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三星堆今有威远宣汉:
曾为海洋的大四川,才是“家里真的有矿”
城市头条/四川
没有不被水流过的土地
没有不被商业塑造的城

【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海贝,证明四川当年是“海洋文明”/来自截图】
吾球商业地理:
今天的四川盆地,前身应是一片海洋。不海洋,我们无法解读这里的化石沉积,以及威远气田的发现。大禹开夔门,成就了三星堆,更成就了天府之国。地火的涌现,则激起了工业救国的奋斗,点燃了三线建设的激情。如今,蜀道山中的砂岩,依旧叠着海洋的往事,而页岩更是封存着能源的密码。当冕宁牦牛坪的稀土矿新增无数资源量,宣汉的海相富锂钾资源矿更是全国震撼……我们听见的,仍是远古海洋在盆地深处的回响。
采写+主编/王千马;
图片/王千马+网络;
编制/大腰精+牛儿响叮当+哟嚯
中国有很多以“红”命名的物件或者地点,比如重庆的红岩,湖北的红安,还有河南的红旗渠……我没想到的是,在四川的深山老林,我还遇见一个红村。
红村在威远的新场镇。汽车在山沟沟里七拐八绕,才爬上了一块高地。接近高地的时候,你会看到这样一块牌子:红村石油会战旧址,旧式的“卫生所”“报社”相继跃入眼帘。最后,半腰处竖的两行红色标语,像是给此行划上了破折号:一切为了70亿;一切为了找油田,和背后山顶上的铁塔遥相呼应,给我们此行彻底点了题。

【红村标语/王千马摄】
以前在老家读书时,知道这个国家打出了大庆油田,又打出了胜利油田,一改我国是贫油国的认知。想起自己当年在大庆走访,城市边缘到处都是“磕头虫”,不禁想,好在当年日本人没有发现这里的油田,不然它不会在霸占东北后,还想去东南亚,结果和西方列强的利益撞到了一起。
相反,在大庆的时候,我也没想到四川也是油气的宝地。
就像很多人知道威海,但不知道威远。
1
为何四川会有
石油煤炭,和海螺化石

威远其实就在成都的正南。今天属于内江。往西便是自贡的荣县。
我一直搞不清楚四川这么一个小县城,有什么资格叫“威远”。后来,当我随着杨宗益兄组织的地质科考团(参见:解密地球能量魔方,传承红色工业薪火——四川威远亲子科考活动第二日圆满收官)来到威远西北越溪镇的俩母山,才知道介于宜宾和成都之间的威远,不仅是盐茶古道的中枢,还是军事的战略要点。
这条盐茶古道北接省会成都,南连云贵高原,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川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它既是“蜀身(yuān )毒(dú)道”的一部分,也是西南陆地“丝绸之路”一部分。

【蜀身(yuān)毒(dú)道是指成都到印度的陆上“丝绸之路”。身毒为古代对印度的称呼,也作天竺/来自网络】
经俩母山俩母寺,过一处特别显眼的岩石,向上再爬行数十米,便有一古寨(日后称为山寨,寨实为砦字,读Zhai音)。
古寨的山墙上,有不规则形状的凹槽。带队兼导游的吉吉国王说,它就是运送盐、茶时的人工借力点。

【从借力点想象当年古道的繁忙/摄自王千马】
古寨安在山顶,今已废。不过山顶是一块平地。不大,却能容不少人。周边就是陡峭的岩壁。吉吉国王说,这不是人为的产物。事实上,从它身上,可看出这里是典型的穹窿地貌。所谓穹:上拱、凸现、突兀;窿:坑道,凹陷,沟谷。穹窿地貌多以方山、台地、不规则桌面山、峡道、沟谷、坑道为主。貌似“凹凸”二字。用吉吉国王说出来的比喻更形象,这里就像从人的脸上冒出来的痘痘。不过,看眼前的景状,它更像是成片的。
它们都是当年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结果。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持续碰撞下,硬生生地从地底下被挤了出来。但也正因为它们的存在,成了当年阻挡元军南下的“长城”。要知道,这里一旦被打通,蒙军就长驱直入直抵长江。
但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是途径的那块特别显眼的岩石。从它一层层累加上去的体形,无疑是沉积岩(它是在水中形成的)。虽然有铁锈的存在,但一抹它,就悉悉索索往下掉渣渣,更知这是沉积岩中的砂岩。这让我坚定了四川以前就是一片海,看过有文章说是叫蜀海,但吉吉国王说,更往前应该叫古特提斯海。古特提斯海应该连接印度洋,但随着造山运动,它就变成了内陆海:蜀海。

