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想为父亲写点什么,每每提笔还是作罢。不知道是想写的太多写不完,还是少的没有办法动笔……
儿时对父亲的记忆既清晰又模糊。他在县食品公司上班,应该是做保管吧,屁股后的两串钥匙随身带,每串都有二十多把,他的钥匙是不准我拿的,他说那是他的“武器”,比命都重要,万一一把钥匙出了问题,损失我们可赔不起。计划经济年代,食品公司是个很吃香的单位,那时候市场还没有开放,肉、蛋、禽都需要凭票供应。只知道他很忙,节假日更忙。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很少见到他,见到父亲总有点陌生感。

清晰的记忆来自于1970年的冬季,我4岁半时。那年父亲骑自行车把我带到县城住了一个冬天,跟着他在伙上吃饭。他也有很多的夜班要上,我一个人不敢在宿舍待,只能跟他一起去仓库。记得他很神奇,深更夜半的用电筒照鸡蛋,还分开摆放,到现在我都没弄明白他在干啥。只是印象中看够了困了我就躺在一个木箱上边睡觉,不知道啥时间就被父亲抱回了宿舍。大概是我到县城一个月左右吧,父亲要押一车猪到洛阳火车站装车外调,当天能不能回来还不一定。把我送到被服社伯母家让他们照看。两个地方太近,趁伯父伯母上班的时候,我就偷偷的溜回食品公司。当时运猪的车正停在大门口,父亲去门卫室开票吧,开车的叔叔看到我站在车下,想着是跟着父亲去,顺手把我抱进了驾驶室。当时押运猪的车是用网罩起来的,押送的人就坐在网上边。父亲出来看都没看直接上到上边去了,直到半路才发现了我。
到洛阳后当天装车晚我们回不了家,就在火车站附近的旅店住了下来。父亲给我买了小笼包,第一次吃感觉真香。那时候火车站没现在严实,夕阳西下时抱着我到道北道沿上看火车,近距离看着那么长的“毛毛虫”瞬间不见,真是神奇。也许是对“毛毛虫”太过好奇,才让我和它结下不解之缘,以至于若干年后每一次看它带着女儿远离的身影我都无力阻挡……父亲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看一辆辆来往的火车,我也出奇的安静,没有那么多的为什么,直到困得我睁不开眼睛,父亲才抱着我离去。第二天父亲把我领到百货大楼玩,看啥都稀罕的我趁他不注意就跑开了。十几分钟到处找不到我,急得他满头大汗。他比较冷静,返回了原处。可能是我和他的父女缘分没尽吧,或许是社会治安好,不一会儿我就找了过来。记得当时父亲怒火冲天,一只手高高举起,当我抱住他的腿委委屈屈喊“爸爸”时,那只抬起的大手始终没有落下……他把我抱在怀里,感觉有冰凉的东西滑过我面颊。从那以后,无论再忙,父亲牵着我的手始终不敢松开。后来我来了洛阳,没事就去中央百货转,想从拥挤的人流中寻找我曾经的影子,可能是记忆太模糊吧,心愿都没达成。和父亲同去时早已旧貌换新颜,中央百货成了高楼,他也找不到当年差点把我弄丢的地方……

