊贵的贵妇人,她爱美而且擅长于修饰,更是一位拥有独立经济能力的贵族领主,拥有庞大的奴隶群。
(9)商朝最后一帝 殷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国君。殷帝辛名受,人称殷纣王。为帝乙少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是商朝第三十代君主,也是商朝的亡国之君。纣王除了天资聪颖、领悟力奇高之外,也是少见的大力士。
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接连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带。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毛泽东在评价帝辛时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敢于革除先王旧弊,不再屠杀奴隶和俘虏,而是让他们参加生产劳动,补充兵源,参军作战。他蔑视陈规陋俗,不祭祀鬼神。他选贤任能,唯才是用。择后选妃,不分出身贵贱,立奴隶之女妲己为后,宠幸倍之,唯言是从(也就是后来《封神演义》上描写的冀州侯苏护之女)。 帝辛在位后期,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肉林,筑豪华宫殿,大肆挥霍,历史上的殷纣王是个公认的骄奢淫逸的暴君。他宠幸妲己,夜夜笙歌,荒废朝政;他残暴无情,擅杀大臣,用“炮烙”极刑。因而搞得天怒人怨,诸侯造反。牧野一战,全军溃败。殷纣王最后众叛亲离,只落得个在摘星楼自焚身亡的下场。
(10) 忠臣比干 比干,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生于公元前1092年,卒于公元前1029年,终年63岁。为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一生忠君爱国。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之重辅佐帝辛。比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史记·殷本记》载: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民间流传版本说,纣王要看比干之心是不是有七窍?比干怒视纣王,自己将心摘下,扔于地上,走出王宫,来到民间,广散财宝。他虽然没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进给他的灵丹妙药,并不曾死去。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私,办事公道,所以深受人们爱戴、称赞,于是人们就把他作为财神供奉了起来。
(11)周文王与姜尚 商朝最后一个国君殷纣王和夏桀一样,他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没完没了地建造宫殿,还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建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鹿台”,用来储藏搜刮来的金银珍宝,以及供他与美女妲己享乐。纣王还用各种酷刑镇压人民以及残害反对他的暴政的文武大臣。与此同时,在西部边陲有一个古老的部落——周,正一天天兴盛起来。
夏朝末年,为避免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人迁移到岐山下的平原上定居下来。周部落首领周文王(姬昌)是个爱民、勤勉、能干的好首领。他虚心接受一些有才能的人,因此,很多有本事的人都聚拢在他的周围。他为了讨伐昏庸残暴的纣王,四处物色有军事指挥才能的人。
有一天,周文王坐车带着儿子姬发和士兵到渭水北岸打猎。在渭水边,他看见一个老头坐在河岸边钓鱼。他的大队人马过去,那个老头居然没看见,不理不睬,安安静静还在钓他的鱼。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香味的饵料,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姜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文王觉得奇怪,下车和那个老头聊起来。经过一番谈话,了解到这老人姓姜名尚,名子牙,是远古时代炎帝的后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宰过牛,在黄河边上的孟津卖过酒。他不会做买卖,亏了本,所以到渭水边上来钓鱼了。其实姜尚是在等待贤明的君主来寻访他,他是一个精通战术兵法的、有见识的能人。文王非常高兴,说:“我祖父在世时曾经对我说过,将来会有个了不起的能人帮助你把周族兴盛起来,您正是这样的人。”文王很有礼貌的恳请姜尚同他一起回宫,老人家应允了。
姜太公果然是栋梁之才,他做了周文王的国相,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对内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部族,开拓疆土,削弱商朝的力量。周文王在姜尚的辅佐下,先后打败了大戎、密须得部族,征服了嗜、阁等小国,并且吞并了从属于商朝的崇国,在崇国的地盘上营建了一个丰城,把都城从岐山南边的周原迁到了丰城。到周文王晚年的时候,周的疆土大大扩充,西边收复了周祖的老家,现在陕西、甘肃一带地方,东北进展到现在山西的黎城附近,东边到达现在河南沁阳一带,逼近了殷纣王的都城朝歌,南边把势力扩充到了长江、汉水、汝水流域。据说周文王已经控制了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为灭商奠定了可靠了基础。
(12)武王伐纣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伐纣的既定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他先是拜姜太公为师,继续整顿内政;继而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周文王死后,周武王继承父亲文王遗志,重用姜尚等人,利用商朝军队主力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之时,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300乘,虎贲(卫军)3000人,士卒4.5万人,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
