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女性
张洪生
长孙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小字观音婢,唐太宗李世民的发妻,唐朝开国功臣长孙无忌之妹,唐高宗李治生母。她以贤德、智慧和政治辅佐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贤后之一,对“贞观之治”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2018年3月2日长孙皇后——她是第一个享有两个谥号的“文德”皇后,她是贤良淑德的后宫之主,她是朝堂下的巾帼英雄,她是深明大义的千古女杰。
李大钊的夫人赵韧兰女士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84年1月21日(清光绪九年腊月廿四),赵纫兰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一个富户人家(与李大钊为同村人)。赵纫兰在家中姊妹中行三,其上有一兄二姊。其父赵文隆多年在东北行商,娶邻村小黑坨盛家姑娘养儿育女。赵纫兰是盛氏的头生婴儿。她的父亲善诗文,给她取《离骚》中“纫秋兰以为佩”中“纫兰”二字为名。当时,大黑坨村有几户人家立了堂号,其中赵纫兰家立堂号为“福臻堂”,李大钊家立堂号为“怀德堂”。根据曾担任李大钊故居纪念馆馆长的刘荆山记述:赵、李两家有“老亲”关系,李大钊称赵纫兰祖母为“姑奶”,李大钊的祖父李如珍与赵文隆的关系密切。
1899年,与李大钊结为夫妻。当时赵纫兰不足16周岁,李大钊刚刚10周岁。赵纫兰之所以在未成年时即嫁到李家,除当时有早婚的习俗外,也与李家极缺人手,亟需她及早过门帮助李如珍照料正在求学的李大钊有关。赵纫兰来到李家后,李大钊没有了后顾之忧,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1902年,李大钊首次参加童试没有考中。赵纫兰激励他再作努力。1905年秋天,李大钊再度参加童试,通过县试和府试之后,被录取为永平府中学堂学生。作为李大钊的妻子,赵纫兰自觉结婚6年来没有白白辛苦,丈夫有了前程,她自己和家庭也就有了希望。
1907年夏天,李大钊去天津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在这一年,赵纫兰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不料,这个孩子生下不久就夭折了。赵纫兰并没有因此而悲伤不止,全力支持李大钊到更大的地方求学上进。李大钊到天津上学后,花费更大了,赵纫兰千方百计筹措学杂费用。经过两春两夏,赵纫兰又生下一子,1909年11月2日,大儿子李葆华来到人间。时隔两年,1911年11月21日,赵纫兰又生下女儿李星华。
1913年夏天,赵纫兰又生下了一个儿子。中秋节前夕,李大钊回家表明他要去日本留学时,她没有过分吃惊,只问需要家中筹集多少钱。李大钊走后的第一年,她过得很难。不满一周岁的小儿子被病魔夺去了的生命,使她的精神受到极大打击。从此,她格外精心地照料葆华和星华。[4]
革命生涯
过了3年,李大钊从日本回国后到北京创办《晨钟报》,因和汤化龙等政界要人发生冲突,辞去《晨钟报》编辑主任职务,在1916年中秋节赶回家乡与她和孩子们团聚。李大钊在家住了些时日,又返回北京与人创办《宪法公言》杂志去了,她又默默地带着孩子守在家里。1917年春节,李大钊为创办《甲寅》日刊奔忙,没有抽身回乡。赵纫兰非常惦念长期奔波在外的丈夫,身体日渐不支,到1917年4月终于病倒。是年5月上旬,李大钊得知她患病的消息,赶回家乡看望和伺候她,直至她的身体完全复原才重返北京。1918年2月,李大钊回到家乡,为赵纫兰过了34周岁生日,与家人过了一个团圆年。这时,李大钊开始与赵纫兰谋划把家搬到北京,以便全家人厮守在一起。
