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是夏代后期都城2
接上《盛世修史势必行》
河南济源冯 维 盛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 “夏都五次迁都”说是在1991年11月24日。
他认为:我国古代夏王朝五次迁都,都是以河南省济源市为中心的,这一结论的发现,对今后进一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源头,研究济源的历史,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冯维盛是济源市轵城镇小王庄的青年农民。几年来,他在自学过程中,被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所吸引,特别是当他发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隷制国家夏王朝与故乡济源有密切的关系后,更激发了他探索夏朝历史的情趣。几年来,他查资料,找遗址,立足实地环境,再三考察,反复论证,终于得出了此结论。
在前不久洛阳国际夏商文化研讨会上,冯维盛成为研讨会的特邀代表,宣读了他撰写的的论文(夏都五迁允宗),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
时年任焦作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的王凤山,特地派记者赵文轩、侯建军专访冯维盛撰写长篇通讯《华夏探源人》,于1992年10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一个礼拜,《中国日报》(海外版)转载。获1992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好新闻二等奖。
试问:权威新中国闻媒体:新华社、中青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报道是不可信的吗?所报道的新闻事实是虚构的吗?
时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视察河南落脚焦作听取市委领导汇报济源农民冯维盛的事迹,指示说:“夏朝的历史研究,还是个空白,可农转非聘用冯维盛到相关单位支持他专题研究!”焦作市领导正打算调冯维盛赴焦工作,隶属焦作管辖的济源市委书记高文焕先行一步批文农转非为城市户口下令有关单位说:“是人才我们要用,不能外流!”首先安置到市文管所(今市文物局))工作。
不料得到市文管所人羞辱冯维盛说:“不要!不要!那是个神经病!”高文焕很生气下硬命令给组织部说:“必须给安排下去,文管所不识人才重要,,才犯神经病哩!”最终安排到市博物馆做打扫环境卫生的“清洁工”!在市博物馆,只有一间住室,没有办公室,他所研究的资料存档在馆资料室!那一年,女馆长把他存的资料当垃圾扔到院子里,怕影响单位形象。馮维胜生气地说:“真不像话!太不尊重我的人格嘞!”
这样歧视冯维盛,不是我们的社会应有的现象,我们X的X导还是重视安排工作,而是一些“惯于走‘专家路线’的人老毛病罢了!”我们希望专家亲自去济源走一走看一看,济源火车站由河南省人民政府1963年指令济源立碑挂牌夏都“原城遗址”,碑后写有“史书记载摘文”。冯维盛并非“子虚乌有、空穴来风”胡言乱语瞎说一通。他20多年不辞劳苦风雨无阻考察济源的山山水水,精读史书,结合地面遗迹和民间传说,鉴定核准“济源地域华夏文化”,比如他在一次暴风雨中发现“尧舜禹都城原昌”城外那条内陆季节河,爆发特大洪水,威胁城乡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他认为远古大禹治水治的就是这条河,才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根本不可能治理黄河,大禹的“家”不会在黄河流域!这条内陆河很可能就是焦作的大沙河!
冯维盛53岁英年早逝,我们接替他的研究,正式出版《华夏探源》一书。在2、30年的中国历史研究中,探讨出中国历史演变进程的规律,请专家参考指导!
中国历史分远古历史、古代历史、近现代历史。史学界对远古厉史、古代历史“疑古”严重!但“约定俗成”、“抱残守缺”、“错判误传”更是借权威之名胡作结论误导历史!比如黄帝建夏说成“启建夏”!冯维盛说:“《说文解字》记载:‘夏年多殷’!”只有黄帝建夏到夏桀灭亡1030年多于商殷600多年,而“启”建夏到夏桀灭亡470年少于商殷600多年!“启”以后实行世袭制取代了黄帝时代的“禅让制”!社会从原始公社制进入了奴隷制社会!但不能说“启建夏”!“夏朝”在济源不只是冯维盛一家之言!
《中国历代名君》《商汤》篇记载:“当时中国的中心地区,即今天的豫北晋南(即今济源为中心的周边地区)一带是夏王朝直接控制的区域,这里依山傍水(依太行山傍济水,不是黄河---编者注),形势险要,河洛(指温县武德镇古称‘洛’,黄河、济水在此汇合,古称‘河洛’,泛称‘怀川大地’)之间地势平坦,物产丰饶,根据这些有利条件,夏人较早地完成了由部落向国家的转化过程,依靠武力控制着周围的被征服部落,这些部落向夏王朝称臣、纳贡。汤所在的部落也是如此。”我们考察过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发掘出“温县徐堡龙山文化的古城遗址”、“博爱西金城龙山文化的古城遗址”,经考古专家认定都为“夏朝管辖的部落”!现存的济源的毛岭,夏朝时期部落称“毛国”,是XX东的“祖根地”!