村子小,上学不方便,上初中我就跟父亲来到县城读书。那时候我已留了长发,自己会扎起来。父亲从不带我去理发店剪发,我头发长了,他就拿剪刀给我修剪,他修剪出来的两把刷子总不一样长,我从不哭闹,照常上学。村子里当时还不富裕,来县城赶集的人基本都在我们家吃饭,为了让他们吃饱,做的饭总是多,基本天天都有剩饭吃,以至于造成了我现在的“剩饭恐惧症”,一口剩饭都咽不下。父亲喜欢叼着烟卷做饭,我们姐弟几个都是吃着他烟灰长大的。随着时间推移,父亲调入工商局企业股,我们也从食品公司搬到了工商局居住。当时没有家属楼,院子里有许多单间,单间很深,能放两张床,中间还能放下一个大衣柜。每家做饭就在出了沿的房下用木箱把煤火炉围起来就可以了。这个院子里挤了几十家人,当时的生活水平都不高,吃喝也差不多。晚上吃过饭没事做,大家会齐刷刷地坐在院子里纳凉、喝茶话家常,情景也颇为壮观。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很勤勤,常年不在家的缘故吧,我家出去院子就是寨门,每次回家父亲第一件事就是把寨门外大家用来休闲聊天的场子打扫干净。在单位也是如此,仿佛他有使不完的劲,每天都起的很早,等大家来上班时,就把整个院子的卫生都打扫干净了。父亲还是单位的“烙馍之最”,包产到户后谁家都不欠粮食,记忆中我家总有很多烙的色泽金黄的锅盔馍,谁半晌饿了都来吃。可能是受父亲影响吧,我们单位伙上我烙的饼也不错,蒸馍的水平么,就不敢恭维了。
父亲是个认死理的主,记得我刚上班,有个老乡办个体营业执照(那时间没分),知道几个弟弟在这上学,买了只烧鸡送过来,父亲没接。人家回去送了一包花生(估计有两斤)来,父亲抓了两把让来人把剩下的带回,说“本来这是很正常的事,你这样子好像走后门一样,要不你直接把执照送回来算了”,来人很尴尬,连说了几句“你啊,你啊”离去……
后来我去乡下上班,住在单位。单位离老家近,母亲在家一个人忙,村里人来赶集时家里需要啥告诉我,我买了让他们带回即可。那时候我们要赶集,集日的工作也很忙,偶尔母亲过来也是匆匆来匆匆回,基本不打扰我。父亲经常背着我向领导打听我的工作情况,那是我若干年后才知道的。当时所里人员少,工作杂而多,我们3个年轻人担起了所里所有的文字工作。我自己喜欢写文字,还有父亲的缘故吧,除了办公室的事,企业和个体都由我分管。那时没有电脑,所有工作都要靠人工完成。每年年报的时间紧,年报节点任务卡的比较死。每到年报开始,父亲就像只不会停止的陀螺,白天正常工作,接待申报人员;晚上别人都下班回家了,父亲就一个人在办公室看他们报过来的资料。特别是财务报表的审查,他的眼超级毒,有没有问题几眼就看出来了。我笑他太认真了不好,他说这是在保护国家资产,必须得细致。教过我无数次,我无心学习只能作罢。父亲的认真和固执是出了名的,年报的时候有人就想走我的捷径,去父亲那走后门。我是不敢的,只能去找他碰运气。领导给了我特殊任务,每年年报时三天两头都会派我到县局“出差”。很多时候我都会陪他熬夜看资料,看我们报的,也看其他所报的。父亲会拿着比较规范的年报资料给我看,并把要点讲给我听,慢慢地我学会了不少东西。对我拿来的资料,合格的他会留下,不合格一样打回。我也不敢强求让父亲留下,按照父亲教的,回去指导他们修改,很快都能通过。还好,领导也没有怪过我……