1918年暑假结束时,赵纫兰带着葆华、星华跟随李大钊迁居北京。赵纫兰和一家人在北京落居以后,很快就结识了一大批教授、学者的夫人。她待人诚恳,处世随和,颇得诸位夫人的好评,是众人公认的贤妻良母。1919年初,北京城流行瘟疫,赵纫兰和两个孩子都染上了副伤寒。李大钊急忙到处找药,终于使她和孩子很快痊愈。5月4日,北京城爆发了反对军阀政府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的大示威。李大钊为领导“五四”运动,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赵纫兰恰在这年她怀上了二女儿炎华,身子越来越不便。快放暑假时,李大钊权衡再三,决定送她和孩子们暂回老家,待局势稳定再返回北京。赵纫兰一家人回到大黑坨后,李大钊带着葆华到昌黎五峰山韩文公祠避居有一个来月,在深山古祠里寄出了与胡适论战的公开信。9月上旬,李大钊由五峰山归来后,把葆华和星华送到乐亭城里读书,待一切安排妥当,他只身回到了北京。一个月后,赵纫兰生下炎华。当时,她身在家乡,心仍在北京,牵挂着李大钊。
1920年初秋时分,赵纫兰和孩子们再次来到北京。1921年春天,北洋军阀政府断绝教育经费,拖欠教职员薪俸,李大钊率先参加北京8所院校教职员工向政府要教育经费和清偿积欠薪俸的斗争,赵纫兰予以全力支持,为维持家中生计想尽办法,甚至典当家中的衣物。到这时,赵纫兰在李大钊的教育和影响下,已经懂得一些革命道理,安于也乐于过李大钊曾倡导的“简易生活”,以求谋得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劳苦大众早日获得翻身解放。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成为党在北方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竭尽全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忘我奋斗。从此,赵纫兰也过上了时时为李大钊的安危担惊受怕的日子。再度来到北京,赵纫兰又接连生下两个孩子,一是三女儿钟华,二是二儿子光华,这使她心中充满了喜悦,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1923年冬天,在李大钊去上海期间,李家四周总有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转悠,赵纫兰不得不请弟弟赵小峰帮她守家。当时,她既怕家里再生意外,又担心李大钊出门在外也遭不测。1924年1、2月间,李大钊到广州开会,家里更加无法安定。李大钊刚离京几日,院里就潜进一个盗贼;这是与警察有“默契”关系的“盗贼”,不是为了行窃,而是为了闹得李家人坐卧不宁,是有“政治”目的的。在这种情况下,赵纫兰不得不赶在春节前四处找房,搬离了那所院子。
1924年春天,李大钊从广州开会归来,秘密商量一些国、共两党的组织、活动等重要事项,赵纫兰又开始为他的身体担忧。不想,小女儿钟华患白喉,因医治失效而夭折。赵纫兰见心爱的小女儿离开人世,伤心得几乎发疯,但她没有责怪一心为干革命昼夜奔忙的李大钊,只是深深责怪自己没有守好儿女。祸不单行,就在钟华死去不久,李大钊受到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带着葆华匆匆离京。就在他和葆华离京的当晚,李家遭到军警搜查。赵纫兰庆幸李大钊及时脱险,见北京再也无法留居,就带着星华、炎华、光华返回了大黑坨。
1924年5月下旬,赵纫兰带着孩子回到了大黑坨后,军警又尾随而来,幸得被乡亲们支应过去。过了20多天,党组织派人到大黑坨寻找李大钊。她告知了李大钊的避难地点,又托来人给李大钊带去一封信。在信中,她主要想同李大钊商量,由她出面给李大钊昔日的好友白坚武写信,设法取消对李大钊的通缉令。李大钊不同意她这样做,在告别五峰山的夜晚写给她的一封长信里,讲了不能这样做的道理,并捎来了一首哀悼爱女钟华的长诗。她热泪盈眶,知道自己这个属牛的丈夫太倔强了,认准一条道一定走到底,是生是死都不在乎。作这样一个男人的妻子,她没有任何理由怯弱,只有坚强起来,继续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振作精神抚养和教育孩子,让为革命走南闯北的丈夫没有丝毫后顾之忧。[4]
丈夫英勇就义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等被押解刑场英勇就义。当晚,遭囚禁的赵纫兰和女儿李星华、李炎华获释,回到灰厂豁子内朝阳里四号家中。直至第二天早晨看到报纸时,赵纫兰才知道李大钊已被施了绞刑。这恶耗犹如睛天霹雳,使赵纫兰“悲痛号泣,气绝复苏者数次,病乃愈益加剧,以致卧床不起“。
1927年李大钊牺牲后,赵纫兰多次受到敌人的迫害。反动当局并没有善罢甘休,仍继续派人对赵纫兰进行监视。因经常受到流氓、打手的滋扰,赵纫兰只好阖家迁移到李青峰的宅中居住。赵纫兰从4月28日李大钊遇害,至5月中旬幸得李大钊生前好友的大力相助,才能暂避风险,携子女离京,回乡度日。