这是今人所不知道的!人们只知道YX东出生地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那是从“夏朝”时代的毛国一支“毛姓族群”迁移到“新乡市原阳县”后,又有一支“毛姓族群”迁移到“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XX东全身传递着“黄帝基因”:独立自主的民族气节、民主自强的大无畏的浩然正气1只是以一个教书先生的名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运筹帷幄、用兵如神,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指挥着共产党部队,从弱到强、从小到大,打出一个新中国!不能说不是个奇迹!不能说不是个地脉人气!这就说明“夏朝”先声夺人开创中国有史记载的历史!《史记》明确记载:“夏桀之居:左河(黄)河、济(水)、右泰(太行山古称泰山)、华(陕西华山),伊阙(洛阳)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沁阳)。”其版图就是今天的孟州、武陟、温县 、沁阳、博爱、晋南、西到陕西
华山一带 。
三、每年夏历(阴历、农历)三月三日济源玉阳山黄帝诞生地都有庙会成群结队举行拜祖黄帝大礼,波及全县各地!不可思议演变为现在的新郑,盖起来拜祖黄帝大殿!引诱人们盲目行礼作拜。
四、史学界疯转“大禹治水”“治理黄河”说,冯维盛在考察济源山水中,一次路过“尧舜禹都城原昌”时,大雨倾盆,那条护城河暴涨,泛滥成灾,威胁原昌附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冯维盛反复思考论证认为:大禹治水治理的就是这条季节内陆河!不可能是黄河,更不是“济水”!因为黄河在大禹时代是漫漫水滩一片,不成河道,只能望洋兴叹,老虎吃天,难以下口!那个年代生产力低下,技术水平不高,能治黄河吗?大禹不可能住在黄河滩边,何能“三过其门而不入”呢?济水百益而无一害,不需治理!那条护城河很可能是“流经济源、沁阳、焦作的大沙河”!
四、史学界误传的“河洛”是“洛阳”!~非也!冯维盛讲:“温县的武德镇古称‘洛’,黄河流经武德镇,所以称‘河洛’,泛称‘怀川大地’!”《历代名君》《商汤》篇中所说的“河洛”是“怀川大地”,决不是“洛阳”。
五、史学界误传的黄帝、蚩尤的决战地在河北省涿鹿县,不对!是在今焦作市修武县五里源乡李固村附近的浊鹿城!这里有民间业余历史研究爱好者李合成、马树喜等,他们研究认为炎黄、蚩尤三祖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根本最早出发点!炎黄与蚩尤的决战地---涿鹿大战是三祖文化是中华文明发祥史的重要节点!我们作为生活在“浊鹿大战”所在地的后人,研究炎黄与蚩尤文化,心有所系,责无旁贷!他们说:“习X人XXX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号召我们:‘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黄帝与蚩尤都是上古时期(公元前2000多年)部落联盟首领,其中炎帝神农氏亲尝百草,发明刀耕火种,教民垦荒种粮。黄帝轩辕氏发明文字,重臣仓佶主抓创立文字,音乐、数学、夏历,黄帝亲自发明弓箭、指南车打破蚩尤行五里雾(实际是远古气候多雾)、铁制枪箭!蚩尤不但农耕、还有冶金技术,兵器铁化,炎黄、蚩尤堪称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是中华文明的开创第一族群!这就是号称的“炎黄子孙”!在修武县李固村附近地里发现有“石刀、石铲、石斧”。浊鹿城留存有不同段长的土城墙等。他们研究认定:炎黄与蚩尤的“浊鹿大战”就在他们的故乡|“修武县五里源乡李固村”的古城遗址“涿鹿城”,不会在一千多里外的河北
省的涿鹿县。因为在远古冷兵器、交通极不发达的时代,不可能去到千里以外进行决战。
六、“二里头”不是“夏都城遗址”,尽管史学界抄得热火朝天,说从“考古发现”的“地下建筑”可以证明。请问:1、哪个建筑是哪个夏王朝的宫殿?是公元前那个年份时期的夏王朝?2、没有任何史书记载“二里头”是夏都城!所有史书记载缺失“二里头”的历史状况。3、“二里头”极可能是“商灭夏”后在今偃师建商都西亳的前哨“二里头”建的卫星城。4、“二里头”是个贫瘠的地区,建城石材木料是从太行山运来的!5、“二里头”的地理位置没有政治、经济、军事的优越条件!不可能有任何朝代把国都建在一个贫瘠的地区。
七、济源火车站地下发掘一座古城遗址,并没有宫殿,也有人认定为“夏都城”,冯维盛否认,却认定说:“这是夏朝尧舜禹都城‘原昌’的官员的家属院,中国部分姓氏如‘上官’、‘司马”、‘欧阳’等就是由这里的官名而来!”
总而言之:共XX人要实事求是研究历史,不能人云亦云!要有徐光春那种共产党人的胆量勇气提出质疑!不能只拿“已知”大作文章,看重、关注、抄作!比如:发掘认证“甲骨文”、殷墟是“殷商”的存在。外国人不承认中国有商朝,现在哑口无言!外国人不承认中国有夏朝,中国政界、学界更应该在“未知”方面大做文章,在史学方面不拘一格发现人才!农民出身的史学英才冯维盛就应该成为中央领导考察确认为夏史研究人才!
国家权威新闻单位新华社、中青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冯维盛的事迹,1991年夏天,省殷商协会特邀冯维盛参加9月份的洛阳国际夏商研讨会。届时冯维盛赴会缴不起600元会费,把论文送到报到处,提着干粮住到小旅社里等待着会议对论文的评价反映。当论文引起会议极大反响,纷纷找作者冯维盛见面时,冯维盛却在小旅社坐在床上
啃着干馍望着窗外洛阳城外的高楼大厦的城区,思索着古城的千变万化······专家们一致认为:一旦确认济源夏朝源头所在地,冯维盛就是|“华夏探源第一人”!然而,济源人却不认可,戏称他是“神经病”!就是这些不是“神经病”的人,把济源出土的“夏鼎”在1958年大办钢铁扔进高炉里炼去无踪影了!“夏鼎”不销毁的话,佐证“夏朝”源头在济源就成为不争的事实。
总而言之:冯维盛的夏史学术观点是值得重视的!不要认为他是农民出身,就不能做出大学问,他20多年考察研究济源的山山水水,精读史书综合分析研判得出的结论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未完)
王凤山、卢化南、张子义
198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