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武昌东湖听涛景区几个老建筑
作者:张铭玉
一、好美一个东湖!
早在唐代就有一些文人为东湖赋诗,弘文馆校书郎李群玉就东湖赋诗:
雨气消残暑 苍苍月欲升 林间凤卷蕈 栏下水摇灯
迴野垂银镜 层峦挂玉绳 重期浮小楫 来摘半湖菱
有现代文人相隔二十年,前后各出了一本集子,均以《好美一个湖》命名,赞赏武昌东湖!
这个东湖,就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一个罕见的城中湖。
东湖是一个大型自然湖泊。在武昌中心城区,其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
东湖湖岸曲折、碧波万顷、青山环绕。园内共六大景区分别为听涛景区、磨山景区、落雁景区、白马景区、珞洪景区和吹笛景区。主要景点有寓言园、音乐喷泉、行吟阁、长天楼、九女墩、湖光阁、水天一色、曲堤凌波等。
景区内磨山南麓的中科院磨山植物园内有许多珍惜植物,极具观赏价值,而且这里的春兰、夏荷、秋桂、冬梅也非常有名。
不要说解放前,就是1951年前,从武昌小东门去东湖,简直像去了趟乡下,其间经过多少郊野的荒凉。没有公交车,只有载客的马车在土路上往返于小东门、武汉大学牌坊之间(好像是沿现在的武珞路)。不知不觉中,再去东湖,发现由于武汉市在迅速扩大——东湖成为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从小东门到武汉大学牌坊,一路上不再是漫长的原野,而是摩肩接踵的建筑。至于东湖周边,原有范围的逐渐改变,更突出了它的珍贵。
上世纪20年代末,生于武昌的“红色资本家”、上海银行汉口分行经理周苍柏先生,在这里买了一块地创建了“海光农圃”,取名就是意在此处有海滨感觉。
如果杭州西湖之水叫人更多地联想到六朝脂粉的浓艳,那么东湖及其周围,则令人感觉到三楚文化的清雅。屈原的塑像在湖滨仰天长啸,他行吟泽畔的孤独身影映衬在湖光中。
屈原是中国第一位诗人,也是第一位到达武汉的诗人。他“乘鄂渚而反顾兮……”
东湖是最大的楚文化游览中心,楚风浓郁,楚韵精妙,行吟阁名播遐迩,离骚碑誉为“三绝”,楚天台气势磅礴,楚才园名人荟萃。楚市、屈原塑像、屈原纪念馆,内涵丰富,美名远扬。东湖周边聚集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26所高等院校,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等56个国家、省、部属科研院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中国光谷,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艺术馆,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依山傍湖的东湖梅园,为江南四大梅园之首,1200亩园地上309种梅花争芳斗艳。目前,登录的世界梅花品种共262个,其中东湖梅园就占了152个,是中国梅花研究中心所在地。
在东湖之滨有一座“东湖宾馆”。1953年4月,毛主席第一次入住“东湖宾馆”。那时好像不是叫“东湖宾馆”,而是叫“东湖客舍”。是一排沿东湖的青砖青瓦平房,还没有空调、冰箱。夏夜打开窗户,东边湖上来风,正是小风消残暑 苍苍月欲升,是很舒服的。“东湖宾馆”与“东湖风景区”相临,南与珞珈山、磨山隔岸相望,素有“湖北国宾馆”之称。毛主席曾将这里称为“白云黄鹤的地方”。建国后,他曾长期在这里工作和生活。除北京中南海外,是毛主席居住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地方。每次少则十天半月,长则达半年之久。
1954年,朱德副主席畅游东湖时欣然提笔写下题词:“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东湖有很好的自然条件,配合工业建设,一定可以建设成为劳动人 民十分爱好和优美的文化区和风景区。”
