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观蝶节
陈宝明
观蝶节,又称蝴蝶节、双蝶节,源于宜兴的“梁祝”民间传说,主打“化蝶双飞”衍生演化而来的风俗情节,是宜兴保留时间最长、内容最完整、规模最大、风情最为浓郁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被列为江苏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
“梁祝传说”自东晋始在民间口耳相传已有1600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流传深远,有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其中“化蝶双飞”结局更让人们称颂,体现了爱情的伟大,抒写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因为,从古到今,蝴蝶在中国风水中是一种吉祥好运的象征,代表着美丽与永恒,而成双成对的蝴蝶又象征着纯真浪漫的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幻化成“化蝶双飞”情节,浸染着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表现出人们对忠贞爱情的追求、对自由新生活的渴望,使悲剧出现喜剧结局,其大团圆结尾符合世俗性、民间性、人类性的审美需求和价值指向,故事生动有趣,风情万种,感人肺腑,从而声名远播。
据《中国风俗辞典》记载:“‘观蝶节’是汉族古代民间节日,因以纪念梁山伯和祝英台殉情化蝶而得名,流传于江苏宜兴地区。”相传东晋永和年间,祝英台和梁山伯作伴在宜兴善卷洞碧鲜庵读书,同窗三载。英台托言为其妹作媒,实以身相许。后祝父逼英台另嫁。山伯思念成疾,不久病亡。翌年,英台在出嫁途中,绕道拜祭梁山伯墓。当英台失声痛哭时,突然狂风大作,地裂坟开,英台跳入坟中,与梁山伯化为一对蝴蝶,从坟中飞出。后来,每年在农历三月廿八日,宜兴善卷洞祝陵一带的四邻八乡,在祝英台读书处进行凭吊和观赏桃花、蝴蝶等,世代相沿,衍为风俗。从史料文献、民间传说、口耳相传的角度证实,历史上宜兴“观蝶节”由来已久,既有其脍炙人口的梁祝历史渊源,也有“化蝶双飞”的现实背景,既有观看蝴蝶起舞翩翩,也有许愿、还愿、祈求、保佑等功能。凡是前来参加“观蝶节”的黎庶百姓,可看大戏、观蝴蝶,在善卷后洞碧鲜庵碑旁的芳草花丛中有成千上万的彩蝶蹁跹飞舞,其中一对一黄一黑的美凤蝶和玉带凤蝶,比翼齐飞,形影不离,特别引人注目。当地传说,美凤蝶是指梁山伯,玉带凤蝶就是祝英台;有拿着长香蜡烛,烧香磕头,备足献果,以供奉祀;有抬着巨型横幅,上面写“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字样,祈祷“蝶仙”给人们带来福祉,保佑人们实现美好愿望、生活幸福安康;有男女青年在碧鲜庵前欢游嬉戏,情投意合的姑娘和小伙子自由幽会,以天为帐,以地为床,进行“野合”。各种活动显得气韵生动,精彩纷呈,闪现出民俗风情浓重的氛围,成为“观蝶节”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原当地文化站站长史国兴披露,在“观蝶节”期间,善卷风景区周边的五洞村忌讳演《双烙印》,上干村忌讳演《杀子报》,祝陵村忌讳演《梁山伯与祝英台》戏,甚至这3个村都忌讳演《火烧红莲寺》戏,形成了民俗、信仰、艺术、文学等独特的梁祝文化古韵古风。“观蝶节”的民间习俗活动与历史典籍记载的基本相同,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南戏史学家钱南扬先生确认“观蝶节”是宜兴人民的创造,在学术界已一致公认,没有异议。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传说代表性传承人周静书在一篇论文《漫谈蝴蝶在梁祝文化中的影响》中写到:在江苏宜兴的善卷洞景区,传说梁山伯祝英台曾在这里读书。这一带,每年早三月,彩蝶成群,在宜兴古老的风俗中,有三月一日“观蝶节”,彩蝶双飞,绚丽多姿,游人拥簇,盛况非凡。
原江苏省民俗民间文艺专家缪亚奇曾在《论宜兴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中曰:“当地传说,从前阴历三月三为传统观蝶节。”