1927年5月20日,在李采言的护送之下,赵纫兰带着幼小的孩子回到了大黑坨李大钊老家。1928年,李乐光寒假回乡,专程到大黑坨村看望赵纫兰及李星华姐妹兄弟,详细了解了他们回乡后的生活情况。在李乐光临走之时,赵纫兰嘱托李乐光回京后到北京大学周作人等处,托他与周作人等先生商议李星华、李炎华等姐弟学业、以后生活等有关事宜。不久后,赵纫兰又请弟弟赵晓峰代笔修书一封给周作人,再次恳请周作人帮忙筹划,解决李星华、李炎华等姐弟的读书问题,以求完成学业,不负先烈。
1933年4月,由地下党秘密组织及李大钊的生前好友和亲属出面,为李大钊在香山万安公墓举行了公葬。因为连日的劳累和出殡时的惊吓,赵纫兰病倒在床,在公葬完李大钊一个月之后,“二十七日,入协和医院,于当晚十二时余去世。由其戚友料理身后,即在协和入殓。移柩至后门外嘉兴寺暂厝。定三十日接三,已由李宅分头通知。并定三十一日发引。即就万安公墓李大钊墓侧安葬。”(《京报》1933年5月30日。)
赵纫兰病逝后,北大同仁再一次出面,于1933年5月28日将赵纫兰安葬于万安公墓李大钊的墓侧。1934年6月6日,北大再一次请刘半农书写碑文,为李大钊和夫人立碑。碑的正面正中位置分别刻“李先生墓”“李夫人墓”,从右至左竖行撰写碑文。限于当时的环境,碑文十分简略,仅说明了李大钊及夫人的讳字、籍贯、生卒年月日及立碑子女姓名。[2]
历史评价
李大钊正是从自己妻子赵纫兰的身上发现了女子的“平和、优美、慈爱”;也正是从自己的夫妻生活体验中认识到,一个和睦的家庭,决不能缺少具有这些良好性格的主妇。这是他一旦注意到妇女问题后,便不遗余力地去加以探讨、呼吁的重要原因和动力。[1]
将赵纫兰同志的职业定义为“革命者”,更代表着在我们的党和人民眼里,她始终是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她当是李大钊同志的妻子,是她的憨坨的阿姐,是六个孩子的母亲,但是,她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让她被追认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她在后人的记忆中,也不该只是“李赵氏”,不会只是“李夫人”。1983年,李大钊烈士陵园于万安公墓中修建,赵纫兰的灵柩随同李大钊的灵柩迁葬至陵园的墓地上,墓碑上的镌字由原来的“李夫人墓”改刻成“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同志墓”。“赵纫兰同志”,是对这位杰出女性最确切的称呼;革命者,是定义这位杰出女性所做贡献的最恰当职业。[3]
一位伟大而朴实的巾国
1885年,她是广州香山县一个乡村女孩,1912年,她成了中华民国的“国母”,她没有发表演讲,也不会英语,她只缠着三寸金莲,背着针线包,一路逃亡,一路缝补。
她的传奇,不在舞台中央,却贯穿整个近代史。
逃亡17年——战火中的家庭守护者
一切从一纸婚约开始。
1885年,卢慕贞18岁,嫁给了时年19岁的孙文,两人此前并不相识,这是家族撮合的婚姻,地点在香山县翠亨村。
婚后不久,孙中山便赴香港学医,卢慕贞留下,照顾孙家老母,她缠着小脚,勤快、寡言,隔年,孙中山成为香港西医书院的学生,革命的种子,已悄然发芽。
她没料到,这门婚姻,是一场流亡的开端。
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起义,失败,清廷通缉,孙中山亡命海外,卢慕贞抱着一岁多的孙科,带着两个女儿,在香港、澳门之间辗转,没有收入,只能靠亲戚接济。
那年冬天,孙中山逃到日本,托人送来一封信,“我若殉难,请你替我抚养子女。”她没有哭,只是抱紧了孙科,转身回屋,继续洗衣做饭。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被清廷特务绑架,西报登了消息,卢慕贞在檀香山听闻后,不发一语,背起孩子赶往码头。
她不会英文,在船上睡的是仓板;下船后投奔当地华侨会馆,靠帮工洗衣维生,她三餐不继,却硬是撑着养活了三个孩子。
1905年至1911年,孙中山在东南亚、日本、美洲之间奔走,革命接连失败,卢慕贞几乎成了“半个遗孀”。
有人劝她改嫁,她回一句:“我还姓孙。”别人都知道,她不是在等丈夫,而是等孩子们长大,不再拖累。
那几年,她最常背着一个包:装的是自己绣的荷包和鞋垫。
1907年,孙中山在潮州黄冈起义失败,清廷追查同盟会家属,卢慕贞抱着女儿逃到槟城,寄住在一位老华侨家中。