(13)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率大军伐纣,向朝歌进发。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máo)等部族会合,这时,联军总数达4.5万人。于2月26日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辉县西北)折而东行。27日清晨,周武王与诸侯会盟,历数商纣罪行,庄严誓师,讨伐商纣。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因此时商军主力远在东南地区,无法即时征调,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据《史记》记载,纣王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但都是一些乌合之众。而周军士气正旺,几乎是以一当十。姜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商军迅速崩溃。纣王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
夏商周(周)
周武王赶到鹿台时,用“轻吕”击刺纣王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据《逸周书·世俘》记载: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获全胜,击毙商军十八万人,生俘三十三万人,捕猎虎、熊、犀牛、鹿等动物一万多头,并掠取了大量的珠宝财物,仅佩玉就达到十八万块。周武王灭了商朝,把国都从丰搬到镐京,建立了周王朝,历史上称为西周。
(14)伯夷、叔齐的故事 商朝时,有个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国君有两个儿子,名称分别叫伯夷和叔齐。国君在世时特别喜欢小儿子,立叔齐为王位继承人。在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
出走的路上,兄弟俩又遇到一起,于是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后来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二人长途跋涉,来到周都岐山。此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武王听说有贤人到来,便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与他们立书盟誓,答应给他们兄弟第二等级的俸禄和与此相应的职位。他们相视而笑,说:“奇怪,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呀!”加之后来他们看到周武王依仗兵力,壮大威势,用宰杀牲畜、血涂盟书的办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处宣扬自己的德行来取悦于民众,用征伐杀戮来求利,他们认为这是用推行错误的行为,来取代商纣的残暴统治。他们二人对投奔西周感到很失望。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亲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做仁吗?”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以山上的野菜为食。周武王派人请他们下山,并答应以天下相让,他们仍然拒绝仕周。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了一首歌,歌辞大意是:“登上那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西周用残暴代替残暴啊,还不知错在自己。神农、舜、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哎呀,我们快死去了,商朝的命运已经衰息。”就这样,他们兄弟二人活活饿死在首阳山中。
(15)周公辅政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得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当时只有十三岁。鉴于刚刚建立起来的周王朝政局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执掌权力,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另一个辅佐成王的是成王的叔叔周召公,他是武王的弟弟,受封于燕,掌管陕西西部地方。
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连周召公听到谣言也怀疑起来。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披肝沥胆地谈了一番话,告诉召公,他决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了,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商纣王儿子武庚叛乱后,他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平定叛乱。
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订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16)昭王伐楚 周成王在周公旦的辅佐下,伐东夷,制礼乐,营洛邑,使周王朝从武王驾崩后的幼主即位、天下未宁的局势中稳定下来。成王、康王时期,东都洛邑建成。康王继成王之志,在位期间,无论内政外交都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人民没有触犯法律的,刑具闲置了四十余年,天下安宁,史称“成康之治”。