【冒出地面的沉积岩/摄自王千马】
此前电影《哪吒》火热时,曾有人讨论过,哪吒父亲托塔天王李靖所镇守的陈塘关是在哪里,一说天津,一说则是四川,即如今的四川省宜宾市南广镇。那么远古时期的东海是哪儿?其实就是四川盆地,所以,在江油修练的太乙真人和哪吒,应该是老乡。所以太乙真人说四川话,对哪吒一点都没影响。
这种印象在随后去往自贡荣县东兴镇油坊坳的科考中,得到了证实。在一片被扒拉出一堆碎石的山体旁,团员们收获颇丰,大多都用科考锤敲出了海螺形状的化石。我也整整收集了一小口袋。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发掘,顿时失去了乐趣。没想到这种远古时期(三叠纪)的化石,在这里遍地可寻。
只不过,和俩母山的砂岩相比,这里的山体为页岩,一块一块的,像书的页面。但同样,它也是沉积岩。从这里刨出来的海螺化石来看,它当年不该在海里,应该在海底。

【能清晰地辨认出海螺的化石/摄自王千马】
这样也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今天为“半城青山半城楼”的自贡还会以盐而著称。正因为自古就在海底,所以盛产盐卤。
不用吉吉国王提醒,你还会发现,这里的页岩大多是黑色的,拿到鼻子前闻闻,有一种煤油味。吉吉国王说,那就是原油。
在继续前往荣县墨林乡川洞子探访千年古溶洞时,看到周边的山体,黑黢黢的,我终于相信,这就是一片资源宝地。


【一看就知道浸润了石油的山体/摄自王千马】
这也就是为什么先辈在当年会在这里寻找石油,并进行大会战的原因。
2
从“地火”到
“石油大会战”

让先辈们到这里挖呀挖呀挖,也有个偶然的因素,那就是“地火”的出现。
资料说,数百年前,新场镇曹家坝的人发现田间地头常冒出气体,着火即燃,窜出蓝色火苗。人们用它烧水、煮食、取暖,称之为“地火”。后来书面的科学术语称其为天然气。

【威远火井堡至今不息的地火/来自吉吉国王】
这一现象自然引起了地质专家的极大兴趣。1931年,地质专家谭锡畴、李春煜到威远实地考察,发现威远穹窿背斜面有气苗溢出,推断出威远的群山脚下埋藏有石油和天然气。1933至1934年,四川军务督办刘湘两度邀请丹麦人萨费尔教授到四川罗泉井测绘出1:2500地形图,以便石油和天然气开发。
1940年7月24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派专业队伍到曹胜村曹家坝火井坡钻探。这是我国首次使用现代技术在威远县境内为找“地火”开钻的第一口井—— 威1井——它在二叠系阳新统地层中发现了微量天然气和卤水。后来反复钻了几次,都因技术问题暂停。
不过,来自威远黄荆沟煤田的开发,承载起了支持抗战与后方工业发展的重责大任。它为“川盐济楚”行动提供了充足的燃料,矿工们更是慷慨解囊,为抗战捐献了大量资金。