她不会马来语,也不识字,就拿出针线,在码头卖绣品。卖一双,能换碗粥;卖两双,能买一点煤,她用三寸金莲,走遍南洋十几个码头,一针一线,换来全家的温饱。
革命没有消息,只听说有人在越南遇害,有人被押回大陆,1910年后,孙中山回南洋筹款,终得短暂团聚,卢慕贞见他头发斑白,喃喃一句:“你是不是又没吃饭?”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赴美筹款,卢慕贞没有跟去,她留在澳门,照料年迈的孙母,她从未踏进革命的会议室,但她守住了革命者的家门口。
国母光环下的孤独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同盟会随即在报纸上称卢慕贞为“中华民国国母”。
她的名字出现在许多社论和传单中,但她并未露面,也没有任何“国母”的待遇。
2月,孙中山让卢慕贞带着孙母从澳门前往南京,政府安排了官员接待,有人建议她学几句英文,好应酬外国来宾。
她沉默良久,只说:“我不懂那套。”第二天,她从南京西门的布市买了些布料和缝纫针,就在大总统府的小房里缝衣做饭,她的“国母”生活,只比旧时村妇多了一身黑呢大褂。
孙中山那时忙于视察全国交通路政,从沪宁铁路到四川巴蜀,几乎不着家,卢慕贞跟随一次。
途中多是商会接待、外国工程师陪同,满桌西餐、红酒,她完全插不上话。第二天一早,她找人转交给孙中山一句话:“我想回乡养老。”
孙中山没有阻拦,只是让人送她回澳门。
她不是革命的同路人,更不是政治的合作者,她只是“先生的妻子”。
1913年,孙中山再度起事,失败后流亡日本,卢慕贞再次带着孙母从澳门避走,几次险些被截。
那时“国母”的称号仍印在教科书和宣传册上,她住在租来的小屋内,门外贴着一个福字,里面是她缝的棉袄和熬的药汤。她说:“国母之名,虚有其表。”
有人问她:“你怨过他吗?”
她没回答,只是盯着炉子发呆,炉灰里,埋着她写的一封信,写了又撕,撕了又埋,没人知道内容,只知道她那时经常半夜咳嗽,一口气咳完,翻身继续睡。
她曾站在历史的门槛上,可她的脚是三寸金莲,踏不进去。
45岁离婚——成全革命的“可”字
1912年,孙中山在日本横滨,那一年,他身边多了一位年轻女子:宋庆龄,她毕业于美国威斯理学院,英文流利、思维活跃,常为孙中山翻译文件、起草文电。
他们常常彻夜长谈,话题从铁路、法制谈到基督、国家。
同盟会中开始传言:“孙先生身边已有新意中人。”有人写信警告卢慕贞,她没有回应,也没有抱怨,只是要来一张信纸,自己提笔回了丈夫一封信。
信很短,只有几个字:“我学识不足,缠足不便,无法助先生革命,可。”
只有一个“可”字,决定一段二十多年的婚姻,她没有哭诉,没有追问,只是点头。
孙中山随即召开小范围会议,宣布与卢慕贞“和平解除婚姻”,同盟会元老不解,劝他慎重,卢慕贞亲自出席一次茶叙,在众人面前说:
“孙先生为革命奔走天下,我愿成全其美,卢某不识字、不懂事,不配为伴。”
她没有要求财产,也没有要名分,唯一的请求是:“望孙科得以继续求学,莫废课业。”
孙中山点头,随后的信件中,他反复交代秘书和亲友:“慕贞之后,子女衣食无忧,孙科,不可少一礼于母。”
卢慕贞搬回澳门文第士街旧宅,有人问她后悔吗,她只说:“我守了一个家,也守住了自己。”
那年她45岁,从一纸婚书走向一纸离书,她没能留住丈夫,却留住了体面。
澳门终老——晚年孤影与家国情怀
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后,旅日、赴沪,成双成对,风光无限,卢慕贞却隐居澳门,靠教会帮助生活。
她搬进一间小屋,屋内有一张照片,不是孙中山的,而是三名子女的合影,她说:“那是我全部的骄傲。”
她信了基督教,每周去礼拜堂,也资助故乡修路办学,家中只有一个仆妇,她仍旧做针线,也仍然穿三寸金莲的绣鞋。
她没参加国民党的活动,也从不接受采访,她不谈孙中山,不谈宋庆龄,只谈天气与邻里。
1939年,抗战爆发,澳门虽为葡属地,但局势紧张,她悄悄参与组织募捐,她把自己多年来积攒的金饰全数捐出,并亲自挨家挨户串门,劝人捐米、捐药、捐棉衣。
她走街串巷,脚步轻缓,但从不懈怠,有人说她是“澳门的三寸义足”。
她从不登台演讲,也不高声宣传,只是每逢战报传来,她就跪下祈祷:“愿神保中国,愿亡夫之志得成。”
1925年,孙中山病逝于北京香山,她没有去奔丧,也未发讣告,只是请人在澳门教会开了一次小型追思会,会上,她只说了一句:
“他是伟大的人,有伟大的心,我不是他事业的一部分,但我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她没有参加国葬,那是宋庆龄与国民党中常委的舞台,她依旧住在小屋中,日复一日。
