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抵达心灵深处的煌煌巨著
——《南渡北归》读后感
陶玉山

这是首部全面再现“西南联合大学”始末和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正如陈寅恪诗句所言:“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读完之后,对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心怀戚戚,感触良多,让人心情复杂,感慨不已。不忍卒读。一读伤心,再读伤魂。纵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南渡北归》共分为三部:南渡,北归,离别。第一部“南渡”以卢沟桥事变为开端,向前几十年回溯青年才俊们的求学之路与救国之心;向后写出了南渡的艰辛。在退无可退的西南大后方,老师和学子们如何于炮火连天中,为民族复兴、保存最后一批文化种子,大师们再也不是课本里千篇一律的样子,而是站在我们面前活生生的人;令后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所寒酸的大学在那样一种恶劣的环境中,竟然培养出来了群星璀璨的一代大师。他们用自己的不体面成全了国家的体面;第二部“北归”介绍的是抗战胜利结束后,以此为中心点,承前启后,一直写到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大师们在历史分野面前的抉择与去留:有的学者大师留在了大陆,有的去了台北或海外,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第三部“离别”,描写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们,在回归故土家园之后,因内战爆发,不得不忍痛离别,遥天相望,以及在海峡两岸生活和社会环境中所遭遇的命运剧变。充满无奈与悲伤。在大时代面前,历经辗转的大师们,有不少只能带着北归的残梦陨落。“离别”是“死亡之卷”,单是目录就望而惊心。全书共180万字,从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写起,到1984年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去世止的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涵盖了历史、文学、考古、哲学、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历史不能假设,历史只能总结。资料详实,内容过于真实,文笔通畅简练,叙述抽丝剥茧,全景再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沉浮,写尽了乱世中学术的研讨与理想的破灭;尤其是比较详尽地描写了烽火中一代大师们的流亡与坚守。是一部可以传世的抵达心灵深处的煌煌巨著。
难能可贵的是,这套书并不是简单的历史重述。而是借鉴利用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第一手亲历者的采访进行创作的,每一章后面数十条、甚至上百条的注释,证明了作者写作这套书的态度认真和精心投入。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实例,借景抒情,寓褒贬于描写中。充分说明了在非常时期,我们民族的这些大师们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用无可争辩、鲜活的事例阐述了为什么那样一个时代,竟然会涌现那么多重量级的人物。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涵盖抗战、西南建设、学术奠基等关键历史节点,兼具历史价值与文化深度,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叙事方式更是为人称道。作者以严谨慎重的态度和不乏创新的客观纪实的手法,还原历史真相,对知识分子群体于时代大潮中的分化与演变,进行了细致深入、令人信服的探究与揭示,让我们读者能够“在史中求史识”,不仅丰富了学识,扩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还得到好多好多有益于自己提高见识的学问。
这套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细腻生动的笔触,尽情地展现了抗战时期我国学术界好多泰斗、翘楚人物的艰苦生活和学术研究情况。其中,梁思永的考古工作经历,就贯穿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学术脉络中。让我们切实认识到了他不仅是一位考古学家,更是一位为了探寻历史真相、传承民族文化、在战火纷飞中不懈努力奋斗的勇士。他的每一次发掘,每一次深入研究成果,都为我国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人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与深刻洞见。他在李庄因肺病病危,仍然打着吊瓶整理殷墟发掘报告……
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说:“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南渡北归》还是一部人生启示录。书中描写了傅斯年、胡适、梅贻琦、朱家骅、叶公超、陈寅恪、钱钟书、闻一多、林徽因、穆旦、刘文典等诸多大师和知识分子的形象。作者采用平视的手法,既写出了他们在学术上的成就贡献,也不回避其性格上的弱点,更写出了他们人生坎坷的遭遇及命运,作者力求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写出每个人性格的多元化及发展演变过程,写出时代大潮以及个人的选择对他们命运的影响,有血有肉有感情。这些对我们读者来说都有很强的历史认识意义和人生启示。这些善良的学者,不应该被遗忘,更不能允许那段疯狂的历史重演!
“南渡,南渡”,这不是诗意的迁徙,而是一场悲壮的逃亡。书中没有完美的英雄,只有真实的人。在书中,你能看到中央研究院携带十五万册古籍碾转长沙、李庄,学者们在破旧的古庙油灯下完成了足以传世的《殷历谱》《中国建筑史》等巨著;梁思成夫妇背着测绘工具,在残垣断壁间不遗余力地抢救古建筑;能听见朱自清胃病缠身仍坚持讲课的咳嗽声;陈寅恪失明后,仍然以口述方式著书立说;华罗庚躲避飞机轰炸,在防空洞里继续演算数学公式,能触摸到西南联大铁皮屋顶上,雨滴声与警报声交织的惊心动魄……
书页在指缝间沙沙翻过,《南渡北归》如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在眼前渐次展开。最动人的是那些细节。岳南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像:梁思成骑着毛驴丈量古建,林徽因在病榻上整理古籍,陈寅恪在战火中守护着随身携带的手稿……他们本是象牙塔的学者,却在山河破碎之际,被迫成为文明的“摆渡人”。当阅读到“北平沦陷,清华、北大、南开师生踏上南迁之路,行李箱里装着的不是金银细软,而是校史档案和珍贵书籍”时,不禁喉头一紧——那一双双推着板车、扛着木箱的手,托举起来的何止是几本书籍,分明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脊梁!