楚国是西周侯位统治下的“南国”。楚的先人鬻(yù)熊是文王的臣子,鬻熊早卒,有子熊丽。熊丽孙熊绎在成王之时,因功封于楚,爵位为子爵,被人称为楚子。因其属蛮荒之地,势孤力单,从一开始就受到周天子的歧视。甚至连诸侯盟会都没有资格参加。周王室对齐、晋等诸侯均有封赏,而对楚国则无。如此五百余年,楚人对此愤愤不平。后来王位传至熊渠时,值周室衰弱,诸侯不朝。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自称楚王。但其王位是由楚人自封的,其余诸国并不承认。因此,周楚关系也开始紧张起来。
昭王即位后,欲继成康之治,对外攻伐。他先后三次南征,但都没有成功。昭王十六年,他南巡领军渡过汉水,深入荆楚一带,遭遇猛兽“大兕”(类似犀牛样的野生动物),伐楚无功而返,仅获得一些南方的金属资源。昭王十九年,昭王再次率军攻楚,渡汉水时,又遇恶劣天气,阴风骤起,将士惊恐,丧失斗志,被楚军伏击战败。 昭王二十四年,周军第三次攻楚,全军覆没。周昭王及其部众皆溺水而亡。周昭王攻楚败亡是我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周王朝由盛而衰,楚国日益强大,遂走上与周王室分庭抗礼的道路。
(17)穆王西游会西王母 昭王南巡不返,卒于江上,周人讳而不报于诸侯,立昭王子满,是为穆王,也称缪王。穆王即位时,年已五十。穆王即位之初,振作发奋,闵文武之道缺,用贤臣,复先王之治,周朝逐渐自昭王的兵败阴影中恢复了过来。当天下安定之后,穆王好巡幸喜功的特点也显露了出来。《史记》对此颇有非议,称穆王征犬戎的结果是“自是荒服者不至”,又称穆王作“刑辟”,重用刑法以慑诸侯百姓,而《列子》也称“穆王不恤国是,不乐臣妾,肆意远游。”但是也可以理解为四方巡幸是为了政治目的镇慑安抚诸侯,征伐徐戎是为了争夺生存空间。
穆王在中国道家神话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以帝王之身修仙得成者除黄帝之外,唯有穆王。方士丹家编造出穆王访仙的故事无疑是为了坚固后世帝王炼丹修仙之心,为帝王们竖立一个可见的目标,穆王以帝王身份修仙成功,同为帝王自然也可修得仙体。关于穆王会西王母的传说是记载于汲冢书(西晋人盗战国古墓所得)的《穆天子传》以及《列子》里。据说穆王率数万士兵西游,造父(赵人的祖先)在桃林得到了盗骊、骅骝、绿耳等八骏良驹献给穆王,穆王以这些良驹为乘,过瀚海,蹈流沙,一直向西,会见了西王母,与西王母饮宴于瑶池,西王母歌天子谣,穆王以歌和之。最后西王母还至镐京与穆王携手仙去。
(18)国人暴动 周厉王继位后,对人民的压迫不断加重。他宠信一个名叫荣夷公的大臣,实行“专利”,霸占了一切湖泊、河流,不准人民利用这些天然资源谋生。周厉王下令不准人民议论朝政,否则格杀勿论。人们走在路上也不敢交头接耳,只能交换一个眼色,就匆匆离开,这就是“道路以目”这条成语的由来。厉王的种种暴行,引起周都镐京的“国人”不满。公元前841年,国人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他们打进王宫,没有搜到厉王。闻听太子躲进召公家,要召公家人献出太子,这家人没办法只好拿自己的儿子顶替,把太子保护下来。周厉王逃到彘(zhì)地后不久死去。大臣们拥立太子姬静继位,是为周宣王。尽管宣王开明,得到诸侯支持,但是经过这场暴动,周朝已经外强中干,兴盛不起来了。
(19)烽火戏诸侯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儿子姬宫涅继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昏庸无道,到处寻找美女。大夫越叔带劝他多理朝政。周幽王恼羞成怒,革去了越叔带的官职,把他撵出去了。这引起了大臣褒响的不满。褒响来劝阻周幽王,被周幽王一怒之下关进监狱三年。褒响的儿子将美女褒姒献给周幽王,周幽王才释放褒响。周幽王一见褒姒,喜欢得不得了。但褒姒却老是皱着眉头,从来没有笑过。周幽王想尽一切办法引她发笑,都无济于事。这时有一个大臣虢石父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西戎侵犯我们的京城,在翻山一带建造了许多烽火台,是防备敌人一旦打进来,放火传令诸侯出兵相救用的。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早就没用了,不如把烽火点着,叫诸侯们上个当,娘娘见了这些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也许就会发笑的。” 周幽王眯着眼睛,点头拍手称好。
那天晚上,周幽王带着褒姒登上城楼,命将一连二十多座烽火台的烽火都点燃起来。半夜里突然火光冲天,邻近诸侯看见烽火,以为外敌入侵,火速带兵前来保卫京城。一时间,人喊马叫,场面十分壮观。褒姒瞧见这么多兵马像蚂蚁一样忙来忙去,于是开心地笑了。周幽王非常高兴,重重赏赐了虢石父。那些带兵勤王的诸侯听说大王又去了细山,急忙赶到细山。一路上只听见奏乐和唱歌的声音,连一个敌人也没瞧见,根本不像打仗的样子,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周幽王叫人传话对他们说:“没有敌人来,你们回去吧!”诸侯们这才知道上了当,心中愤愤不平,各自带兵回去了。 隔了没多久,西戎兵犯周朝,真的打到京城来了,周幽王让把烽火赶紧点燃起来。诸侯们怕再上了当,全都不理睬,烽火点着了,却没有一个救兵前来。京城里的兵马不多,都被敌人包围乱箭射杀。周幽王和虢石父也都被西戎兵杀死,褒姒被掳走。西周300年历史宣告结束。这就是“褒姒一笑失天下”典故的真相。
古人总结这一历史教训时认为,“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诗经·小雅》)。并发出女色祸害之大,足以亡国的哀叹!人们还把“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搬上舞台,警示后来者引以为戒。
认真分析这一历史事件不难看出,西周从强盛到灭亡,与褒姒之笑无直接因果关系,有其自身的历史轨迹。正如史学大师郭沫若所说:“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发展,终于导致了宗周的灭亡”。
周幽王死后,诸侯及大臣共同拥立被废的太子直臼为天子,即周平王。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阳,周朝名存实亡。历史上将周朝迁都前称为“西周”;而将其后称为“东周”。(连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