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友”袁藩
淄博 魏传来
笔者嗜好收藏, 特别喜欢古铜镜。因为铜镜实在太美了。虽然它是古代人们用以照面饰容的很平常的妝奁用具,但镜背面的花纹图案和铭文,却有着极为精美的艺术欣赏性。是公认的中国国粹!
不同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风格迥异的形象,它们将艺术之美生动地呈现在了方寸之间,各自折射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内涵,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欣赏起来研究进去,令人陶醉,让人痴迷,简直就好象进入了艺术殿堂,非亲历者难以体验其中滋味!
然而,古镜易得,知音难求。“寂寞深处无人知,对镜吟诗人笑痴;心弦知音何处觅?把酒问天孤影只!”多么希望有共同的爱好丶相同的文化境界丶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块把玩交流啊。谁又能真正的在收藏研究古铜镜方面与自己共鸣?
从远古至今,似乎每个人都在人生中寻觅着知音。想当年,俞伯牙再度约会钟子期不成,得悉知音已逝,挑断琴弦,一声长叹,把心爱的瑶琴在石头上摔了个粉碎。这千古吟唱,世代颂扬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真让人向往和感动!
在我们的家乡淄川,我寻觅到了一位可以引为莫逆的“藏友”,他便是生活在明清之际的大收藏家袁藩。他也喜欢收藏古铜镜,并且很懂得鉴赏,留下了不朽的古铜镜的文学作品。这让我惊喜丶仰慕不已。我不止一次的虔诚的拜读着他的诗作,这犹如一把打开历史隧道的钥匙,让我穿越时空,冥冥之中和他交流着。在我的心灵深处,他已成为了我的知音“镜友”!
袁藩,字宣四,号松篱,淄川区杨寨乡庵头庄人。明天启七年(1627年),出生在一个家境富裕的人家,少时就读于周村李化熙(明崇祯进士丶陝西巡抚,后降清官至刑部尚书。)家中私塾。康熙二年(1663年)三十六岁就中了举人,此后数赴春闱不第。康熙十二年(1673年),赴吏部铨选,考取候补知县,但未得实官,而仍拼搏闱中。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病逝。他与蒲松龄、高珩丶王渔洋丶唐梦赉为同时代人,是名噪一时的才子。其一生爱好收藏,是当时淄川很有名气的收藏家。著有《敦好堂诗集》。
《淄川县志·人物志·文学传》记载:袁藩“工翰墨,善谈笑。少时辄为宋元词曲,读书精于搜计。名山石室之藏,购求装潢,不遗余力。”
关于他的爱好和事迹,王培荀(字雪峤,淄川人,曾任四川荣昌知县)在他写的《乡园忆旧录》中记载得很详细: “袁宣四先生名藩,号松篱,康熙癸卯孝廉,工古文丶诗歌。尝南涉大江,过虎林丶登采石,往返淞江丶苕水之间。又溯三衢丶过豫章,返棹鄱阳。所历皆有诗,名其集曰《远游草》,共一千五百余首”。
清代《淄川县志》还记载袁藩一件收藏趣事,有一次在别人那里袁藩发现了苏东坡所题北宋文学家孙觉使用的‘风’字砚,非常喜欢,于是拿出家里所有的值钱东西,换回了这块古砚。足见其对古玩爱好的执着。
另外,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还少见的用真名真姓的方式记录了袁藩收藏古瓶的另一件趣事,题目就叫《古瓶》。说的是在淄川北部的一个村庄,有人在淘井中获得了两个古董瓷瓶,袁藩收购了其中一个。这个瓷瓶可以验证天气的阴晴,而且屡验奇效。
在《乡园忆旧录》中,王培荀特别提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袁藩到东海边蓬莱游玩时购买了一面秦朝铜镜。这是何等的幸事,他非常高兴,文人雅士都来凑趣,欣赏把玩这面古秦镜,袁藩当即写出了《咏秦镜》,咏赞该镜:“阿房宫中星万点,荧荧绮户秋波滟。当年对此知何人?香销腻玉愁云掩。照胆铸成粉黛悲,三千宫女敛蛾眉。骊山未毕重瞳入,咸阳三月青磷窥。自从埋照归东海,苔封水浸寒光在。洗出窗前皎月生,哪知朝市浮云改。绛气连朝瞩太清,一泓秋水淡空明。红颜阅历知多少?霜鬓怜予亦有情。”
与袁藩词壇唱和丶文来诗往且交际频繁的好友唐梦赉、王漁洋、高珩、孙蕙、张笃庆等老乡文人纷纷题诗唱和,借镜抒怀,一时传为美谈。
其中王漁洋 《秦镜词为袁松篱作》
“荧荧古镜双盘龙,流传本出咸阳宫。秦时明月至今在,剥落泥沙露光彩。当年秦并六国时,后宫闭置千双眉。守宫注臂镜照胆,三十六年君不知。华阴道上逢山鬼,辒辌东来祖龙死。美人钟鼓散如烟,此镜苍凉阅朝市。忆昔大收天下兵,十二金人初铸成。还令馀事作奁鉴,太乙下视蛟龙惊。刘兴嬴蹶何仓卒,金鉴千秋如一发。秦镜虚悬照胆寒,不照长城多白骨。”
乡贤高珩亦有《秦代古镜三绝》唱和诗传世:
其一
河山历历看来空,万古消沉向此中。
便是秦时明月在,可能还照栎阳宫?