1952年9月7日,卢慕贞病逝,享年85岁,临终前她叮嘱:墓碑不写官职,不署称谓,只刻“卢氏”,安葬于西洋坟场一角。
她离开时,四周无声,没有鸣炮,没有唁电,历史的聚光灯从未照亮她。
但她曾撑起一个革命者的家,度过逃亡的岁月,也用一个“可”字,成全了一个时代。
十九中学关工委发言2025年五月二十一日
我校高度重视关于下一代工作,从领导层面儿上,尤其是新上任的主管领导,张金军校长,充分体现了年轻干部的能力魄力朝气,对该岗位工作,高度重视,做了一些了战略部署,准备创造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一流,有计划有部属,有措施,有切实可行的方案,组织有关同志参加,认真学习市关工委领导,以及教育局关工委廉世启书记的讲话精神,分解贯彻到具体的各个部门儿和有关部门儿。另一方面儿,组织队伍,把老教师充分发动起来,形成网络。关于下一代严密的组织起来,这样啊,将老同志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作,老有所为,给他们架设平台,非常重视。老同志,校领导把老同志视为宝贝,不是包袱,调动他们每个人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定的特长,分成地域,分成专业,比如心理,业余兴趣小组,发挥调动老同志的积极性。再一个整合资源,放眼这个全市,所以把一些有名气的专家请到校园中来关心下一代。让他们给做专题讲座,让他们做报告,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样达到多种复合效应,再一个本来呀,十九中就有这样的基础,因为当时。卢德斌校长抓这个工作就很重视有基础,四中后来也不错,但是刁书记上任以后更加强化了原来的基础,并且在多个方面有所创新,在一系列方面儿,比如说关于贯彻落实,廉书记说起的专家进校园,从各个角度,关心下一代。所以吧,请了很多著名的外地的专家,本地的专家,再一个呢,就是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创新的思维,德育教育系列化,德育教育课程化,并且提出了响亮的口号,要这个创一流。创最优秀的关于下一代的工作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这个方面,做了玉米的部署,当做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因为关心下一代学校是主战场,主阵地,形成合力,弥补整个教育工作当中的所有的缺失和短板,那么呢。比如在社团活动当中,他们搞了业余兴趣小组、写作小组、小作家、小音乐家、小评论家、小演说家,小诗人等等。在其他活动上,更加也是推陈出新,比如开辟第二课堂,学习俄语,兴趣小组,再一个呢,深化学习高度,跟紧跟时代与时俱进,研究探讨学习方法当然是了,比方说记忆。这个要研究发动学生自我参与,自我提高,发动每个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在社团活动当中,开展热爱家乡,热爱矿山的活动。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比如在社团活动当中,他们搞了兴趣业余兴趣小组、写作小组、小作家、小音乐家、小评论家、小演说家。而且这个。在这个其他活动上呢,更加这个也是呢,推陈出新,比如开辟第二课堂,学习俄语,兴兴趣消除,再一个呢,深化学习。高度学习水平达到这个也是呢,跟紧跟时代与时俱进,这样呢,研究探讨学习方法当然是了,比方说记忆。这个要研究发动群众,发动这个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这个发展,自我完善,刁书记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召集些退休的骨干老教师,给他们讲关于下一代的重要意义,动员号召,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把关心下一代当做一种历史使命。极大的提高这些人的觉悟和积极性,他们都纷纷表示要,积极参与,而且定期开会,定期学习,献计献策,这样发挥了老同志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并且主动积极对这些工作提出建议,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途径,在这方面儿呢。充分挖掘老同志的特长,编一系列书籍。制定目标,要有成果,面儿上有推广的意义,扎扎实实的来开展工作。刁书记亲自挂帅,任校关心下一代主任。