【威远不仅有油气,更有煤炭资源/摄自陈丹】
但有了煤,但搞不成石油和气还是不行。也就在1956 年,在威1井南偏东18.56米处钻威基井,此后不断勘察深钻,发现了气藏和油气结构。1964 年,四川石油管理局派地质队到威远复钻威基井,出现漏气、井喷现象,这是四川盆地首次在震旦系获得工业气流,也是国内首次在最古老的地质结构层发现气藏。随后又在二叠系阳新统发现新的气藏。这一系列发现显示出威远和四川盆地有着良好的天然气开发前景。
恰逢三线建设正拉开序幕,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中央的注意,“1965年初要求石油部在四川搞一次‘石油大会战’。”石油工业部根据中央关于建设大三线的指示精神和四川石油工业的“油气并举,以气为主”的方针,把威远气田建设列为西南三线建设能源开发的重点项目,决定在威远新场、越溪一带(包括毗邻的荣县、仁寿、井研部分区域)进行采气找油大会战。“石油部立即组成了由副部长张文彬任组长、部机关多名司局长及四川石油局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四川石油会战领导小组’,从大庆、玉门、华北等油田抽调精兵强将入川,并将指挥机关从成都迁到威远新场……”2019年,澎湃新闻进行建国70周年的相关报道时,特意关注到了这样的一次“四川石油大会战”,并听取了“红村”人廖宣州的口述。
这位于1937年出生的老人,1965年从部队转业后,随四川石油管理局来到红村,负责通讯保障工作。他把红村这个地方称作曹家山。
根据资料,红村原名杨柳村。如此说来,杨柳村和曹家山以及曹家坝之间差不多要划个约等号。
在他的回忆中,当时“为了少占良田,指挥部决定将领导机关设在山坡上。当地石头多,参加会战的建设者就地取材,炸开岩石用碎石垒,将‘干打垒’房子建在光秃秃的乱石岗上。”他刚来时,山下已平好了一个空坝子,山上仍是一片荒山,一条路都没有,只有山腰的总机室已经修好,但还没有安装。这是这里的第一幢房子。
但很快,“山坡上密密麻麻都是房子,共有1000多幢,一条377级的石台阶由山脚直通山顶。”随着1965年9月4日到8日,仅5天时间,四川石油局机关就从成都搬迁到曹家山前线指挥部,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在此打响。“78台钻机轮番上阵,石油工人连续作战。”

【为了石油,蛮荒山头变村庄/来自网络】
根据吉吉国王的解释,所谓“一切为了70亿”,其实是70亿立方米天然气。
这既是雄心,也是对四川实力的深刻认知。
3
红村的由来

在今天位于曹家山的半山腰,还有个广场。广场上用了数副石刻画,展现了当年大会战的进程。
其中“威远初现”提到:1965年9月钻获威2井,测试日产量超过120万立方米。两口井的成功钻探,揭开了威远气田的面纱,加上后来的钻探成果,威远气田累计探明地质储量400亿立方米,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第一个整装大气田。
这里的工人都记得,在红村传出的第一个好消息就是,威2井日产气达百万立方米,整个红村沸腾了。“会战以来,共打出气井144口,投产71口。”
为了这个成绩,大家付出了很多:在“巾帼英气”中,便提及会战期间,四川油气田曾成立了第一支女子钻井队——1815钻井队。该队的姑娘们先后打出了15口高质量井,并创造了操作4000米钻机打深井的奇迹。为确保钻井顺利进行,姑娘们不休假,主动而勇敢地光着脚跳进含有浓碱的泥浆池里进行人工掏池,个个手脚红肿起泡掉皮,但始终没有人吭一声。
没有人会忘记这样一件事。1965年8月27日,威2井在钻井过程中突发溢流事件,天然气溢出井口,弥漫井场,在千钧一发之际,石油职工临危不惧,冒着硫化氢中毒危险抢关闸门,钻井队司钻王信武等14人中毒晕倒。经全队职工英勇抢险,关住了阀门,保住了气井。会战表彰了为会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的王信武、魏光荣、王芝顺、闵志荣、陆隆年、史秀才、封大华、付文凯等8名战区标兵。

