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一块石头(散文)
文/ 毋东汉
在我家院子北边,靠墙支着一块长方形石头,像个茶几。这是我家的文物,约有近百年历史。它约有五尺长,二尺多宽,一尺多厚,重约三百斤。它渗透着两代人的汗水和心血,是我心目中的宝石。
我的父亲年轻时是一位染布工人,他在王曲染坊学会手艺,先后在本村、杜曲曾开过染坊,这块石头是不是在杜曲时用做碾布石,我不确定。因为我听他说此前在曹村孟家村也开过染坊。这块石头确定是块碾布石。
染好的布,晒干后仍有皱褶,放在这石头上,布上面有石磙子,石磙子上边还有个菱角形的大石头。父亲双脚踩在菱角形大石头的两个角上,双手扶着凌空横木,双脚交替使劲,石菱角左右晃,石磙子左右碾压,将布镇压平展无皱。这么费力的活,往往干到夜深。父母在杜曲开小饭铺时,由于生意不景气,白天卖饭,晚上染布。父亲负责踏碾布磙子,母亲烧锅染布。我曾多次仰视过父亲碾布,挣得满头大汗。
父母在染坊忙,我一个人睡在距染坊不远的黑屋里,孤独、恐怖,因为后门没门扇,后门外另一间黑屋空闲,我总怕黑屋里闯出什么妖怪。我借来玩伴陈五娃他爷的线装竖排绘图《西游记》,读书仗胆,把自己想象成大圣。所以,我在上小学四年级时,通读了文言文《西游记》。
碾布石,在我家盖房时做为廊沿的一部分,即门前垫脚石。后来拆瓦房盖平房时,我特意把这块石头留着,没做墙基石用,不知怎么地施工时埋在门前地底下。我事后忽然想起,觉得这是个家史文物,就抽空闲把它挖出来。挖出来后,怎么挪离门前到避路处呢?因为是闲事,我不好意思叫邻居帮忙。我就找来五、六节桐木圆磙,用杠杆原理把石头撬出坑,用轴承原理,把石头推向北边灶房墙跟前,再撬起,用砖头支起来,作为石桌。
我的书房没建成前,就是趴在这石桌上写作的。后来盖书房时,灶房移在院子北边楼梯下,把南边旧灶房拆了。我把石桌挪到北边靠墙。还是我一个人用杠杆和轴承原理,很轻松地做到了。
这块石头,我还曾经做过打胡基用的垫模石,我多次提锤打胡基,也供过模子,具体细节忘了,特此补笔。现在,染布碾布和打胡基都成为历史。在这块石头上辛劳碾布的父亲已于1981年逝世,享年68岁。他的教导铭记在我心,虽然没刻在这块石头上。我把这碾布石看作是父亲辛勤劳作的纪念碑,也看作是我学习父兄的里程碑,还是我的永远的书桌。虽然我现在已不再用纸笔写作,改用手机荧屏和手指头了,有在这石桌上写作的照片,是我艰辛笔耕的留痕。
呵,我家的一块石头,负载着父亲的艰苦创业精神和我的承接及寄托。
2025-6-12-于樵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