此后,,建“朱碑亭”于磨山西一峰。题词全文刻在白色的大理石上,大理石碑镶嵌在不规则的红工塑石上。碑高约3.5米。 亭前立有自然式石碑,碑上镌刻着朱德委员长1954年3月视察东湖的题词:“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朱碑亭”三字为郭沫若手书,其笔力雄健,气势磅礴。亭下的兰草室满室生香,回味悠长,记载了朱老总爱兰、养兰、心洁如兰的高尚品德。登亭远眺,东湖胜景,尽收眼底。
197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视察、游览“屈原纪念馆”、“行吟阁”等以后,曾题词道:
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娟。
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
回眸世界,有几个城市在它的市区能拥有这泱泱三十多平方公里的湖泊?东湖与江汉之水、龟蛇之山共同构成了武汉无与伦比的地理人文之美。
从卫星地图(局部)可见,东湖四周山峦起伏,又是西湖难以比拟的。我们小时候,乘木船在湖中行走,湖水清澈见底,撑船的长竹竿常不能触到湖底、却可以看见湖底水草随水流摆动,鲫、鲢、草、鳙……等鱼在水中嬉游。
东湖水面大,环水山多,竟生出许多湖叉,春天,每一个湖叉都是一个美丽的荷花池!这里盛产藕、莲蓬、菱角。1950年前,我和妹妹张铭淑跟祖父母住在“思旧庵”。那几年,中秋节晚饭后,在屋前小禾场赏月时,摆在小桌上的“水果”就是藕、莲蓬、菱角。
好美丽的一个东湖;
江城嵌玉碧痕浮 曾许西湖暂占优
镜奁收尽三楚色 菱欠摇开万顷秋
行吟阁外湘累迹 珞珈云边楚客讴
莫叹昔贤庐畔老 风华更向大江流
据《吴宓日记》记载,1974年2月23日,有人在珞珈山下游览后说:东湖之滨、珞珈山下,这里过去曾住着曹李张彭四大家:“曹祥泰”的曹家、李书城的李家、张难先的张家、彭进之的彭家。
此文激起我对东湖故事的兴趣。粗浅的探讨武昌东湖畔几个有意思的建筑及其结果。查了几个建筑的资料,有的占地面积5000余亩、有的占地面积2000亩、有的占地面积200亩、有的占地面积十余亩。张难先的“思旧庵”占地面积仅约2亩,应该入不了“曹李张彭四大家”的。
二、被称“东湖之父”的周家
被称为大武汉的城市,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岂只有“四大家”来东湖结庐!上文所说“曹李张彭四大家”与周苍柏周家相比,谁也算不上“大家”。
周苍柏(1888~1970),湖北武汉人,中国现代著名银行家、实业家。周苍柏出生于武汉一个工商世家,祖上经营的周恒顺机器厂是清末民初湖北最大的民营机器厂。他在纽约大学攻读银行系,1917年毕业回国。1930年,担任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汉口分行行长。还在1929年,他创办义记公司,担任英商颐中烟草公司武汉总经销。也就是这一年,他慧眼相中风景秀美的东湖。他的宏愿是让广大市民有一个四季景色优美的旅游休闲胜地,投入自己的绝大部分收入,专门于东湖西岸兴建“海光农圃”。“海光农圃”发展到占地竟达2000多亩。开发建设了一个苗圃、一片桃林、一个动物园、一个专门观鱼的天鹅池以及一间米坊和一间香坊。
其主要功能是为武汉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场所,市民们可以在“海光农圃”锻炼身体、嬉戏游乐,同时还可以进行农业生产以及花木果树的栽培。海光农圃在当时成为极受群众喜爱的“城市公园”。
1942年,日本侵略者强行霸占海光农圃,毁坏了一些设施。
抗日战争时期,陶铸在湖北汤池办“汤池合作事业指导员训练班”。在武汉招收一部分青年学生,他们大都是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的先进分子,培养他们为抗日的军政人才。汤池合作事业指导员训练班”得到周苍柏捐资支持;李先念曾说过,当年,新四军多次得到周苍柏捐资支持,……
抗战胜利后,周苍柏回到武汉,尽力恢复海光农圃。
