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与炊烟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云遨游天穹
未必有炊烟深谙世事
白云悠悠尽洒脱
炊烟袅袅
升腾人生的憧憬向往
借风势云肆意飘逸
幻千般妙相
灶膛吞吐着未烬的黄昏
万里游云自超脱
烟起檐下缠绕人间滋味万千
碧空云天,湛蓝
炊烟熄处
弥漫着舌尖上跳动的馨香
任人间烟火浓淡
白云仍在飘摇
2025.6.
评析:
## 白云与炊烟:悬浮与栖居的辩证诗学
张海峰的《白云与炊烟》以简约的意象并置,构建了一个垂直向度的诗意空间:上方是永恒飘荡的白云,下方是短暂升腾的炊烟。这两种自然现象的对照,暗含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游"与"居"的永恒命题。诗歌通过这两种意象的相互映照,既展现了物象本身的审美特质,又揭示了更为深邃的生命哲学思考。
诗歌开篇即以"云遨游天穹/未必有炊烟深谙世事"确立了对立框架。这里的"遨游"与"深谙"形成鲜明对比,白云象征着超脱的自由,炊烟则代表着入世的智慧。诗人通过"未必"这一否定性连接词,巧妙颠倒了传统认知中"天"高于"地"的价值序列,暗示着高高在上的纯洁未必胜过扎根尘世的体验。这种价值重估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辩证的相互映照。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动态描写使两种意象获得生命质感。"白云悠悠尽洒脱"中的"悠悠"与"炊烟袅袅"中的"袅袅",通过叠词的运用,既模拟了物象的运动状态,又注入了情感韵律。"灶膛吞吐着未烬的黄昏"堪称神来之笔,将炊烟的产生过程转化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消化意象,"未烬的黄昏"更是将时间物质化,创造出光影交织的视觉效果。这种意象的具身化处理,使得抽象的人生况味获得了可感的形体。
诗歌的空间结构呈现出清晰的上下对应关系。第二节"借风势云肆意飘逸/幻千般妙相"与"烟起檐下缠绕人间滋味万千"形成天上地下的对称描写。白云的"幻千般妙相"对应着炊烟的"人间滋味万千",前者是形态的变化,后者是味道的绵长。这种对称不仅体现在空间布局上,更体现在感官的分配上——白云主视觉,炊烟主味觉,共同构建起一个立体感知的世界。
在文化意蕴层面,诗歌唤醒了中国人集体无意识中的家园情结。"炊烟"作为乡村生活的经典符号,承载着乡愁与文化记忆。当诗人描写"炊烟熄处/弥漫着舌尖上跳动的馨香"时,他实际上在激活一种文化基因,将个人感受与集体记忆相融合。而"万里游云自超脱"则延续了道家逍遥游的传统意象,两种文化原型在诗中相遇,产生出新的意义火花。
诗歌的节奏处理颇具匠心。长句与短句的交错形成呼吸般的韵律,如"灶膛吞吐着未烬的黄昏"的绵长,与"烟起檐下"的短促相邻,模拟了炊烟升腾时忽快忽慢的自然节奏。尾节"任人间烟火浓淡/白云仍在飘摇"以淡然的口吻作结,却蕴含着深刻的领悟——无论人间如何变幻,自然永恒如斯;无论个体如何投入生活,总需要保持精神的超然。
若论此诗的不足之处,在于某些意象的展开尚可更加深入。如"碧空云天,湛蓝"的描写略显常规,未能突破同类诗歌的窠臼。炊烟与白云的辩证关系在结尾处虽然得到点明,但中间的过渡稍显急促,若能增加一个转折性的诗节,或可使思想的呈现更为丰盈。
《白云与炊烟》的价值在于它以简净的意象承载了厚重的生命思考,将日常景物提升至哲学观照的高度。在当代诗歌普遍倾向于晦涩或口语化的两极之间,这首诗找到了优雅的平衡点——它既保持了传统的意境美,又注入了现代的辩证思维;既有鲜明的画面感,又蕴含多层解读空间。这种创作路径,或许正是汉语诗歌在当代发展的一种可能方向。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