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川著西游
路边
近年茗岭人还终于知道了一段失传五百年的故事,原来孙悟空也是我们茗岭老乡。这要感谢加籍华人美国斯基德莫尔大学教授胡令毅的潜心研究,他在2009年连云港《西游记》学术研讨会上说,小说《西游记》其实是唐顺之隐居茗岭十年写的,他儿子唐鹤征作了增补修订。而做过长兴县令的吴承恩,他的《西游记》只是徐霞客游记类的一篇文章,所以民国以前从没人说吴承恩写过小说。你看那花果山“木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只有茗岭在东海之滨,连云港云台山却是在黄海边的。
唐顺之,字义修号荆川,武进进士之子,明嘉靖八年会试第一,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数学历法兵书乐律皆有研究,是明中期唐宋文学流派代表。唐顺之因不愿趋附权贵告病还乡,在茗岭筑有荆川山庄。后复出兵部,领兵抗倭,屡建奇功,先于戚继光成为民族英雄,终因劳累过度,嘉靖三十九年五十四岁病逝于任上,荆川山庄所在地唐家山有衣冠冢。唐顺之告病还乡不在武进呆着跑来茗岭干什么?这要怪茗岭多娇竟引老唐折腰了,当然,唐顺之舅家是宜兴任氏人也是原因。武进与宜兴都属常州,“还乡”也没说错。几百年前的大唐宰相陆希声告老还乡,就偏偏没回苏州而是到了湖㳇,还把到过的铜官山君阳洞作了别号,叫做“君阳遁叟”,他的陆相山房后来成了金沙禅寺,乡传岳飞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就是题写在这里的。
唐顺之陶醉在茗岭的山水花果之中,仙山隔云海霞岭玉带连据说世外有天仙,不仅是八仙,连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和菩提祖师等都来与他幽梦。于是他飘飘然从东胜神州到了西牛贺州,收了神仙徒弟,打了山妖洞怪,好不威风惬意,西游神话诞生了,就这么简单。张公洞变成了水帘洞,茗岭飞瀑变成了花果山飞瀑,《西游记》第一回便写了善卷洞的砥柱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宜兴有许多这样的水成岩洞,每个洞都能供孙悟空带上几百个猴子居住,现在的张公洞不仅有音乐喷泉,还有五百米漂流溪。而云台山是火成岩山,供游人参观的水帘洞是用的人工水。如来佛金字压帖镇了孙悟空五百年的那块巨石今天还在,叫国山碑。是三国东吴司徒董朝奉孙皓旨册立的,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董朝还在青龙山立千斤石碑镇压白龙。国山碑下的善卷洞据宜兴县志说是周幽王时忽然山崩洞开,唐顺之的孙悟空就是从这里蹦出来的。其他与《西游记》所述相符的洞景山情,在茗岭及周围比比皆是。譬如早在1983年浙江科技报总编维棠就指出,罗岕韩湘洞就是西游记中的盘丝洞。1992年6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做了相关报道。
关于《西游记》是唐顺之写的,近年《宜兴日报》、《江南晚报》和《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等都作了报道,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邢慧玲一篇论文就写了十万字。也许有人会问西游记中有猴有虎,茗岭有吗?有!张渚民俗学家史国兴在解放初还亲眼见过茗岭山猴呢,唐顺之年谱也有他在善卷洞喂猴子的记载。上世纪七十年代茗岭姚洪根的打虎事迹不仅当地家喻户晓,还上过《新华日报》。孙悟空打妖怪建功立业最后终于修成正果,而真实的唐顺之虽然才高八斗却并不风光,隐居茗岭写西游记时还没领兵抗倭,告病前不过是兵部里一个小小的“弼马温”,官职不大。
路边千古卢象升
那茗岭这么个灵秀之地出过地产人杰吗?出过,茗岭人首先会抢着说是卢象升,大明的国防部长,捐躯抗清战场的民族英雄。卢象升是茗岭象山人,人以山名,今天象山卢氏依然是大姓。说起卢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先是齐国大夫姜侯(字敬仲),因食采于卢(山东济南长清归德卢城),后裔遂以卢为姓氏。卢敖避秦乱居山洞,施医舍药救苦扶难,百姓盛传卢敖山卢敖洞,汉武帝感其德建卢氏县。其后汉有卢植隋有卢楚唐有卢照邻,这里单说卢照邻的子孙卢仝,博览经史,工诗精文,深得韩愈孟郊赞许。因为对茶有研究,又羡紫笋茶盛名,也来茗岭居住考察过,是陆羽之后又一个茶叶研究专家,著有《茶谱》,被后人尊为亚圣。后来有次接到常州刺史孟谏议送的新茶,写了首千古流传的回诗《笔走孟谏议寄新茶》,其中有句名言是“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这句名言不仅第一次提出了阳羡茶的品牌概念,还为阳羡茶打出了至高无上的广告语,为阳羡茶宋代罢贡衰落而明清复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后来帝国主义入侵阳羡茶再度萧条,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发展生产,不仅扶持地方茶业,还在1957年由省农林厅副厅长张之宜带领108名专业军官,在茗岭东湖㳇境内创建了宜兴第一家国营阳羡茶场。其后阳羡茶在茗岭周边乡镇均有较快恢复。1987年单茗岭乡茶叶产量就达507吨,成为江苏省第一个万担茶乡。卢仝的这首回诗,还包含了广为传唱的七碗茶歌,该歌在日本备受推崇,并被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追求境界。据说日军侵华时,一路烧杀抢掠,在河南济源思礼村看到“卢仝故里”碑时,三鞠躬后绕村而过,抢别的村去了。
据清代卢品璋敦本堂《卢氏宗谱》说,象山卢氏源于范阳,为卢仝后裔,始迁祖是宁波卢湛,卢湛祖父卢伯详做过常熟令,元丰间为监察御史,卢湛在南宋初建炎年间出任宜兴县令,卸任后追寻先人足迹定居象山,遂开宜兴卢氏一脉。后有自号茗岭的卢端智,元泰定间进士。卢立志,象升祖父,万历乡举进士,河南仪封知县。卢国霦,象升父,赠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卢象观,崇祯间进士。卢士登,顺治间进士。卢楝隆,康熙间进士。
卢象升不仅是茗岭卢氏最杰出的人物,也被全体宜兴人尊为第二人物(第一为周处)。卢象升生于明万历廿八年,二十二岁考取进士,二十六岁出任大名知府,他抑豪强平冤狱政声日起。崇祯二年,卢象升发动并带领万余民众参加北京保卫战抗清,从此披上戎装。崇祯十一年冬,卢象升以五千敌十万陷入清军围困,在奸臣高起潜坐视不救的情况下,依然临危不惧奋勇拼杀,直战到弹尽粮绝全军覆没,卢象升身中四矢三刃悲壮捐躯。他的事迹被收入明史和宜兴县志,卢氏宗谱也有《忠烈公传》行世。清康熙年间,朝廷批准在宜兴城里建祠祭祀卢象升,乾隆四十一年,朝旨谥他忠肃。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