同时,你会看到大师们的脆弱与坚持:林徽因在贫病中仍然在优雅地谈论诗歌;陈寅恪因时局动乱痛失好多珍贵藏书后的绝望;钱钟书的幽默像一把手术刀,总能精准剖开生活的荒诞;南开大学被炸成废墟时,校长张伯苓含泪写下“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不毁者为南开之精神”……西南联大的故事早已被神化,书中披露的困境远比我们想象得还残酷。那些被时光淹没的细节,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份与事件,而是无数人滚烫的生命印记。书中对知识分子进行了另类刻画,让我们油然认识到那个时代的大师,真得了不起。可悲可叹无言以对的是,每个人在时代的潮流中身不由己,以后的结局是更多人在沉默中凋零。好多好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给这套书填色不少,更增加了可读性和感染力。譬如写梁思成为西南联大校舍设计图纸,因为经费一而再再而三地消减,图纸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修改,他看着自己设计的校舍图纸,实在看不下去,忍无可忍地对校长梅贻琦大发脾气,倾泻自己心中的郁闷。梅贻琦“叹了口气,起身像对待耍脾气的小孩子般和颜悦色地说道‘思成啊,大家都在共赴国难,以你的大度,请再最后谅解我们一次,等抗战胜利回到北平,我一定请你为清华园建几栋世界一流的建筑物,算是对今天的补偿,行吗?’梁思成望着梅贻琦温和中透出坚毅的目光,想起时局的艰难,泪珠从眼角悄然飘落下来。”看了这段文字,心里五味杂陈,悄然间,眼眶湿润了,泪水飘落下来。清华学堂今犹在,不见当年梅贻琦……
历史是什么?雨果说:“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书中的内容既有宏大历史事件的概述,也有细节的描写,由此增加了可读性和可信性,同时让历史课本上符合化的大师或知识分子形象变得血肉丰满。在国家艰危和离乱时期,人物的表现是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精神和情感性格的。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在北平沦陷时冒着生命危险潜入实验室,将50毫克放射性元素镭藏在咸菜坛子里,徒步穿越一道道日军封锁线,受尽了苦难。衣衫褴褛、双手溃烂的他将这份价值连城的科研珍贵材料带到长沙,带到了大后方。当被人误以为是乞丐的他见到梅贻琦,两个人相拥而泣……阅尽数年艰辛过往,读懂民国大师风骨。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回望历史,有时如同梦幻一般,真实与假设难辨真伪,清晰与模糊交替出现。该书书写对象是民国那一批学界的知名人物,其中不乏大师级的,故而涉及到了许多历史事件。为此,作者特意在每章的后面都做了大量且详尽的批注。一是解释引述的材料出处,二是对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予以说明。难得可贵的是作者对同一人物、同一事件,特别是有争议的人物和事件,不仅把各家的观点一一罗列,还阐发自己的见解、臧否,而且毫不留情,独成风格;甚至可以独立成章,又是综合成体,实乃近似一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人生的词典。读来有趣、过瘾。
作者尽可能地让历史资料自己说话,正反两面档案材料与相关当事人所见所闻所记交叉印证,不能尽信者则存疑,言之有据也不妄下结论,不是我们熟悉的那种自淫式自吹自擂。让我们大开眼界。同时,作者在写所有的人物时,不尚空言,总是用具体的事实和行动故事来表达人们的精神情感与作为,写出人们的纠结和选择。所以,因为作品有很强的故事行动内容,就十分吸引人,也有容易传输言说的可能性。这种集历史追踪、考据、辨析和文学生动表达于一体的作品,在内容庄严和人物有力的支持下,自然会有很丰富的价值存在和珍贵长远的生命力量。
岳南写这套书的起源,是被南渡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震撼了心灵。抗战时期我们国家知识分子辗转流离的经历磨难,让当时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的新闻官员、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大为感动。他曾经不无感慨地说,如果西方国家的学者面临抗战这样一种环境和生活,早就跑掉了。只有中国的学者能够在这样艰苦环境中忍辱负重,越挫越勇,取得了如此伟大的学术成果,这个成就与精神,是中国知识界的光荣,也是人类历史的光荣。让我们由衷感到他们没有辜负时代,时代却亏欠他们许多许多。好书都是镜子,能照见你的迷茫,也会映出你的光芒。我们的山东老乡作者岳南历经十年,查找翻阅、甚至熟读上千万字的资料,走访好多当事者或他们的家属同事朋友,怀着虔诚崇敬的态度,用心血汗水写就的巨著《南渡北归》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用生命谱写的壮丽史诗。既是一套写大师如云、群星璀璨的书,也是一套讲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的书;既是一套读了心胸辽阔、豁然开朗的书,也是一套读后不胜唏嘘,扼腕长叹的书。所以总是想读,又怕读……

作者简介:陶玉山,济南人,作家,藏书家,山东省作协会员。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文章收入到文学作品集。荣获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