原宜兴民俗文化专家蒋尧民曾在《祝英台籍贯之宜兴考》中曰:“观蝶节在善卷一带,每年阴历廿八日,附近男女老少,在山中观蝶,老人多焚香祷告,多有远亲访观。”
原江苏省考古学会会员韩其楼曾在《宜兴民间流传的梁祝故事》:在善卷洞一带,过去还有一个传统的观蝶节,每年阴历三月廿八日,是祝英化蝶日,宜兴一年一度观蝶节非常热闹。
原善卷风景区主任汤家骏曾在《宜兴梁祝故事传说》中曰:“农历三月廿八日,马家前来提亲,后人把这一天称为观蝶节。”
范双喜在《万古灵迹善卷洞》的“梁祝观蝶节的由来”中指出:“农历三月廿八日,是传说中祝英台殉情、化蝶日,也是宜兴民间传统的观蝶节,观蝶节来源于被誉为千古爱情绝唱的‘梁祝传说’。”涌现这些或更多“观蝶节”的史料,不是胡编胡吹的,更不是隔靴搔痒、随波逐流式的“生造景点和节目”,也没有现在流行的那种故作高深、故弄玄虚的腔调,而是充分成为了一种有力证据和民俗传统节目。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宜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云游宜兴》执行总编、《阳羡茶》主编范双喜实名至归成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观蝶节”传承人。
“观蝶节”自唐代开始,逐步在宜兴上演、完善和定型而后声名远扬,它以观蝶为形式,以弘扬梁祝文化为重点,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对人的桎梏与束缚,反映梁祝文化的民情风俗,演绎出宜兴善卷地区特有的民间风俗特征,在观蝶中呈现出人类最纯粹、最深邃、最简朴的传统思想,散发出浓厚的宜兴乡土气息,非凡的艺术魅力,穿插在梁祝字里行间,给人类带来层出不穷的艺术启发和思想警示,体现了宜兴这方热土民众的社会心理与价值取向,渗透着宜兴的父老乡亲对梁祝的深深怀念,绽放出梁祝文化的绚丽华彩,是一个中国民间传统历史文化最精彩纷呈、新意迭出的节庆活动。
“观蝶节”闻名远近,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因为蝴蝶身上有很多特质现象和浪漫爱情的符号,感染无数人,感动无数人,也激励无数人,不只是蝴蝶色彩斑斓,翩翩起舞,而是它背后蕴藏着祝英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勇敢挣脱套在身上所有的封建桎梏,强烈驳斥和抗争以古代门阀制度和“父母之命”为核心的封建婚姻制度,努力追求纯真的爱情,争取婚姻自主,树立起反对旧礼教旧思想的旗帜,最终用殉葬化蝶的形式实现了自己的爱情梦想和婚姻幸福。
在流传于世的清·朱受《荆溪竹枝词》诗中曰:“生小祝英台下住,惯看蝴蝶作团飞。”
清·史承豫《荆南竹枝词》诗云:“山上桃花红似火,一双蝴蝶又飞来。”
清·任映垣《祝英台读书处》诗云:“粉蝶双飞还似舞,罗裙五色未全灰。”
还有许多文人留下了“梦中蝴蝶计不到,世上荗宰能安排”“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英台遗迹认依稀,莫管他人说是非。难得情痴痴到死,化为蝴蝶也双飞”等脍炙人口的古诗,在字里行间中跳荡着注目“蝴蝶”画龙点睛式的华丽辞藻,让人寻觅到一处梦寐以求“观蝶”时清净空灵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笔者曾在善卷风景区长期供职,见证了失传半个多世纪的“观蝶节”得以恢复。2003年4月29日(阴历三月廿八日),由宜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内容最多、人气最旺、影响最广、效果最好的“2003年中国宜兴观蝶节”在善卷风景区拉开帷幕。当天依然保留着特有的梁祝遗风,凝聚着浓厚的梁祝文化气息,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嘉宾及当地村民共计上万人齐聚在这座千年古洞,观赏到上万只色彩斑斓、大小不一的蝴蝶上下翻飞的壮观景象。这一天人声鼎沸,喝彩连连,热闹非凡。当地五花八门的民风民俗应有尽有,以往带有祭祀、许愿性质的节会演变为集男欢女嬉、十番锣鼓、江南丝弦、调龙灯、调狮子、调花船、唱春、戏剧、曲艺汇演和剪纸、陶艺、刻绘等古朴精彩的民间表演于一体的群众性文化盛会。