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一缕花香,走进浅夏时光。深山的宜阳上观,青山如碧,草木吐翠,勃勃的生机孕育着鸟语花香,虫叽蝶舞;催生着粮丰草茂,果蔬飘香。我随宜阳融媒体记者高伟、齐莹,在上观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柳红勋的陪同下,走访这方土地上的电烤房建设。
蔚蓝天空下,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灰褐色建筑,格外醒目亮眼,似掩映在大山褶子里的聚宝盆。这便是上观乡新近建成的现代化电烤房了。它们静默地伫立在山间,与四周的绿意相映成趣,倒像是从土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物事。
上观这地方,海拔高,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土质又富含磷钾,兼之农家肥源充足,种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这里的烤烟个体修长,品质优良,扮相更是出众,远近闻名。烟叶生产一直是上观的特色产业,全乡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四千亩以上。记得二〇〇五年时,植烟一万一千五百八十亩,收购烤烟二十九万四千公斤,实现税收九十万八千元;到了二〇一〇年,植烟一万一千八百三十五亩,收购烤烟三十三万公斤,实现税收一百零四万一千元。与花生、水蜜桃一道,烤烟成为上观产业振兴乡村的支柱。
"种是金,管是银,烘烤是个聚宝盆。"这句农谚在上观得到了最好的印证。上观乡的烤房从土炕起步,经过砖炕,进而升级到现在的高效环保现代化电烤房。燃料也从木材、煤炭迭代为清洁电能。烟农们逐渐摆脱了装炕、出炕时汗流浃背、呼吸不畅、辣眼呛鼻的恶劣环境,不再有"优质烟不高"的烦恼。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烟叶质量却节节攀升。
采访途中,偶遇杏树洼村烟农、宜阳县人大代表杨红霞。这位皮肤黝黑的农妇说起电烤房,眼中闪着光:"以前炕烟都是用土炕、砖炕,费时费力,炕出来的烟叶挂灰,质量不好。有了电烤房,烤烟不再费那么大劲儿,干净整洁。炕出的好烟多,收入高多了。"她粗糙的手抚过烤房的外墙,如同抚摸自己的孩子。山风拂过,带来阵阵烟草的清香。这香气里,混合着泥土的芬芳,阳光的温暖,还有农人辛勤的汗水。电烤房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见证着上观这片土地的变迁。烟叶在上观的山水间生长,在电烤房中蜕变,最终化作缕缕青烟,飘向远方。
浅夏的上观,烟香漫山野。这香气里,有土地的厚重,有科技的轻盈,更有一方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