1949年6月,武汉解放。有一天,中南局的领导邓子恢、陶铸、谭政、李先念、张执一等到东湖周苍柏家探望,一同在湖滨眺望东湖美景,对东湖的湖光山色赞叹不已。周苍柏便乘机把心中的愿望说了出来:“现在我决定把海光农圃无偿献给国家。”中南局的几位领导同志十分赞许周苍柏的义举,但事关重大,没有定下。
1949年9月1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9月24日,他们借出席会议时机,将此事报告周恩来总理,被批准。将“海光农圃”接收。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海光农圃”更名为“东湖公园”。1950年12月2日,中南军政委员会以88号令,将“东湖公园”改称“东湖风景区”,并于12月2日,组建以陶铸为主任委员,张执一、郑绍文、周苍柏为副主任委员的“东湖建设委员会”,负责东湖风景区的建设。此后,东湖风景区由东湖风景区管理处管理并逐步扩大修建。
2006 年,武汉市正式成立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为纪念这位“东湖之父”,东湖听涛景区中重新树立“海光农圃”的牌坊,开辟“苍柏园”,建立“周苍柏纪念室”,使后人得以了解“东湖风景区”创始人的事迹。上世纪30年代,周苍柏先生为纪念逝去的母亲,在其墓地边种下了7株桂花树,而今这7棵90树龄的桂花已是华盖如云。
三、爱国的三楚文化
武昌东湖北岸,有一墩,当地人称“九女墩”。老人们说:太平天国占领武昌后,在与清军反复争夺武汉的战斗中,有九位女英烈在此壮烈牺牲,她们的遗骸合葬于此。不称九女坟,而称九女墩,是为避免清朝统治者破坏。
195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为追念太平天国九位女英烈,要在这里建纪念碑。为此,武昌东湖风景区管理处为建纪念碑,请张难先为纪念碑撰文,以勒石纪念。张难先深感,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难以胜任;张难先认为请董必武先生撰文是最好的。东湖风景区管理处的同志听他说了想法,自然是十分高兴,委托他请董老撰文。
1953年春,在北京开会时,董老将碑文交张难先。4月4日,张难先在汉口赫德路写董老的《东湖九女墩碑记》。
从此,张难先参与东湖风景区建设,并成为一名推进东湖风景区的建设者。
东湖风景区建一个《九女墩纪念碑》具有革命历史的意义,却少了些文化的厚重。
如何让东湖风景区既具有革命历史的意义,又具有文化的厚重?进而,张难先想到,这个“文化”应该是具有湖北省特色的“文化”----三楚文化!
张难先将具有湖北特点的“厚重文化”落脚到“屈原”。中南军政委员会接受副主席张难先建议,决定在东湖风景区为屈原建一纪念建筑。
随即,张难先就纪念建筑的格式与名称征求专家学者建议。
他与楚辞专家、教授钱基博,楚辞专家文怀沙,著名诗人、书法家郭沫若等,在中南军政委员会主要领导支持下,开展行吟阁的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古文学家、教育家钱基博先生建议建筑物取名“行吟阁”。张难先认为,战国时期,楚国人作《渔父》以纪念屈原,其中有一段是:“屈原即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稿”。这个名字贴切“行吟泽畔”之意。于是有了“行吟阁”。
有了如此宏伟的建筑,还应有一门联。楚辞专家文怀沙大师建议用鲁迅先生所集《离骚》句,
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鵊之先鸣。
张难先觉得这联语确是很好,但多少有些沉郁。放在解放后的屈原行吟阁大门前,应力求醒豁,最好用长联;用更响亮的句子,气派更大些。文怀沙先生便用《离骚》句集成一长联:
集芙蓉以为裳 又树蕙之百亩;
帅云霓而来御 将往观乎四荒。
这样响亮、气派的句子,不仅张难先读后很是高兴,郭沫若先生看后也很满意,他兴会所至,挥毫立就,便有了悬挂在行吟阁大门上的长联。
这个长联,文美字美!