由宜兴市邮政局举行“中国宜兴观蝶节”个性化邮票首发仪式,一套“中国宜兴观蝶节”个性化邮票10图16枚亮相发行;采用宜兴独特的紫砂雕塑艺术,由中国陶艺大师陈建平精心设计制作“结拜”“同窗”“相送”“伤别”“化蝶”梁祝故事系列图案的紫砂浮雕《梁祝传说组合》揭幕,并以此图案在国内首次发行一套(五枚)明信片;特请专业设计人员设计“梁祝”系列邮品20余个品种,在珍藏册上第一次使用“宜兴梁祝文化”商标和条形码,以及观蝶节纪念封、宣传戳(纪念戳、原地戳、首发戳、邮展戳),为广大集邮爱好者提供热情服务;特邀全国著名画家、邮票设计者戴学彥、中国陶艺大师陈建平先生现场为集邮爱好者签名题款;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吕尧臣策划、监制的《梁祝紫砂壶》和《彩蝶紫砂壶》同时在“观蝶节”上亮相。整个活动内容洋溢着独特的“观蝶节”民俗风情。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10月18日,由宜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梁祝文化旅游节”在善卷风景区掀起高潮,再度演绎梁祝文化,17日晚,在宜兴人民剧院隆重举行了以梁祝文化为主题的明星演唱会;当天上午,《梁祝》邮票(一套五枚)首发式在“梁祝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亮相;著名画家高云、著名邮票设计专家王虎鸣亲临首发现场签名题款;特邀我国著名词曲作家曹勇和王立平创作的梁祝主题歌《彩翼上九天》,由著名宜兴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原中国武警总部文工团民族女高音歌唱家雅芬现场演唱,《彩翼上九天》光盘也同步发售;《宜兴梁祝文化——史实与传说》正式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梁祝文化陈列馆在善卷风景区举行开馆仪式。又于2004年2、3月间,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录制了《浪漫的蝴蝶》《蝴蝶飞起的地方》3档节目,4月3日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很大,普遍达成了“梁祝化蝶双飞源自宜兴”的共识。
源头活水,润泽千年。宜兴不仅是“化蝶双飞”的创作地和源发地,也是“观蝶”的诞生地和活动地。“化蝶双飞”是从文学视野提炼和创造出来的,犹如由瓦砾片羽的细碎元素架构而成删,从来不是毫无原则地一味追趋逐耆,而是凭借客观公允、真实可信史料遗迹自然玉成的,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一是“观蝶”表明上古时代的祖先有对神秘的蝴蝶进行安抚和祭祀的习俗,可以化造物力量为自己的能量;二是“观蝶”的习俗,既有梁祝传说”与当地风俗的粘连,又有“梁祝传说”与当地风俗的复合,表现在人们对“梁祝”有着浓厚的(区域性)信仰色彩,呈现出“蝴蝶”的独特地方性特征;三是“观蝶”是信仰梁祝在民间的一种反映,体现了宜兴民间对梁祝的敬仰情感。同时,也折射出宜兴民众对梁祝的崇拜心理,寄托着人们追求婚姻自由、生活幸福美满的朴素思想;四是“观蝶”不但作为宜兴最古老、最具原始信仰色彩的风俗,而且是宜兴民间信仰“梁祝”中最独具特色的口承语言民俗重要组成部分;五是“观蝶”是在人类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孕育诞生的,也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现象。反映了宜兴广大民众的世界观,同时,也表现了民间信仰的普遍心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六是“观蝶”传递着人们对蝴蝶很虔诚的敬奉心理,通过“观蝶”节的活动来弘扬和传承梁祝文化,深刻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控诉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热情歌颂梁祝忠于爱情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直接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反映了宜兴人们热爱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