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副养农”论
文/毋东汉
自古以来,光靠种地是不能致富的。现在来看,一斤麦还买不到一瓶矿泉水,就是明证。要生产一斤麦,从犁地播药剂拌过的种、除草施肥,农药防治病虫害、灌溉、收割、碾打、晾晒、运输,哪样不花钱?哪样不出力?机械化程度减少了劳动强度和繁琐,却增加了成本。怪不得农田荒芜,怪不得弃粮种树,怪不得弃乡进城,弃农打工。
古诗有云:“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古谚有云:“穷不离书,富不离书。”经验有云:“以副养农。”
旧社会,后来评为地主富农的大戸人家,往往除了雇人种地,还要经营运输,即农闲用马车拉客运货。或开油坊,开酒坊,开醋坊,开盐店、布店、药铺、京货店等,扩大再生产。后来成为下中农、中农的中户人家,除了种地,从事贩卖炕蓆,钉盘子钉碗补锅铸铧尖钉眼镜配钥匙等手艺,甚至铁匠木匠泥瓦匠。小户贫农则耕余时间磨豆腐,养猪养羊养鸡养牛等,遇到天灾人祸就卖地卖房卖娃卖婆娘,打短工扛长工成为雇农。下一步或讨饭、行窃,或沦为盗匪。这些阐释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全过程。也说明,单纯种地是不能致富的,地主地多很难做到,大家地少更难做到。“穷不离猪”,“猪”是副业(工商业)的借代。“富不离书”指培养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至少可经商记账,经营管理,增加科技含量。所谓“耕读传家”是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有社办机械厂、木工厂、园艺场、养猪场等,大队有砖瓦窑、种子站,配种站等,生产队有菜园子有豆腐坊等。生产队的豆腐坊不为挣钱,为的有豆渣喂猪,喂猪也不是为挣钱,为的攒粪,粪肥壮地多打粮食。“林牧副渔”的收入支持农业发展。社员生活逐步提高,稳步前进,速度没有现在这么迅速,但粮食安全,土壤改良,没有转基因食品的忧虑。在计划生育情况下人口猛增,平均寿命延长,老龄化缓慢。分田单干只适合山区和管理不善的地方,不适应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电气化,不能组织修水库、造梯田这样的大型生产活动。更重要的是,种田成本太高,粮价太低,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进口粮食多为转基因,危害人民健康。这些年,生育率结婚率下降,年轻人性功能下降,怪病增多,癌症年轻化,医院和药铺增多,因此有必要怀疑是“病从口入”。
分田到户以后,一部分人先富了,大多是有权有钱有本领有胆量的人,胆大包地种瓜果等经济作物,权大包水库养鱼,不为蓄水浇地,钱大包企业扩大再生产,本领大的人也容易富。只会种地的人自负盈亏必然亏。有个朋友,他有手艺:会炸狼,遇到保护野生动物;会补胶鞋,遇到道路硬化;会逮鳖,遇到河水污染。会打胡基,遇到不盘炕不垒土墙。他艺不逢时。他在生产队当饲养员,队散了,他失业。分田到户后,人们除了种地和打工,还割荆条编笆,贩蜂窝煤,带锯加工木材等。由于市场需求变化,都坚持不下去了。只剩下进城当农民工。说结实话,纯农民没有了,只有准农民。准农民认不得稗草谷颖,不会给谷子间苗,只会撒肥料打农药。现在谁也不说“以农为荣,以农为乐”和“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了,免除了推粪挣、插秧累,免除了水蛆咬、泥烫热气蒸、稻叶刷脸的捞稻之苦。吃着买来的进口大米,造不如租,租不如买呀!真的是这样。
再看南街村、周家庄、大寨村他们,也不光是靠种田富起来的!都是一边种地,保证饭碗中的安全,一边发展集体经营的工商业和旅游业。只有互助合作化,才能五业兴旺,才能富裕。单靠种地是亏血本的。但地还要种,为食品安全而种,不要怕亏本。在有饭吃的基础上发展工商业,使钱包鼓起来。
“穷不离猪,富不离书。”现在看来,“猪”是指代副业,即工商业旅游业。“书”是智力投资,即文化科技。不知我想的对不对?
2025-6-10-于樵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