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英
春回大地,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树枝发新芽,喜鹊叫喳喳,在这寒冷伴着暖意的时节,大地已渐渐从融雪中钻出。
迈开春的脚步,农户们开始备耕。此时,家家户户忙碌着种小园,园子里的土刚刚化开20厘米左右,正好栽大蒜。
以前每次回老家不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天,就是在烈日炎炎夏季,这次在水稻田打浆正忙季,偶尔有时间回趟老家,正赶上姐姐栽大蒜,我就跟着忙碌起来。先挑蒜栽子、扒蒜瓣,这样能确保出苗率。姐姐边挑边说这大蒜栽子不知啥原因,越大瓣的越坏,有的还没有须子,还有癍点,我说这不挺好的吗?他说没有须子,看着挺好的,没须子的栽上也不会出。姐姐也找不出啥原因,我说大酱色可能是冻了,没须子的,可能是起晚了,由此,我们姐俩想起了父亲在世时的大蒜园子。
父亲是位勤劳能干的庄稼人,在生产队大集体时,播种,铲地、割小麦等,样样都是行家,勤劳能干,爱集体,勤俭持家,人们都称赞我的老父亲是过日子的能手。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父亲在种地的同时,在离家门口不远的大草甸子上开了二亩地,种大蒜,四周外圈挖壕防涝。因为挨着村里最大的河泡,还有个桥,每年出了正二月,进三月就开始忙碌。这时,父亲留的蒜栽子,不管是大头、小头的,扒开都是白硬的蒜瓣,每到栽大蒜的季节,父亲的大蒜园子可就热闹了,孩子们会栽蒜的都挎着小筐,蹦蹦跳跳唱着歌,就像参加大型活动似的呵呵,你一垅他一垅地比赛栽着。父亲先是把秋天攒的农家肥用土篮子一垄一垄地撒上,栽完之后,父亲再用背地镐把垄背上。如果雨水和气温适和,大蒜长势就非常喜人。
种大蒜得经过五个步骤:栽种、除草、拔蒜苔、凉头,采收。到拔蒜苔时,正是热天,还得是在中午的时间拔,因为这时蒜干不脆,拔得还长,尖深绿色底下部分淡绿色。父亲和母亲白天拔,晚上利用休息时间用线绳或草把蒜苔捆成小捆,那时的蒜苔是真鲜嫩呐,口感也好,白天再拉去乡镇卖,有时没有啥车,就挑着去卖,来回大约是二十四五里路,那是真不容易呀。
拔完蒜苔到了收大蒜之前还得凉头,就是把覆盖在大蒜头上的土扒下来,让大蒜头露出来。父亲和母亲坐在地垄沟里,一出把俩垄,一头一头地扒土,被他们坐过的土都板硬了,那么多的大蒜,也不能直着腰去扒土,天还热,吃根冰棍的时间都没有,赶上头伏之前,雨水大壕沟里有水,还得再叠成楞,用水桶一桶一桶往出舀水,那时也没有汽油机,那真是苦啊!
起大蒜的时候接近头伏天气,更是炎热,虽然时间紧迫,父母也舍不得雇人。这时,哥哥、嫂子、姐姐、姐夫、弟弟、弟媳,还有小孩子们都来帮忙起大蒜。起完后,大家都帮着编珍珠串串,蛮是好看的,然后再搭进凉棚。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进院来家串门都首先捏一下大蒜,说大蒜储存得真好。到了深秋,父亲把大蒜卖一部分,留一小部分作蒜栽子,来年开春,大家都来买父亲的蒜栽子。
种植大蒜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还有不少其他好处呢。比如头疼脑热、感冒咳嗽之类的,父亲从来没有得过,这可能是有人认为大蒜是地里长出来的青霉素的原因。记得小时候父亲做面条,就喜欢用大蒜泥做卤子,还有蒜薹、鸡蛋卤。
父亲不但大蒜种得好,小园子种得也好。每年都要把发酵好的农家肥挑到园子里,洒在韭菜地上,韭菜爱长。冰雪融化不久,韭菜绿哇哇地出来了,左邻右舍首先能吃到我家的第一刀韭菜。
此时此刻,又想起了父亲园子里的五棵大李子树,李子红时候是粉红色,粉里透着红,和别人家的李子不一样,李子熟了,除了家人亲戚吃的,其余的拿到村屯里换点小米,既让大家吃到了我家的李子,还增加了家里的收入,买点油盐酱醋。
后来父亲年纪大了,弟弟栽上了一片小树,我们兄弟姐妹都到建三江去种地了,就远离了老家。前几年,我回老屯子一次,看到老房子已经变成平地,原来蒜园子的小树,已经长高高的了。邻居弟弟说,李子树又栽的一茬小树,李子结得也很厚,到李子红了,回来吃!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那些长辈的亲人们,还有搬去远方的亲人们,想起那时候的幸福生活,虽然不那么富裕,但幸福快乐。
转眼40多年过去了,看着眼前的景象,我仿佛又看见了父亲在大蒜园子里干活的场景,多希望大蒜园子还在,那些老李子树还在,生活啊,只能回味……
作者简介:
刘英,农民,一辈子在寒地黑土上默默耕耘,爱好广泛,乐于学习,经常沉浸在读书,朗诵及唱歌中,更喜欢动笔书写散文,学写诗歌等,作品散见于平台和纸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