在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财政部长李先念支持下,张难先主持在东湖风景区建“屈原纪念馆”。为“行吟阁”、“屈原纪念馆”丰富馆藏,得到钱基博、文怀沙、郭沫若、齐白石、游国恩、林 庚、郑振铎、陈叔通、林宰平、陆和九等各位专家协助收辑有关屈原的书籍字画;还多次到北京琉璃厂各古籍字画店、古董商店拜托店主留意,协助收辑。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及一些省图书馆积极响应,来函询问所求。张难先倍受鼓舞。
请名人为“行吟阁”作诗、撰联、泼墨。
董必武先生应张难先之请,为行吟阁撰联:
旨 远 辞 高 同 风 雅 并 举;
行 廉 志 坚 与 日 月 争 光。
仅匾额就有:郭沫若先生书写“行吟阁”三字直额一幅;陆和九先生书写“行吟阁”三字横额一幅.……
张难先自己书写“屈原纪念馆”五字直额一幅。
张难先多次请齐白石老先生作画,齐白石老先生时年已九十有余,欣然命笔,他为行吟阁出画13件。
1954年夏,张难先请齐白石老先生书写篆字“行吟阁图书馆”的额。齐白石老先生几经斟酌后提笔写“行”字,随即停笔,认为不当,弃之。表示今天不写了。休息后,张难先敦请齐白石老先生重书,书成,俨然三公山碑也(《祀三公山碑》是汉元初四年(117年)刻,篆书,自清代以来,诸多金石学家、书法家在此碑上获益)。那时曾悬于落成的东湖“屈原纪念馆”中,观看的领导、专家、学者无不倾倒。此为齐白石老先生生前最得意之作;竟是齐白石老先生诸多优秀作品中上乘中之上乘!
参与这项工作的领导、专家、学者很多。每收集到一件文物,都请专家、学者鉴定,确定不是赝品才给“屈原纪念馆”收藏!收集到关于屈原的文字、书画、照片、甚至还收集到苏联纪念屈原的话剧照片一套……
画家王文龙先生是齐白石老先生的弟子,对于建行吟阁极为热心,除积极参加筹划外,还将解放前节衣缩食、苦心收藏的两百多件珍贵文物、书画捐给屈原纪念馆。
截止到1954年末,包括王文龙先生捐赠的两百多件珍贵文物、书画,实际收集到一两千件珍贵文物、书画。张难先一一列有清单,交“屈原纪念馆”收藏。
1954年,“屈原纪念馆”一楼大厅正面,摆放屈原半身雕像。雕像两边,是张难先集楚辞句写的联:
遵江夏以流亡
乘鄂渚而反顾
观史可知进退,这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
云泽苍茫接楚疆 江波犹带楚兰香
行吟阁外垂杨老 屈子祠前碧草芳
渔父清讴沉月夜 离骚遗响振秋霜
九墩不坠青云志 一冢松楸护烈章
三户能消秦霸气 千秋犹记楚风狂
东湖烟雨收今古 大别云涛说莽苍
莫道遗踪沉野渡 且看新蕊绽晴芳
文光漫卷星河动 浩气长腾日月光
四、蔡元培先生说:此真学阀也
早在1928年,张难先任湖北省财政厅长,在扭转湖北财政困难局面之后,财政厅有了一定财力。随即有了为湖北省办一个大学的想法。与时任中央政府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商议,得到大学院蔡元培先生赞同。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将国立武昌大学与国立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等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设文、理、法、经、医等科及17个系,在武昌阅马场东厂口附近建中山大学,聘李汉俊任校长。蔡元培先生提议在武昌中山大学一带改建武汉大学。张难先认为原有各大学学院校址均在市内,校园狭窄,难成学府气概。他有志为湖北建一恢弘的大学。是年,同李四光先生等,在武昌寻找新校址。最后选定在东湖西南的罗家山(后由闻一多先生提议改名珞珈山,象征坚硬的宝石)建武汉大学。张难先拨开办款给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不料,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开始运行不久,爆发蒋桂战争,祸及湖北。中山大学校长李汉俊被害。张难先辞去财政厅长。
航船业经启动,暴风骤雨断不会动摇其志。武汉大学继续按规划、设计进行。
武汉大学建成不久,喜见湖水清澈,在珞珈山下湖中建露天游泳池!