【感谢您的付出/来自网络】
气田的发现以及随后的“勃勃生气”,也引来了诸多国家领导人。据指挥部组长张文彬回忆,当时视察的邓公说,“你们在祖国大西南发现了大油气田,值得庆贺。希望你们为三线建设开发更多的油气田。”又因为会战倡导发扬延安革命精神,地处农村,又搞得红红火火,他亲自将会战指挥部所在地命名为“红村”。这也是红村的由来。
这个气田的发现和开发,无疑为四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1968年12月,威远气田向成都供气,威远连接成都、乐山、泸州等地的大管径地下输气管线相继铺设,天然气通过输气网络送往国防、民用等单位。
而且,在石油会战过程中,威远气田创造了多项国内首创技术,如第一个开发的含硫气田、第一个建脱硫厂的气田、第一个全面开展排水采气工艺的气田等 。
尽管时间的推移,让气田自上世纪80年代产量开始下滑,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与此同时,在2013年的金秋时节,历经70余年开采的威远煤矿黄荆沟矿井,因资源逐渐枯竭也停止了煤炭生产,但是至今,在当地依然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倘若没有威远煤矿提供的优质煤炭,四川的火车将无法翻越秦岭,而重庆的钢铁厂也难以炼出高品质的钢铁。”
更重要的是,它们在今天通过另种方式焕发青春:2009年12月18日,威远县新场镇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国第一口页岩气井威201井正式开钻。“产量虽小,意义重大。”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迈入了实质性阶段,更预示着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

【没看清标注,它应该就是中国第一口页岩气井威201井/摄自王千马】
无疑,四川诸多的页岩资源,也让页岩气井的出现也变得顺其自然。
“页岩状如书页,层层重叠,岩性致密。通过数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能看到页岩中大量存在纳米级孔隙,其间由平直狭小的喉道相连。经过上亿年沉积演化,天然气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储存、‘幽禁’在页岩的孔隙里。”此前,有关单位在四川盆地开展大范围页岩气资源调查,威远、长宁、富顺-永川3个有利区块入围。“选择威远作为首战之地,是因为这个区块位于有50年开发历史的威远气田,老井资料多,把握性更大。获气后,利用已有管网,输送到相邻的曹家坝配气站,将产品气迅速转化为商品气,工程、经济优势明显。”(冯雪梅,《【新丝路-能源之路万里行】探访中国页岩气第一井》,《中国石油报》2015年1月13日)
在向前辈们的奉献和牺牲表示如海洋般广阔的敬意的同时,我还想说的是,这些石油、煤矿,页岩气,无不都是“海”的回声。
4
大禹是四川人?三星堆是海洋文化的产物

毋庸置疑,今天的四川盆地水系纵横。来自青藏高原的金沙江,与岷江相会于宜宾,最后汇成长江,中途纳沱江、涪江、嘉陵江,过重庆奉节夔门,向东滚滚而去。
夔门我至今没去过,但翻阅地图,你就知道它对长江的意义。堵上的话,整个长江就无处可泄。那么,四川就是一片海。夔门一通,四川的水就有了泄处。这也就让古蜀海慢慢消退,然后像威远那些砂岩、页岩纷纷露出水面,最后变成了盆地边缘的山脉。
据说夔门是大禹给劈开的。看夔门的照片,壁立千仞,像是人工开凿,刀砍斧劈的样子,绝非风浪侵蚀而成。对大禹,大家都知道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有人说他治的是淮水,并会诸侯于涂山,加强集权。涂山即在今天的安徽蚌埠。当然,我在创作《城市战争》一书,留意到又一说,大禹治的是黄河流域,像劈龙门石窟旁的伊阙,让伊水由此汇于洛河并入黄,进而形成了肥沃的伊洛盆地。洛阳便在这伊洛盆地间。不管如何,我们都需要感激大禹,以及他“宜疏不宜堵”的智慧。只是,对他的籍贯,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哪里。多年前,当我途经海拔有1200多米的汶川,看着岷河一侧写着“大禹故里”,不禁大惊。今天看来,如果他真是汶川人,那么他劈夔门泄蜀海,倒是有可能。