可能我是父亲第一个孩子吧,小时候父亲很是喜欢我,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这点是很难得的。父亲是个孝顺的人,对奶奶言听计从,可因为我却被奶奶责骂。当时我有一小木箱的小人书,奶奶想要我的钥匙保管,我不给,他就向父亲告状。父亲说这是专一为我做的,由我做主,没答应她。奶奶喋喋不休地数落父亲:丫头片子读那么多书干啥?一底还是要成为别人家的人……这件事我很感谢父亲,要不是他当初的坚持,也许我就没有机会对文字产生更多的兴趣,更不会有现在的痴迷。
父亲的字有的风流倜傥,有的遒劲有力,很是耐看。在我的记忆中,为练字父亲打过我一书。那是1988年春天年报时,我拿着资料给他,那时办公室没啥人,他指着我的签名说“你上班这么久了,许多签名都要收档保存,你看看你这字写的能看么?”当时我没想那么多,脱口而出,“字好顶啥用,能当作家么?”被我成功激怒的父亲顺手抓起一本书敲在我的头上:“不长进的东西”。吓得办公室的师哥冲我直眨眼,让我快逃。得到师哥示意,我扭头就跑,回了单位。听说父亲情绪久久不能平复,还是师哥拿出两本字帖说下午所长们要来开会,我让他给虹儿捎回。咱说她不听,兴许领导说她能听进去呢。听师哥这样说,父亲的火气才消了。后来领导把字贴捎回后说我的字真得不咋样,最好练练。可能是叛逆心理吧,我还是没有描贴,以至于后来为自己不能入目的字懊悔时已没有心气学那些东西……
退休后的父亲回了老家,和母亲一块打理着田地。后来他们年龄大了,弟弟们就把他们接到了县城居住,那时我已经来到了洛阳。每每回家看望父母,走的时候他们都会站在窗前张望,目送我离去,直到现在也一样。他们窗前张望的样子就成了我心头挥之不去的风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都会静静地独赏,进而泪水潸然而出……
父亲是个固执的人,固执得让人不可理喻。父亲的大男子主义思想很严重,母亲的话他是听不进去的。2021年冬季,父亲有病,把他哄到洛阳做手术,正赶上疫情,在我这里住了半年,天天都想逃离。为了防止他“逃跑”,晚上睡觉只能把房门反锁,钥匙压在我枕头下,我感觉自己瞌睡时也是有一只眼睁着的。

父亲的生活习惯很不好,喜欢甜食和干食物。不喝汤、不喝水、不吃肉、不吃营养品、怕吃药,人瘦成了一把骨头。最可笑的是吃糊卜时能把里面的糊卜条捡吃的一干二净,把汤剩下来。现在的父亲喜欢吃零食,吃饭时盯着零食,扒拉几口就说饱了。有时候大家没吃完饭就喊饿,开始吃零食。脾气上来,就会把儿女们准备的药扔掉,还会振振有词地说,“我就是不吃,看你们能咋着”。谁管他,他和谁结仇,半夜三更也会撵人走。
垂垂老矣的父亲有点糊涂,再没有了职场时的杀伐果断,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时不时还会爆出一些惊人的话语,吓得人半夜都会觉得有人在我们家门口晃动。说他糊涂吧,记忆力却超好。常常对着他满抽屉的奖状和早期收藏的内部刊物喃喃自语,有人问起,他就会打开话匣子把当年的事复述出来。我常常是听得目瞪口呆,怀疑他平时的状态是不是装出来的……

父母年龄大了,身边已经离不开人。大弟就主动担负起照顾他们的任务。大弟脾气好,会哄人,变着法哄他们开心。这一年多来,看着父母红润光泽的脸感慨颇多:让父母快乐并不是吃好喝好、科学养老那么简单,吃喝对他们已不重要,需要的是更多耐心陪伴和理解。在此,我要感谢大弟对父母的精心照料,有了他的付出,我们其他人才能安心做自己的事。
多少年来每每提起父亲,我都会热泪盈眶。未来的日子里,我还是希望我固执的老父亲能有所改变:不再是怕吃药,不再是不喝水,不再是……你知道吗父亲,只有你在,我们才是手心里的那块宝,才是幸福的娃娃。你是我们的仗势,滚滚红尘没有第二个人会惯着我们的……
胡言乱语了这么多,还是觉得那句话最重要:希望我的父母天天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享受晚年生活!祝你们笑口常开、天天快乐!
作者简介:张晓翼,网名魂牵梦绕,洛宁县景阳镇人,洛阳市作协、洛阳市诗词协会会员,涧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干部。与世无争,喜欢爬格子,时有文字见诸报刊、杂志,多发于网络平台。热爱生活,阳光向上,积极传达正能量。多欣赏诗词文章,喜爱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