建成的武汉大学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73万平方米。
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武汉大学俯视东湖,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与东湖形成文化互动。东湖的自然风光为校园建筑增添灵动气质,而校园的学术氛围也反哺了东湖的文化价值。东湖风景区包含听涛、磨山、落雁等多个片区,武汉大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通过东湖绿道等基础设施相连,形成“大学 + 景区”的复合型城市景观。
武汉大学与东湖风景区是地理、环境、规划和文化上深度交融的典范,共同构成武汉城市景观的核心亮点。
1932年,武汉大学新校舍第一期工程竣工,文学院、理学院、大礼堂、学生宿舍四栋、教职员宿舍十八栋等,以其独特建筑风格出现在珞珈山地区。是年3月9日,张难先从浙江省主席退下回到武昌。一天,他陪同蔡元培先生游览武汉大学,仅看见新校舍第一期的校园,蔡元培先生就笑着对张难先说:“此真学阀也!”那时喊得很高的是“打倒军阀”、“打倒新军阀”!蔡元培先生竟称建成仅一半的武汉大学“此真学阀也!”,反“军阀”的“阀”字意义而用,几个字中透出这位在大学界享有盛誉的老北京大学校长,对新武汉大学的赞赏之意。
这是张难先以东湖为依托,办的两件有意义的事!
五、东湖之滨,曾住着曹李张彭四大家
“四大家”中的张家
“科学补习所”革命先烈刘静庵,在1906年被汉奸出卖,遭严刑拷打,威武不屈,被誉为“铁汉”。集伤病于一身,竟在1911年武昌首义前夕病故狱中,仅由狱卒草葬。
1929年1月,张难先将刘静庵移葬到东湖南端的卓刀泉。
1931年底,张难先卸去浙江省主席回湖北。
1935年,儿媳等陆续回到武昌,武昌家“灵山窝”的房间已经不够用。遂选在珞珈山东麓山下,临东湖的一片荒草地中购地筑房,以后站在门前就可遥望卓刀泉刘静庵烈士墓;默诵刘静庵烈士墓碑碑文,缅怀辛亥革命老友。因此。将珞珈山的房子取名“思旧庵”。感而名之。并为此撰一联:
看山感旧欣先死
筑土为庵当活埋
因为看到倭寇蹂躏祖国大好河山的行径一天比一天严重,而蒋介石政府对此却难见作为,心境极不平静之下,才这样撰联。
七月,房子落成。随即迁入。
在新屋即将竣工之际,老友欧阳瑞华见新屋很小,颇有感慨,做对联相勉:
庚 信 园 殊 小;
陶 潜 屋 不 丰。
站在用竹片稀疏编制围墙的“思旧庵”门外,可见园子约占地二亩,靠北一座小屋坐北朝南。漫步来到屋前,只见小屋的墙是完全用土夯实的,仅三间。取土筑屋时留下南边、西边的两口水塘。小屋左右宽也不过十一、二步。中间堂屋,左右各有一间小屋,小屋靠北墙正好放张床,南面有一窗,窗下放一张桌子,余下的空地就不多了。各房的地是夯实的黄土。出堂屋北门,右边是间厨房,左边是杂物房。
张难先看着“山河日削”,再三呼吁抗日,又毫无结果,无奈,只得在这小土屋过田园生活。读着陶渊明的田园诗。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抗战前,张难先夫妻带小女儿张泳萍住这里。张泳萍在武汉大学读书;抗战后,张难先夫妻带孙张铭玉、孙女张铭淑住这里。
1950年,张难先迁家去汉口赫德路2号。长女张端君来“思旧庵”住过一些时,后来也搬走了。张难先就将房屋、土地证书一并无偿交政府。在武汉大学建围墙时,把相邻的“思旧庵”、武大附小一同圈进围墙。几年后,我去寻踪,在武汉大学竟无人听说“思旧庵”,打听老武大附小,有人知道,带我过去。老武大附小改成武大印刷厂,其前方、紧靠武大围墙的地方,只有“思旧庵”房屋的一堆黄土!比附近其他黄土坚挺,还留有曾是房屋墙壁的棱角,不得不多看一会,恋恋不舍离去。
“四大家”中的曹家
武汉大学珞珈山的东南坡,在一片松林中,只见十八栋红墙红瓦的教授住宅时隐时现。人称该地为十八栋。