【夔门/来自网络】
不过,距今5-8万年的资阳濛溪河遗址群的发现,显示四川盆地的成型,要远远早于大禹治水,甚至其留下的用火痕迹与燧人氏的传说在时间和地理空间上高度契合。另外,此地出土的大量动植物遗存,如大熊猫、犀牛、象等动物化石,以及丰富的植物种子、果实等,与《山海经》《诗经》《蜀都赋》中所描绘的上古蜀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相呼应。可以说,资阳濛溪河遗址群的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四川盆地作为人类起源地之一的理论。当然,它也深受水的影响。正因为一场洪水,让遗址在极为罕见的饱水环境下极为难得地保存了这些有机质材料与旧石器文化遗存。同样,治水也成了这块土地极为渴盼的大事。遗址群所在的资阳,据说是尧帝的第九子姬资,曾协助大禹治理水患,并因治水有功受封于此,称资子,其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形成资邑。
不管如何,海洋的退却,给了四川成为今天天府之国的际遇。先是有古蜀国的先王蚕丛得以从岷山迁到成都居住,并在这里养蚕织纱。据说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将军扁攻打蚕丛和有缗氏,于是蚕丛跟有缗氏献上美女。夏桀被美女迷惑,竟然退兵。
接着有来自成都平原北端的三星堆,在鸭子河畔(沱江支流石亭江的支流)成就了灿烂的文明。在这里,我们今天发掘出了高达2.62米的青铜大立人像、神树、尊罍等容器、纵目面具,还有玉器与金器,以及象牙、纺织品等,展现了古蜀文明与中原、长江中下游文化的交融特征。但让人吃惊的,它还有近5000枚海贝,“其中一些白色带齿的环纹货贝并非古蜀当地所产,经古生物学家鉴定,它们仅产生于印、缅温暖的海域中。”(周霖,《成都出海的野心,三千年前就暴露了》,《成都商报》2019年11月1日)在我看来,它有可能就来自曾连接印度洋的古蜀海。当然,成都当地媒体认为,这些三星堆海贝从印度洋出发,沿着“蜀身毒道”翻山越岭,经缅甸,过“永昌道”东行至大理,越攀枝花、西昌,一路北上经“零关道”,最终传入了古蜀国。
某种意义上,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撞击,使得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东高西低的格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也因此有了源头,同时也让中华文明和外界有了更早的交流。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三星堆中会挖掘出那些具有“异域风情”之元素的重要原因。尽管今天对三星堆的来源、成因以及具体时间还在继续探寻当中,但是它的出现,一定不是“闭门造车”的。换句话说,它不仅属于农耕文明,更是海洋文化的产物!


【至今仍充满迷人色彩的三星堆/来自网络】
感谢海洋,感谢远古的“厚爱”,让今天的四川有吃有喝还有得耍,更让它有了持续发展的资源。
除了自贡的盐井、威远的石油、煤炭以及页岩气,凉山冕宁牦牛坪稀土矿新增资源量496万吨,是我国稀土资源重要增长点;盐边红格南矿则成为全国最大钒钛磁铁矿。
而在今天的宣汉,更是拥有包括煤、天然气 、钾盐、硫铁矿、锂、地热、石灰石、砂岩、页岩和高岭土等在内的矿产资源。有自媒体在今年曾自豪地发表文章《咱家达州宣汉县,有“矿”!》指出,这里的天然气远景储量1.5万亿方,境内有普光、南坝及在建的渡口河三个脱硫净化厂,年产能天然气170亿立方和硫磺339万吨。此外,它还拥有全国首个海相富锂钾资源矿、储量达7.1亿吨,富锂钾卤水达20.9亿立方米,是继天然气资源后的达州又一万亿级资源。
无疑,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当地能源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气田+储能+精细化工”为核心的能源经济体系,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同时,它还推动了工业领域的发展,形成了天然气、硫磺、微玻纤新材料、金属新材料、锂钾综合开发等成熟的产业集群。目前当地正在开展锂钾资源勘探开发前期工作攻关,全力推动钾盐钾肥“535”工程。赣锋一期退役电池回收利用项目、赣锋二期锂辉石提锂项目已投产。
这个和威远一南一北,命名相似,但也一度存在感不强的四川县城,俨然有成为“中国气都”的架势。2024年,它更以751.7亿元GDP超越成都下辖的金堂县(706.3亿元),成为四川县域经济榜首,也位列中国百强县。
想必未来的四川,依旧是中国的经济腹地,“动力”之所在。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