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 蟹 子
作者:赵庆熙
蟹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对徐圩盐场宣七圩来说是太普遍了,品种也很多,我的家乡就是黄海边的埒子河畔,这里有梭子蟹、色杂蟹、泥丘蟹、黄眼蟹。这里说的黄眼蟹,因它眼睛外圈呈黄色,故此人们称之为黄眼蟹。梭子蟹和色杂蟹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因为连云港乃至全国沿海城市的农贸市场经常有的卖,不少酒店的餐桌上也时常会出现。而黄眼蟹不少人还不太熟悉,只因为它个头太小,蟹壳只有两三公分宽、四五公分长,它的两只大眼是呈淡黄色,所以人们习惯称它为黄眼蟹。
别看黄眼蟹个头不大,可它的味道却很鲜美,无论是爆炒、油炸,还是用盐水或酱油泡一两天吃,口感都极佳。所以我小时候经常用蟹钩去钩,因为黄眼蟹一般生长在海滩边或者沟河边,一到冬天都要冬眠,它自己掏一个洞躲在里面,并用泥将洞口封住,等到来年第一场春雷后就开始出洞了。冬眠时的黄眼蟹是最肥的。我说的捉蟹子就是说和我表弟一起到海边捉黄眼蟹,那次捉得特别多,很过瘾,给我的印象也特别深。
那是我九岁那年春天,我表姑带着她的儿子,也就是我表弟到我家做客,表弟和我一年出生,月份比我小,他家住灌云县,因为是春天,海边的鱼虾还没有上市,盐滩的运盐河、养水滩等地方也逮不到鱼虾吃,老爸对我说:“现在逮不到鱼虾,昨晚刚下了一场雨,还打雷了,你带表弟到海边捉点黄眼蟹给你姑吃。”
于是我找出一只背篓,带上蟹钩和铁锹及一把舀子,和表弟一起出发了。盐场人、或者住在海边的人都知道,黄眼蟹一般都是打洞,平时躲在洞里,说捉它不妥,那只能用蟹钩和铁锹,先用铁锹挖开洞口,然后用蟹钩(一种在一根长铁棒一头做成钩的工具)伸到蟹洞中把蟹子钩出,这只能叫钩蟹。而我和表弟这次去是捉蟹子,因为钩蟹太慢,而且很费力气。
我家北面不到两公里就是大海,我是在海边长大的,对潮汐规律当然了如指掌,比如“初一十五早晚潮,天亮泊遥遥,”说的是农历的初一或者十五,(因为潮汐半月循环一次),在我们那个居住的海岸边,天亮时刚好潮满;还比如“十一、十二去找虾,吃过早饭离开家。”这是说,一般农历十一或者十二上午海边正在退潮。这都是我们圩子里前辈若干年总结来的经验,我早就耳熟能详了。
来到海边正好是退潮时候,在护堤堆和沙垄之间有一进出潮水的深泥沟。小潮性海水上不来,大潮性海水会漫过,不少黄眼蟹就在泥沟两侧打洞过冬。可能是头天晚上下雨打雷的缘故,很多黄眼蟹今天都出洞了,刚退潮的泥沟两侧一片爬动的黄眼蟹,还有它的同族泥秋蟹。泥秋蟹和黄眼蟹同族,只是它一只大螯大,一只大螯小,而且它平常像泥秋一样,跑得特别快,所以被当地人称之为泥秋蟹。
见到这个情景,这可把我们兄弟俩都高兴坏了,连忙抹起裤腿冲到泥沟边猛捉起来。因为怕手被蟹眼夹到,只能用舀子舀,蟹钩和铁锹肯定是用不上了,表弟则背着竹篓,这黄眼蟹好像也不怕人,应该是一个冬天都在洞里被憋坏了,所以我用舀子舀起来特别的顺溜,半个小时竹篓就满了。看着泥沟边还有成片的黄眼蟹,我们又不甘心。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于是我脱下长裤,只穿裤衩,用绳子将裤脚扎紧,将捉到的黄眼蟹直接放到裤腿内,直到将整整两条就这样我们俩带着满竹篓和一裤子的“战利品”回到家中,晚上我姑和表弟不但吃上了味道鲜美的炒蟹,第二天还让他们带走了满竹篓的黄眼空裤腿装满为止……
就这样我们俩带着满竹篓和一裤子的“战利品”回到家中,晚上我姑和表弟不但吃上了味道鲜美的炒蟹,第二天还让他们带走了满竹篓的黄眼蟹。
2018.9.8写于连云港
赵庆熙,本科学历,江苏连云港人,做过代课老师,农场农工,盐场盐工,企业管理人员,政府公务员。喜欢文学,先后在省市报刋杂志发表并得奖文章十余篇。一九九0年与朋友合著《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新论》,由海洋出版社出版,作者任副主编。该书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二0二五年六月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专著《平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