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23)——好逸恶劳(原创首发)
——洛阳白江永撰文
《后汉书·郭玉传》载:“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摄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郭玉,东汉广汉雒(今四川广汉北)人。汉和帝时(公元89年~105年)为太医丞。就是集太医院的行政学术于一身的总负责人。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医学家。
郭玉的祖师,不知从何处来,常渔钓于涪水(四川绵阳),因号:“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马上见效。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弟子程高,寻求涪翁多年,涪翁才传授之。程高同样是隐迹不去做官。郭玉从小就师从事程高,“学方诊六微之技,阴阳隐侧之术。”
方:医经、经方或者方术、方技。 诊:五色诊、脉诊,诊断。六微技术:东方砭石、南方微针、西方草药、北方艾灸和中原导引案蹻。阴阳:天文,日月星辰、北斗,二十八星宿变化,天文推出历法,推出季节时辰对人影响。隐侧之术:隐侧是不好公开的东西,和房中、方士用的东西有关。
汉和帝时为太医丞,治病多有效应。皇帝感到奇异,“仍试令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为试验郭玉诊脉技术,使一手腕肌肤似女人的男子,与女子杂处帷帐中,令郭玉各诊一手,问郭玉此人所患何病,郭玉诊脉与望形色相兼,诊出其中有不常见的脉象,说:“左阴右阳,脉有男女,雌雄同体,状若异人,臣疑其故。”皇帝为之赞叹不已。
郭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诊病“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但在为贵人治病时,往往疗效不很满意。“帝乃令贵人羸服变处,一针即差。”皇帝派一个贵人患者,换上贫寒人的衣服,并变换居处,请郭玉诊疗,一针而愈。皇帝诏问郭玉,郭玉回答说:“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 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针 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 此其所为不愈也。”帝善其对。
汉和帝刘肇问他为什么会这样?郭玉回答:达官贵人自做主张,态度不谦和,好逸恶劳,不愿配合治疗。因为那些达官贵人养尊处优,盛气凌人,医生怀着惶恐惧悚的心理给他们看病,小心谨慎有余,充分施治不足,治疗起来顾虑重重,就会产生四大难处。其一,他们只相信自己而不相信医生,一意孤行而不遵医嘱;其二,饮食起居没有规律,不懂得调理身体;其三,身体羸弱,经不起长时间的治疗;其四,四体不勤,好逸恶劳,从来不锻炼身体,气血瘀滞,经脉不通。如果医生怀着这样的心理,怎么能治好这些富人的病呢?
郭玉的医术、医德和对针灸与诊法的贡献,为朝野所叹服。年老卒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