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词拾萃
——杨慎《临江仙》漫谈
文/罗兆熊
在明代文学的灿烂星空中,杨慎宛如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其诗词创作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杨廷和乃朝中重臣。正德六年,杨慎高中状元,步入仕途,本应在政治舞台上大展宏图,然而命运却与他开了残酷的玩笑。因“大礼议”事件,他触怒嘉靖皇帝,被谪戍云南永昌卫,此后在滇南度过了漫长的三十多年流放生涯。
杨升庵的生命轨迹如同明王朝的缩影,前半程是金榜题名、玉堂挥毫,后半程化作戍边充军、青灯著书。他在云南建水种桂树,在永昌江边筑茅屋,三万多卷藏书渐次散佚成四百余部著作。被贬谪者的身份反而成全了他,当京城文臣在政治漩涡中俯仰时,西南边陲的瘴疠之地正酝酿着超越时空的绝唱。
提及杨慎的诗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无疑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经典之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开篇以磅礴的气势,描绘出长江奔腾不息的浪花淘尽英雄的壮阔画面,将历史的沧桑巨变与人生的短暂渺小置于宏大的时空背景之下。“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句,道尽了世间万物的无常,无论是功成名就还是身败名裂,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不过是转瞬即逝的虚幻泡影。而“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则以永恒的青山和循环往复的夕阳为意象,与变幻无常的人事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下阕聚焦于白发渔樵,他们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渚之上悠然自得,惯看秋月春风,以一壶浊酒笑谈古今之事。这一形象代表了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体现出杨慎在历经政治风雨后的豁达与释然。全词意境开阔,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洞察,又有对人生哲理的睿智思考,读来令人回味无穷。这首本为《廿一史弹词》所作的序曲,却在数百年后成为《三国演义》开篇的绝响,仿佛历史长河注定要借他之手,为所有兴亡故事写下注脚。
除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临江仙》,杨慎还有许多佳作值得品味。他用《宿金沙江》的"岂意飘零瘴海头"自嘲命运,却在《三岔驿》里写下"今古销沉名利中"的顿悟。他给流放地带来中原文明的星火,在《滇海曲》中勾勒出"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云南图景。当同时代文人还在台阁体的窠臼里雕琢文字时,杨慎的诗词已挣脱了地域与时代的藩篱,呈现出"宇宙在乎手"的雄浑气象。
毛宗岗将《临江仙》镌刻进《三国演义》时,未必意识到这首词的宿命。杨慎的种种著述,成了中国文人面对厄运时的精神范式。就像他笔下"惯看秋月春风"的渔樵,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所有苦难终将沉淀为超越苦难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