其二
兴亡转彀见何频?照胆咸阳迹已陈。
多少人间怊怅事,金人辞汉镜辞秦。
其三
炯如秋水了无尘,曾照阿房宫里人。
惟有玉姜今不死,莲花掌上五云新。
袁藩把这些诗集结成一本诗集,名曰《古镜诗》,付梓刊行。可惜袁藩死后,古镜不知落入何人之手,诗集也失传了。笔者在文玩古籍市场上曾多方寻觅《古镜诗》,但至今未果。

笔者藏战国早期八夔龙镜
笔者也有幸收藏到了几面秦镜,常常反复观赏揣摩,对照拜读“镜友”袁藩及其文友留传下来的的这些咏镜诗和秦镜辞,对先贤们深邃渊博的学识和光芒四射的文彩佩服投地,尽管明知自己是诗盲,不谙平仄韵律,但竟然按捺不住冲动之情,不揣浅陋的想与前贤进行交流。于是,也学“和”了一首《秦镜》打油诗:
其一:古镜煌煌鉴苍穹,华夏兴替过眼中。秦皇汉祖影犹在,物是人非栎阳空。
其二:人世沧桑何艰辛?功过是非真难陈。照胆方镜本欺世,秦人瞒汉书瞒今。
其三:青铜千年盖风尘,常怜旧时照胆人。破苔再影往来客,缘何复复不换新?
秦朝只有十几年,时间太短,所以能确认是秦镜的只到今天也还是凤毛麟角。但“秦镜”在历史上却极为有名。这源自汉代刘歆著的《西京杂记》的一则记载:“(汉)高祖初入咸阳宫 ,周行库府……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硋;人有疾病在内,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这面秦镜太神奇了。尽管描述的铜镜功能在今天看来完全是虚构的,但这样大型尺寸的方铜镜,实为铜镜史上极为罕见的绝品。这面秦皇之镜在之后的历朝历代都享有极高的声望,究其原因,除《西京杂记》这则神奇记载的广泛流传外, 还因为秦镜数量、品种极少,而且尺寸没有大的。秦统一中国后,连年不断的战争制约了铜镜技术的发展,目前被国家权威确认为秦朝镜者只有寥寥不到十件。1986年1期《考古与文物》的“陕西凤翔西村战国秦墓发掘简报”中报道了42座先秦墓,出土了铜镜1面,为桥状纽,纹饰纤细,周边饰两道凸弦纹,内饰回纹间以等距离四条夔龙,直径8厘米。
根据考古报告不难发现,秦墓出土铜镜花纹镜不多见。从铸造技术看,由于镜体小而薄,出土时大多残破,表明秦人重兵器而轻铜镜。但大约在战国晚期到秦统一时期,秦人使用铜镜开始多样化,但仍然以素面镜或弦纹镜为大宗。

笔者藏战国早期四叶连弧纹镜
秦镜虽发现的不多,但“秦镜”作为典故,却被后世广为流传。在文学作品中又被称作秦鉴丶咸阳镜丶方镜丶照胆镜丶秦台镜丶秦家镜等。在唐代镜铭辑录中,“照胆秦宫”、“阿房照胆”、“影照秦宫”、“胆照光来”、“洞照心胆”等多有出现。在南北朝及隋唐乃至宋元明清的诗文中屡屡被引用。因秦镜能照彻心胆,人们借之来表达情怀。如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心托秦明镜,才是楚白珩。”唐.司空曙 《故郭婉仪挽歌》:“一日辞秦镜,千秋别汉宫。” 宋.周邦彦《风流子·大石》词:“问甚时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偷换韩香。”均借物抒情、倾诉心意。还因秦镜置宫中台上,故人们还常以“秦台镜”来泛指宝镜。如唐 徐夤《咏怀》诗:“借取秦时台上镜,为时开照汉妖狐。”又因“秦镜”为难得之宝,人们还以其比喻贤才。如唐.元稹《谕宝》诗之二:“秦镜无人试,一片埋雾月。”后亦用以称颂官吏清明,善于断狱。清 褚人获《坚瓠补集·曲巷高门行》:“伏阙难留直指公(即 张慎学 ),长悬秦镜照吴中 。”清.和邦额 《夜谭随录·邓县尹》:“真心为民,细心辨事,不辞辛苦,不惮繁冗,魑魅情弊,焉能逃秦鉴哉!”后来,官员们为了标榜自己“清正廉洁”、“公正廉明”,全都在公堂上挂起了“秦镜高悬”丶“明镜高悬”的匾额。用作标榜明辨是非、判案公正。