由十八栋下到山下,有一条沙石路向南直通东湖边,再向右一拐,不远处有一座大花园,黑色铁艺大门宽阔,打开后可并行两台汽车;大门两旁,铁丝网编织的篱墙向左右舒展开去,篱墙内侧有垂柳、青松等大树环绕;门里绿树红花满园,幽静的道路弯弯曲曲通向深处,别致的楼房就掩映在树丛之中。花园的大小一时无法估量。
许多人第一次来珞珈山拜访张难先时,站在十八栋山脚,一眼看到这座大花园,想到张难先历任财政厅长、铨叙部长、浙江省主席、党政委员会委员等高官肥缺,这座大花园一定是张难先的“思旧庵”无疑。叩门后才知,这里是“曹家花园”。
经“曹家花园”人指点,东北约一里之遥,有一间小土屋,那才是张难先的“思旧庵”。
“曹祥泰”,始建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曹祥泰的创始人是曹南山,他从1884年开始创业,走过了提蓝子、挑担子、摆摊子、开店子、办厂子的艰辛创业路……
如今,曹祥泰仍坚持着传统的配方、工艺、方法,让人们吃放心的糕点,传统的味道。是武汉市糕点生产的历史名厂,不仅留下了遍布武昌城酥甜可口的绿豆糕、芝麻糕,还留下了武汉市近代一座存留的私家花园。
“曹家花园”建于1920年代,是曹祥泰家族第三代主人曹文卿所建。大院门偏向北。是近代武汉民族工商业者曹祥泰的家族私家园林。占地约200余亩。据山水交融的天然形胜之地,园内人工湖与东湖连通,形成三面环湖,一面靠珞珈山,自然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以人工湖为中心,湖中有半岛与曲桥连接,沿湖种垂柳,散养群鹅。营造出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意境。还有假山石洞。
主楼为两栋并列的白色外墙的二层洋楼,采用爱奥尼柱式回廊与拱形门窗。内部装饰精美。园内遍植松、竹、兰、梅,而以菊最有名,有各色名贵品种。
主楼,现在是武昌区文物保护单位。
“四大家”中的彭家
张难先“思旧庵”房子后有一个土堤,用来阻挡大雨天时,从珞珈山下来的水。抗战胜利后,我和妹妹读书的武汉大学附属小学就与这个土堤的南头相连,到土堤头就是武大附小的风雨操场。
武汉大学附属小学的同学中,有两个男同学经常是同学闲话的对象。他们是彭军长的子、孙。大一些的同学是彭军长儿子的儿子、小一些的小同学是彭军长排行第八的儿子。
在张难先“思旧庵”的屋前看东湖,对岸是磨山,那里有彭进之军长的家。
彭进之(1891--1950)又名德森,湖北沔阳(今仙桃市)西流河镇下查埠义礼村人。武昌首义时,投军当学兵,守藩库及官钱局。1917年在保定陆军军官军校第四期学习,跟李宗仁、白崇禧、傅作义、陈诚是校友。毕业后,服务于湖北陆军、1931年,任郑州警备司令。1934年春,击败孙殿英部。次年夏,晋升河南省保安处中将处长。
1937年,任国民党陆军第九十军军长。这一年,在东湖磨山买地建房,取名为“桃园”。1938年,任第十七军团副军团长。1940年,任重庆卫戌司令部参谋长。1944年,任黄龙山垦区司令。抗日战争胜利后,回武汉经商。
在武昌东湖的他,有八个儿子。不分大小、不分嫡庶,每人一栋房子,一片土地。他自己的房子是一座宽敞的平房。
他家有自己的船,每天用船接送孩子去武大附小读书。
1948年末,附近农民有传言:有一股强人进“桃园”抢劫,将彭进之吊打。那时,解放战争还没有影响到武汉,大家分析,这股强人不可能是国民党的败兵游勇,更不是共产党人。
1949年初,解放军渡江前,李书城组织“湖北省人民和平促进会”,彭进之加入并当干事;同年张难先、李书成等组织“武汉市民临时救济委员会”,彭进之加入并当选委员兼汉口执行处副主任。
1950年,成立中南军政委员会前,林彪乘火车到武汉,彭进之参加火车站迎接。北伐时,两人还在一个部队,是熟人。
土改后,仅留有这一座房子,其他的房子后来无踪可寻。现在,这间房子是湖北疾控陈列室。宽广的草坪,茂密的树植,幽静的环境,位于几家封闭单位的大院内部。它还进入“优秀历史建筑”名单。被武汉市政府挂牌保护。
