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布上的历史回响
——评高润贤《昭陵脚下的布贴画》
董邦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高润贤的散文《昭陵脚下的布贴画》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民间艺术瑰宝的窗口。这篇散文不仅是对布贴画艺术的礼赞,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文章以游记的形式展开,却超越了普通游记的浮光掠影。作者巧妙地将个人记忆与集体文化记忆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张力。当作者站在陈美贤家中,面对那些栩栩如生的布贴画时,"仿佛穿越时空长廊"的体验,正是艺术唤醒历史记忆的生动写照。这种个人化的艺术体验,使文章避免了文化评论常有的说教感,而是以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
作者对布贴画的描述极具画面感。无论是唐太宗李世民"黑色官帽庄重威严,黄色龙袍闪烁尊贵"的形象,还是仕女"黑发高盘,系彩色发带"的优雅姿态,抑或是《昭陵六骏》中骏马"或站立或奔驰"的生动造型,都通过精准的语言跃然纸上。更为难得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视觉描写,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图像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昭陵六骏命运的叙述,从唐代的辉煌到近代被掠夺的屈辱,再到如今分散两地的现状,赋予了布贴画以深沉的历史厚重感。
文章最动人的部分在于作者将陈美贤的布贴画与自己的家族记忆相连。奶奶制作的"百家衣",父亲创作的《秦王铁骑》剪纸,这些个人记忆的穿插,使文章超越了单纯的艺术欣赏,升华为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作者敏锐地指出布贴画与剪纸"都植根于民间文化土壤,承载着丰富的民俗记忆与情感表达",这种对民间艺术本质的把握,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
作为一位退休法官,高润贤的写作风格兼具法律人的严谨与艺术爱好者的热情。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平实却不失文采。她对布贴画工艺的描述——"以剪代笔,以布为色","需经剪切、缝补、拼贴、镶花装饰等工序完成"——既准确传达了创作过程,又赋予了工艺以诗意。
《昭陵脚下的布贴画》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位民间艺术家的创作,更在于它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发展的重要命题。作者期待布贴画"成为礼泉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又一张名片"的愿景,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考。这种思考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具有现实意义。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高润贤用她的文字为我们按下暂停键,邀请我们一起欣赏那些被遗忘在时光角落里的艺术瑰宝。这篇散文就像一幅用文字织就的布贴画,将历史的碎片重新拼接,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高润贤的《昭陵脚下的布贴画》确实是一篇充满文化温度与艺术感悟的散文,它让我们看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引发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作者简介:

董邦耀,笔名:骊山、高言,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原为铁道兵5847部队三中队学兵15连学兵,曾任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史志办主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顾问、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2006年入选《陕西文化名人辞典》。《金榜文艺》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