从袁藩等人的诗词看,先贤们更看重的也是秦镜的历史人文和典故,至于铜镜的形制尺寸与图案纹饰,没有太多的涉及。根据王漁洋《秦镜词》中的第一句描述,纹饰应是“双盘龙”。在秦朝及以前的战国时代,铜镜虽以广泛流行,其纹饰上龙的形象还是很抽象的,学者称之为蟠螭纹(或称夔龙。见图)。对袁藩这面秦镜纹饰图案的进一步研究,因为已无资料可寻,我们已经没有缘分了。
另外,袁藩还有一项重大的历史功绩,就是他参加了清康熙二十五年邑人毕际有主持的《淄乘徵》编写工作,并作序云:“吾邑在汉名般阳,至隋始名淄川者,逐以淄川国人概入淄川县志,舛可知矣。”首次在淄川史志中明确提出汉代的淄川国并不在今淄川地域内的结论。将这一记载于历代淄川县志中的谬误问题予以了澄清。
袁藩尽管胸有壮志,腹有大才,但时运不济,“丰于才而啬于遇”。中举后多次赴京赶考会试,“苦向缁尘埋鬓发,漫凭青眼论文章”(自语) ,却一直没有考中进士,潦倒一生,最终没有逃脱落魂文人的悲剧命运。更为悲惨的是,他花费半生心血,耗尽家财购置的各种文物古玩,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在他55岁时被洪水全部卷走。
作者曾在淄川区杨寨乡政府工作过,闲遐时曾访问拜谒过先生家乡庵头庄,发现村离河都很远,但地势处低洼的泄洪区。王培荀在他的《乡园忆旧录》中也说:“先生去余家仅二十余里,余别墅即在其处,下临大河,岸高水远,不知何以漂没其庐。当年,秋夏水涨必有非寻常可及者。”
然而事实却真是“非寻常”,不知多少年才一遇的洪水袭来,袁藩家房舍被淹没,把袁藩收藏的古董和文稿全部冲走。袁藩十分痛心,悲怆掩泣,写了《水难》一诗,描述了当时的凄惨景象:“老夫依杖河边哭,日光惨淡悲风逐。广厦绮疏沉泥沙,图书万卷殉沟渎。”
此时,比袁藩年小13岁的蒲松龄,对这位长者的才华和人品十分尊崇,并与之交往频繁,两人经常以诗词酬答唱和,说志向,叹遭逢,相互慰藉,感情非常笃厚。对袁藩这次不幸的遭遇十分同情,分别写了一诗一词来安慰他。诗的题目是《袁宣四水没居庐,戏而吊之》: “万卷漂流一舍孤,断垣荒址尽榛芜。文君自有春山恨,况并当年四壁无。”词的题目是《一剪梅·戏简袁宣四孝廉》:“西风剪剪雨梭梭。朝也滂沱,暮也滂沱。一庭秋水细生涡。阶下成河,床下成河。”
在这两首诗词中,蒲松龄以诙谐幽默、生动传神的语言,对袁藩的不幸给以安慰。袁藩也动情地作了《水龙吟·雨甚慰蒲留仙》回赠:"漫天骤雨狂风,来海气连空黑。前村水涨,野塘芦淹,苍茫一色。乱落红英,摧残绿树,悲伤何极。更华堂曲槛,一时倾倒,无计,堪凄恻。寄语聊斋居士,莫愁思,眉开不得。君家山麓,地形高敞,涧分南北!舍清幽,稼禾无恙,平安消息。待归时试看松柏之茂,无不尔或。"
水灾过后三年,这位曾饮誉一时并给家乡带来无比荣光的康熙举人,这位颇具魏晋风范的一代名士,淄川县当时著名的大收藏家袁藩,带着不尽的才华和无限的遗憾与惆怅郁郁而终,年仅五十八岁。真是天妒英才,令人唏嘘不已。
袁藩死后,蒲松龄不仅写了挽词悼念他,而且还以饱满的激情、多彩的笔调写了数阕怀念词。对这位命运多舛的生前好友的悲剧人生,蒲松龄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与同情。在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中,《叶生》一篇中的叶生,《司文郎》一篇中的宋生,都有袁藩的影子。
2025.6.7.于淄博海泉帝景澹庐书屋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