“四大家”中的李家
李书城(1882—1965),湖北省潜江人。1902年,张之洞选送学生赴日本留学,李书城、黄兴被选中,二人遂成为同学。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李书城成为首批会员之一。1911年11月,李书城随黄兴来武汉参加阳夏保卫战,任战时总司令部参谋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李书城担任孙中山的军事秘书。
1920年,其胞弟李汉俊和陈独秀等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随后在工人中积极开展活动。同年8月15日创办了《劳动界》周刊,任主编。年底,陈独秀赴广东,他负责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工作,并担任《新青年》的编委。1921年参加筹建中国共产党。以上活动就是在李书城上海寓所内进行。1921年7月,中共一大会议在李书城上海家中召开。
1932年夏天,李书城从上海来到武汉,就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民政厅厅长。武昌首义公园大门口右边,武昌区武珞路51号有一座两栋相连的中西合璧式楼房。房舍前大理石铭牌上的文字告诉我们,这里是李书城旧居。
在武昌东湖,李书城还有一个“淑圆”。位置在珞珈山十八栋山下、八一路傍。“淑圆”有一个二层楼及旁边的一个平房。
李书城的小女儿李晓文,2016年后寻访“淑圆”时与旧居之一的平房合影。
李晓文回忆,父亲李书城购了几亩地,在二层楼于平房中间修了一个花园,围了一个院子。父亲因尊重母亲薛文淑,为院落起名为“淑园”,并在大门围栏上挂了匾牌“淑园”。现在,位于“珞珈山社区”内,在八一路旁。
李晓文回忆,“1946年,母亲侄女吴雅文从江苏来珞珈山照看我。我小时候有很多人来淑园找父亲。”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派李汉俊的儿子李声簧及赵忍安到武汉恢复共产党党组织。李声簧就住在伯父李书城“淑园”小二层楼的一层家中,赵忍安到汉口和成银行当经理作掩护,进行地下活动。
李书城从恩施随国民党湖北省政府迁回到武汉,他在东湖边的淑园居住,表面上过着半隐居的生活,而实际上则通过李声簧的关系,与中共中央南方局建立了联系。
从前面的地图上看,“淑园”、“思旧庵”都在珞珈山下、东湖附近。两家相距不远,为保卫武汉、迎接解放,张难先、李书城经常在“思旧庵”或“淑园”相聚,商讨进退,因此在解放前夕保卫武汉的活动中,能够密切互动。
1949年,李书城进京任职,1950年因无人照看淑园,便将该园卖给了湖北省银行,后转让给空军疗养院及至今天的湖北省军区四招、湖北省军区珞珈山招待所。湖北省军区珞珈山招待所职工张瑞介绍,2016年,李书城“淑园”二层楼房被拆除,建了现在的职工宿舍,平房离宿舍30米,因不碍事而幸运保留至今。
在武昌东湖边,解放前集聚的这些建筑,不论多大、不论多小,大都有令人仰视;“回肠荡气感精灵,游客苍凉酒半醒”的意境。有的已经逝去,有的还风华正茂。
珞珈山下碧波连 百代风华汇此渊
海圃耕云藏旧梦 桃溪落英忆前贤
曹园鹤影栖松石 淑苑书声绕画橼
最是思庵残月夜 一襟清气贯长天
【作者简介】
张铭玉,湖北仙桃籍人,张难先先生嫡孙,1939年生,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辽宁省沈阳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热泵暖通空调协会专家,出版有《张难先先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