那十九中关公委工作,特点是,领导力量强,也是工作部署严细,有严密的计划,实施的方案措施,对推进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学校刁书记所设计的这整个系列,逐一的分解,认真的去工作,好努力去完成每个出色的工作。因为教育,学校是关于下一代的主战场,本来就是他的本色本分工作这是我们的高度认识。那么又加上国家的重视以及各级领导们的重视,这就更加给工作增加了动力和无形的这个力量。下一步,而且我们有决心要创造全市全省全,全国关心下一代的模范工作单位,敬请领导们,关心扶植。这是我们的决心和目标。
最后让我用几句话,表达我忏悔的感受和心情:
兴高采烈走上台,不尽豪情滚滚来。老来有为多豪迈,信心百倍向未来,人生走向新时代,老了还能有负载,有激情有情怀,展示人生青春态。
我们一定要借这次会议的东风,争取工作更上一层楼。所以要在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与伟大的时代相匹配、相应的风采。我们老同志一定。听从这个各级领导的关怀,此事认真照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做力所能及的,做微薄的贡献。这是我们天职。
十九中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十九中学的四年
是我人生的难忘驿站,
那时我虽然比较清闲,
可做了各种积淀,
诸多的朋友,卢德斌,刁慧玉书记亲自听我课,
孙长卿校长是我的顶头上司,
对我特别照关,
一起编辑《足迹》,
留下无数的文篇,
前几天我还发表了《一石激起千层浪》,
把聂校长的领导艺术盘点,
我的众多朋友,徐源德,刘风军,张金军……
张伟群校长,高占文校长……
李晓东主任,我的学生张振芳……
不一一点名,
一笔厚重的财富,
就连门卫师傅也长一起饮酒畅欢。
今天的年轻一代,
执掌大关,
张岳校长,王振东,都非常有涵养,
尊重我让我讲课,
给我平台和机会,
淋漓尽致的展现。
十九中这特殊的人生履历,
给了我至高无上的尊严,
能参加今天的座谈,
是对老同志的莫大关怀,
我将不遗余力听从召唤,
用晚年的余晖把老有所为的十九中学精神传承登巅。
十九中精神,
风清气正,
人才辈出,
教师素质堪称典范。
走到今天,
再以刁书记为首的校领导班子的英明领导下,
还将再创辉煌,
如日中天。
教育天空中光辉灿烂的明星,
无比辉煌。
你好张洪生校长
邀请函
张洪生校长:
主题:欢声笑语共叙十九情谊齐心协力共谋十九发展
时间:9月6日上午九点
地点:新十九中学(腾飞一期)
欢迎老前辈来校参观指导!
接到通知后,
我的思绪翻滚,
夜不能寐,
回顾人生走到今天,
耄耋之年,
得到刁书记的重视,
参加今天的盛会,
足见刁书记对教育的开拓,
就是被遗忘的角落,
也要挖出真金,
这是什么?
是一中大气,
非同一般,
集众人之力,
汇能人之智,
甩开膀子大干一番,
本来十九中就底蕴深厚,
德育全国领先,
在鸡西两省重点夹缝中生存,
不落明贤,
我在此工作三四年,
如果说原任职学校是第一个故乡,
那么十九中学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在这里开始了人生第二个春天,
努力工作,
学习不断,
勤奋写作,
忙里偷闲,
至今整理出来,
厚厚的长卷,刁书记,孙长卿,李晓东,
曾给我鼓励,
认真工作,
那积极向上的氛围,让你随着浪卷,
赢得空间,时间,
你虽然老了,
但在成长,
我去听付中力,刘鑫鑫的课,
受益匪浅,
不出远门,
你得到了专家的指点,
我的学生张振芳,
干工作一丝不苟,
自觉自愿,
精兵强将一大堆,
年轻教师的朝气蓬勃,
令人赞叹。
如今年轻一代成长起来,
小张岳,立雪,还有众多的圣贤。
时隔十年,
我又一次加入了十九中学的战斗行列,
这是刁书记的火眼金睛,
惜才爱才超越凡俗的伯乐壮举,
我万分高兴,
无比珍惜,
让人生再度把春风刮起,
书写生命不可能的奇迹,
创造出我们地处偏远中华儿女犹如抗联英雄的本色雄起。
我将不遗余力,
感谢知遇之恩,
残年剩力,
化腐朽为神奇,
共同去谱写辉煌壮丽。